现代汉语“不A 不B”结构及其影响机制

2020-02-25 02:21:09范春光于峻嵘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音节消极现代汉语

范春光 于峻嵘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24)

现代汉语语法类著作较少涉及 “不A 不B”结构,如朱德熙《语法讲义》,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邢福义《汉语语法学》等。 唐健雄《现代汉语》在“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一节提及一些“不A 不B”结构的词语[1],但没有深入研究。

现代汉语语文词典对“不A 不B”结构通常有两种处理方式: 一是简单列举一些相关词语, 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2]列举了25 例,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3]列举了18 例,李宇明《全球华语大词典》[4]列举了8 例。 二是将该结构的词语进行简要解释,常用同义词解释,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用“不痛不痒”解释“不疼不痒”,用“不偏不歪”解释“不偏不倚”[5]。

韦玉丽《“不A 不B”格式研究综述》指出,目前对“不A 不B”格式进行的研究的文章不多,侧重点不一,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A 不B”的结构形式,二是“不A 不B”的语义关系,三是“不A 不B”的句法功能,四是“不A 不B”的语用功能,五是“不A 不B”的认知模式。[6]

一、“不A 不B”结构的内部结构

“不A 不B”结构是由两个否定副词“不”组成的待嵌格式“不…不…”[7],“A”与“B”多是单音节词或单音节语素,该结构的常量是否定副词“不”,变量是“A”与“B”。

(一)“不A 不B”结构的常量:否定副词“不”

《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不” 字词条下有8个义项,与“不A 不B”结构相关的两个义项是:①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②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构成形容词。[8]这两个义项的“不”是都表示否定意义的副词,用在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前面形成的“不A 不B”结构,具有很强的否定意义,也具有一定的强调作用。 例如:

(1)队长待他们走下以后,就向老水手夸赞夭夭,以为真象朵牡丹花,生长在乡下,受委屈。 又说了些这一类不文不武、不城不乡的话语。 (沈从文《长河》)

(2)宝贝爷爷发现孩子们一天里总要闹上那么一两阵,这时候他就把那个会唱歌的小手枪挂在宝贝身上,音乐一响宝贝又蹦又跳,几个孩子立刻不哭不闹了,眼睛瞪得像个小灯泡。 (张鲁镭《家有宝贝》)

(3)她在旁边一块圆石头上坐下来。 少安也只好局促地坐在他原来坐的地方,两个人离得不远不近。 (路遥《平凡的世界》)

在例(1)中,“不”用在名词“文、武、城、乡”前面构成的是形容词,连用组合后的“不文不武”“不城不乡”具有极强的否定义,用来强调话语的属性。 在例(2)中,“不”用在动词“哭、闹”前面表示否定,与“又蹦又跳”形成对比,具有一定的强调作用。 在例(3)中,“不”用在反对关系的形容词“远、近”前面,表示一种适中的状态,“不远不近” 表示距离适中,强调距离恰到好处。

(二)“不A 不B”结构的变量:“A”与“B”

从词性上看,一般认为,“A”与“B”须同时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词[9],如:由名词与名词组成的“不上不下”“不人不鬼”,由动词与动词组成的“不吃不喝”“不管不问”,由形容词与形容词组成的“不软不硬”“不热不凉”,由数词与数词组成的“不三不四”。 现代汉语“不A 不B”结构的变量“A”与“B”也存在少数是非同一词性,如“不吐不快”“不说不明”等由动词与形容词组成,“不远不走”“不好不吃”等由形容词与动词组成。

从结构上看,“不A 不B”有组合型结构,也有嵌入型结构[10]。 当“A”与“B”是单音节词,如“不快不慢”“不痛不痒”“不三不四”等“不A 不B”属于组合型结构;当“A”与“B”是双音节词的两个语素,如“不言不语”“不清不楚”“不真不假”等“不A 不B”属于嵌入型结。 现代汉语“不A 不B”结构的变量也可以是单音字,此类亦属于嵌入型结构。 如“不尴不尬”“不哼不哈”的构词语素“尴、尬、哼、哈”即是不足以构成语素的单音字,连绵词“尴尬”和拟声词“哼哼、哈哈”是只有一个语素的单纯词,分解之后就是不足以构成语素的单音字。

个别“不A 不B”的词语较为特殊,如:“不得不说”“不得不去”“不得不做”等属于“不得不V”的双重否定结构, 是说话者主观情态的表达,“不得不”对动词“V”进行了肯定。 “不A 不B”结构是否定副词“不”对变量“A”与“B”进行单独否定,其语用功能不同于双重否定结构。

二、“不A 不B”结构的语义分析

(一)“不A 不B”的语义类型

“不A 不B”结构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先秦文学作品 《诗经》《论语》《尚书》《周易》《左传》《庄子》等均有例证。 例如:

(4)《诗经·商颂·长发》:“不震不动,不戁不竦,百禄是总。 ”

(5)《左传·隐公五年》:“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

(6)《尚书·周书·毕命》:“不刚不柔, 厥德允修。 ”

(7)《周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

(8)《论语·颜渊》:“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

(9)《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

“不震不动”指既不被震慑也不被惊动,“不备不虞”指既不准备也不预测,“不刚不柔”指既不刚硬也不柔软,“不封不树”指既不封土也不植树,“不忧不惧”指既不忧虑也不畏惧,“不徐不疾”指速度既不慢也不快。 上述语料中“不A 不B”都是“既不A 也不B”,应是该结构的最初语义类型。

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收录的“不A 不B”词语及其释义进行整理,“不A 不B”的否定功能和释义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完全否定,词典多用“既不……也不……”的释义模式,吕叔湘先生(1999)认为这种意义是“不A 不B”结构的基本意义[11]。 如“不卑不亢”指既不自卑也不高傲,“不即不离”指既不亲近也不疏远,“不管不问”指既不听也不问。[12]这种一般否定式的“不A 不B”是否定词“不”对“A”与“B”的客观否定描述,稍含强调意义。 有些“不A 不B”结构的词语可以转换成“不AB”结构,如“不清不楚”“不干不净”“不吃不喝”等。

第二种是完全否定的变体,词典多用“既不像……也不像……”的释义模式。 这类词语的“A”与“B”是事物绝对对立的两个方面,不存在中间状态,没有程度变化。 “不”的否定功能得到了强化,表达一种不满意的尴尬的中间状态,具有较强的贬义色彩。 如“不郎不秀”指不像郎也不像秀,形容不成才或没出息;“不伦不类” 指不像这一类也不像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不规范等[13]。根据吕叔湘先生的观点,这类词语也可以说成“A 不A,B 不B”,如“不中不西”可以说成“中不中,西不西”。[14]

第三种是不完全否定,表示“适中,恰到好处”,这类词语的“A”与“B”是事物相对对立的两个方面,存在中间状态,有程度变化。 “不”的否定功能被弱化了,表达一种满意的刚刚好的中间状态,如“不冷不热”表示温度适中[15],“不多不少”表示数量刚刚好,“不快不慢”表示速度刚刚好。

第四种是表示否定性的假设关系, 假设的“A”与结果“B”具有一致性,词典多用“如果不……就不……”的释义模式,如“不见不散”“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等。

(二)“不A 不B”的语义色彩

唐健雄(2007)指出:“词在给客观事物以称谓时,往往也表达了人们对该事物的爱憎感情或褒贬评价,也就是感情色彩的不同。 ”[16]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全球华语大词典》收录的60 例“不A 不B”结构词语,从语义色彩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积极语义色彩的词语, 有18 例; 中间语义色彩的词语, 有10例;消极语义色彩的词语,有29 例;既具有积极的语义色彩又具有消极的语义色彩词语,有3 例。

积极语义色彩的词语,主要是表示不完全否定的词语和小部分表示一般否定的词语,如“不快不慢”“不肥不瘦”“不即不离”“不卑不亢”等。

中间语义色彩的词语,主要是表示否定性的假设关系的词语,“A”与“B”只是表示假设关系,不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如“不知不觉”“不破不立”“不见不散”“不塞不流”等。

消极语义色彩的词语,主要是表示完全否定的词语和大部分表示一般否定的词语,如“不男不女”“不死不活”“不中不西”“不郎不秀”等。

沈家煊(1999)指出:“词语固有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归根结底还是跟人的期望有关系。因为积极意义是人们通常所期望的, 消极意义是通常所不期望的。 ”[17]否定词“不”表示心理预期的负值,不符合正常的心理预期,与“不”组合的词语多具有负面意义,因此“不A 不B”结构的词语多具有消极的语义色彩。

“不折不扣”“不冷不热”“不咸不淡”等既可以具有积极的语义色彩又可以具有消极的语义色彩,例如:

(10)关于婚礼,小时候觉得那是不折不扣的喜事! (熊慧玲《残了的蔷薇》)

(11)他是一个十足的地痞,一个不折不扣的人渣。 (毕飞宇《推拿》)

(12)小风儿刮着,正好不冷不热的正合适。 (老舍《小坡的生日》)

(13)这个村庄的人际关系还是又僵又涩,不冷不热。 (余秋雨《山居笔记》)

(14)这鸡蛋不咸不淡,鲜嫩得很! (陈忠实《白鹿原》)

(15)一句不咸不淡的话,分明对她十分不满。(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

“不折不扣”表示“十足、完全”程度的意义,词义本身并不凸显语义色彩,其语义色彩要依据语境而定。 例(10)中“婚礼、喜事”积极的语境决定“不折不扣”语义色彩是积极的,而例(11)中“十足的地痞、人渣”消极的语境决定“不折不扣”语义色彩是消极的。 “不冷不热”“不咸不淡”原表示恰到好处或刚刚好的中间状态, 属于积极语义色彩的词语,如例(12)的“不冷不热”表示温度恰到好处,例(14)的“不咸不淡”表示味道刚刚好。 这两个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也具有消极的语义色彩,例(13)中“人际关系又僵又涩”消极的语境使“不冷不热”表现出消极的语义色彩,例(15)的“十分不满”消极的语境使“不咸不淡”表现出消极的语义色彩。

三、“不A 不B”结构的影响机制

(一)音节机制

“不A 不B”结构由“不A”与“不B”两个双音节词构成,属于“音步+音步”型语音节奏形式,语气舒缓,节奏鲜明。 “不A 不B”结构的词语多是成语,符合成语的基本音节结构形式,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不A 不B”的词语也符合汉文化“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心理审美要求,“不A”与“不B”的同现体现了古人崇尚对偶的美学观。

四音节“不A 不B”结构在音律上平仄相间,体现了汉语声调系统独特的节奏感和音律美。 对“不A不B”词语的音节平仄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如果A、B 均为平声,则阴平字在前,阳平字在后,如:不方不圆、不依不饶、不慌不忙、不阴不阳、不偏不斜、不知不觉等词。

第二类,如果A、B 均为仄声,则上声字在前,去声字在后,如:不软不硬、不紧不慢、不管不顾、不喊不叫、不痒不痛、不冷不热等词。

第三类,如果A、B 有平有仄,则平声字在前,仄声字在后,如:不荤不素、不温不火、不郎不莠、不折不扣、不咸不淡、不肥不瘦等词。

(二)语用机制

“不A 不B”词语的使用离不开一定的语用环境,从语用的角度来看,“不A 不B”结构的语用机制主要体现在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加强语义的动机、语言的节奏感和口语化等方面。 四音节的成语被改造成典型的“四字格”形式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把非四字格“不A 不B”词语通过删减音节的方式改造成典型的四字格“不A不B”结构,正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的表现。如:“郎不郎,莠不莠”删减音节为“不郎不莠”,“男不男,女不女”删减音节为“不男不女”。 “不郎不莠”与“不男不女”的语言结构更经济简练,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加强语义的动机:“不A 不B”词语具有表示恰到好处或刚刚好的中间状态的语用功能,如:“不咸不淡” 表示味道刚好,“不冷不热” 表示温度适中,“不快不慢”表示速度正好。 “不A 不B”词语也可以表示“既不A 也不B”的语用功能,如“不郎不莠”“不吃不喝”“不管不问”等词也是加强语义的体现。

口语化:“不A 不B”结构的词语在长期的演变中多已凝固为成语,具有很强的口语色彩,简练通俗,生动形象,如萧红《呼兰河传》:“人长得不肥不瘦,不高不矮,说起话来,声音不大不小。 ”

结 语

初步分析了“不A 不B”结构的影响机制,主要是音节机制和语用机制两方面:音节方面,“不A 不B”结构在语音节奏、音节平仄上有一定的规律性,符合汉文化的心理审美; 语用方面,“不A 不B”结构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具有加强语义的动机,符合口语化的需要。

“不A 不B”结构的影响机制主要是音节机制和语用机制两方面,音节方面,“不A 不B”结构在语言节奏、音节平仄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语用方面,“不A 不B”结构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加强语义的动机、口语化表达的需要。

猜你喜欢
音节消极现代汉语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科学与社会(2023年4期)2024-01-11 08:08:44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拼拼 读读 写写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快乐拼音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10:14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4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