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
——以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为例

2020-02-25 02:10华中师范大学宝安附属学校
师道(教研) 2020年5期
关键词:乱丢垃圾王勇垃圾

文/华中师范大学宝安附属学校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为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开始不厌其烦地开展活动(小组讨论、辩论会、情景扮演等)。但在看似热闹的课堂表象背后,是学生的疲倦和茫然。学生缺少观察、发现、思考、辩论、体验与领悟的过程,课堂教学就属于无趣与浅层次的教学,忽视知识内在价值的挖掘和学生能力的发展,产生教学“表层化”现象。要解决这种“表层化”现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就必须与深度教学理念相结合,向深层转型。

一、“深度教学”理念

深度教学理念最早是由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提出的。所谓“深度教学”,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深度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进行的“层进式学习”和“沉浸式学习”。“层进”是指对知识内在结构的逐层深化的学习,“沉浸”是指对学习过程的深刻参与和学习投入。

深度教学的核心理念有三个标准,即知识学习的“充分广度、充分深度以及充分关联度”。知识学习的广度与知识产生的背景相关,与知识对人生成的意义相关,与个体经验相关,也与学习者的学习情境相关。知识学习的深度与知识表达的内在思想、认知方式和具体的思维逻辑相关。知识学习的充分关联度,是指知识学习指向与多维度地理解知识的丰富内涵及其与文化、想象、经验的内在联系。

二、“深度教学”方法的应用

深度教学理念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在确保小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层进式学习”和“沉浸式学习”。这里结合《我们不乱扔》一课的内容结构,结合设疑探究教学法、情景故事教学法和实践参与教学法来进行授课。

(一)设疑探究教学法

设疑和探究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必经过程。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要开发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只有创设有深度的问题情境,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热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我们不乱扔》一课,我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熟悉的教室、走廊、校园环境为背景,出示几组有人在乱丢垃圾的图片,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如果遇到乱丢垃圾的现象该怎么正确处理等问题,指导学生厘清思路、提炼方法,提高思考品质,从而深刻意识到我们生活的环境需要每一个人的自觉维护。

(二)情境故事教学法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一件事情上,而听故事时学生却可以达到相当高的专注度,因为故事生动、形象、有趣,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以情境故事教学法为依托,不仅给学生创造了新的学习契机与方式,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知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我们不乱扔》一课通过“王勇的秋游”情境故事,把“不乱扔垃圾”的理念放到学生喜欢和熟悉的秋游活动中,通过观察秋游时王勇和同学们的活动以及同学乱丢垃圾后王勇帮忙捡垃圾的做法,引导学生思考“王勇为什么要这么做?”学生在懂得乱丢垃圾的危害的基础上,明白王勇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有环保意识并且能把爱护环境的精神落实到现实生活中,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也引起思想上的升华。

(三)实践参与教学法

一般而言,学生能否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教学情境中是验证教学效果的常用手段,即学生能否迁移、应用,能否在教学情境中模拟体会社会实践的“真实过程”。深度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深度体验课堂、深度感悟课堂。

在讲授《我们不乱扔》一课时,我先通过《垃圾分类》视频和小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接着采用实践参与教学法,给每个学生发放不同的垃圾实物,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手中的实物垃圾属于哪一类,讨论结束后排队到讲台前把垃圾投放到老师制作的分类垃圾桶中。学生全面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实践训练中,深度体验了垃圾分类的实践操作,从而真正掌握了垃圾分类的知识,做到知识内化并落实到其具体行为中,对于学生而言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沉浸式学习”。

猜你喜欢
乱丢垃圾王勇垃圾
垃圾去哪了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王勇智斗财主
王勇:我的想法就是“坚持”
漫画
MACROSCOPIC REGULARITY FOR THE BOLTZMANN EQUATION∗
倒垃圾
1.7亿件
管教晚矣
王勇智斗财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