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的“惠工”理念与沈阳城市的发展

2020-02-25 01:25赵菊梅
关键词:奉天张作霖工业区

赵菊梅

(张氏帅府博物馆 研究室,辽宁 沈阳110011)

凡是熟悉沈阳的人都知道“惠工广场”这个地方,但要细究起这个名字的来历,恐怕知道的人不多。20 世纪20 年代,奉天市政公所为冲破日本等国外资本对民族工业的束缚,将沈阳城市的重心向城东、城北转移,在老城区的东边规划建设了“奉海工业区”和“大东工业区”,在老城区的西北规划了“西北工业区”[1]。因“西北工业区”中心有一个广场,张作霖将其命名为“惠工广场”,所以后来人们也习惯称这里为“惠工工业区”。

以“惠工”作为广场的名字,在全国是唯一的,它表明了张作霖主政东北时期积极发展工业的一种态度和理念。这种理念既是张学良主政东北后提出的“东北新建设”或“建设新东北”之主张的思想基础[2],也与19 世纪后期兴起并迅速席卷全国的“实业救国”或“工业强国”之社会思潮一脉相承。可以说,张作霖的“惠工”理念,在近代东北各项建设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进一步发扬光大了清末以来沈阳形成的“实业强市”和“实业强省”的理念,有力地推动了沈阳近代工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也为沈阳工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文化基础,使得沈阳进入了它发展历史上的第二个快速发展期。不仅如此,张作霖的这一理念还对沈阳城市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历史影响。

一、“实业强市”加快张作霖“惠工”理念的形成

一切思想都不会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张作霖的“惠工”理念也是如此。细究起来,可以说它是当时中国社会盛行的“实业救国”或“实业强国”思潮影响之下形成的一种当政者的理念,其旨在提倡优先发展工业,从而实现经济振兴。应该说,无论是张作霖的“惠工”理念,还是张学良继之提出的“东北新建设”号召,都属于当政者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或“系统谋划”。与自下而上的“实业救国”论相比,显然这种从上到下对积极发展工业理念的贯彻执行,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作用更加巨大,影响也更为深远。

“实业救国”论在19 世纪末已开始出现。甲午战争之后,陈炽宣称:今后中国的存亡兴废,皆以劝工一言为旋转乾坤之枢纽(《续富国策·劝工强国说》)。这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论的滥觞。与此同时,许多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投资设厂,以实际行动践行“实业救国”的主张。其中的翘楚张謇主张“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他在创办纱厂、面粉厂等多种实业的同时,兴办学校,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凭实业发展而达到救国的目的。

这种思潮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895—1898 年第一次投资热潮和1905—1908 年第二次投资热潮,就是在“实业救国”论的影响下发生的。这一时期,沈阳也形成了“实业强市”和“实业强国”的理念。1898 年,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建立奉天机器局,在沈阳掀起了引进机械设备、建设工厂的热潮。一时间,缫丝厂、色染厂、造车厂、制油工业、制革工厂、金店、银炉业等各种实业如雨后春笋。到辛亥革命前夕,沈阳的实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作霖入主了省城奉天(今沈阳市)。他虽为军人,但关注的问题却不仅仅局限于军事。尤其是自1914 年起,随着各方面实力的增长,素有政治野心的张作霖在不断扩充部队实力的同时,试图改变自己“一介武夫”的形象。他积极参与政事,开始了从军界向政界跨越的尝试与努力。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经过两年的努力,张作霖于1916 年4 月完成了他人生的华丽转身——从师长升任奉天督军兼省长,由戎马生涯的军人变成了治理奉天的当政者。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登上奉天最高军政长官之位后,如何治理好奉天,立刻成了张作霖所考虑的头等大事。作为一个思维敏捷、善于把握时局、很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人物,张作霖深知只有发展经济,促成奉天繁荣昌盛的局面,才能为自己向东北全境扩展乃至日后逐鹿中原提供强大的后盾。而要发展经济、增强实力,就必须开发实业。

对于“实业救国”这一思潮,张作霖是了解并且认可的。因为在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大报刊就竞相宣传过“实业救国”;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更是盛行不衰。“振兴实业,挽回权利”是民族资本家共同的口号,而且当时的社会风气也颇以兴办实业为荣。在开发实业的要求下,资本主义、机器生产与日俱增,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张作霖文化程度不高,对于发展经济,他不可能提出系统的理论,但这并不妨碍他重视发展实业。虽然直到1923年张作霖才通过“惠工广场”的命名第一次明确表达了他对待实业的态度和发展工业的理念,但作为奉天最高当政者,从1916 年上任伊始,张作霖就从增强经济实力、巩固统治地位出发,或直接或间接或主动或被动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实业强市”“实业强省”的理念,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一系列有关政策措施,使得沈阳工业发展呈现出了蓬勃繁荣的景象。

首先,沈阳军事工业发展迅猛。主要标志是扩建了东三省兵工厂和奉天迫击炮厂。这两个大型兵工厂的建立,奠定了沈阳乃至东北军事工业的基础。其他与军事配套的还有东北航空工厂、奉天陆军被服厂、奉天粮秣厂等。其中,东三省兵工厂是张作霖在奉天军械厂基础上扩建起来的,是大型综合军事工业企业,军工生产包括枪弹厂、枪厂、炮弹厂、火具厂、兵器厂,并附设钢厂、造币厂、发电厂、印刷厂及水压机所和化工所、铸造厂、制酸厂、木工所等。规模宏大,设备精良先进,堪称东方一流。奉天迫击炮厂是1922 年张作霖鉴于迫击炮为战争利器,聘请英国人沙顿在北大营修械司旧址上建立的。1926 年,张作霖任命李宜春为厂长,并颁发关防,正式取名为奉天迫击炮厂,是专门制造迫击炮、迫击炮弹及附属品的军工企业,在当时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其次,轻纺工业规模扩大。主要标志是奉天纺纱厂、肇新窑业公司、惠临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八王寺啤酒汽水酱油有限公司、东兴色染纺织有限公司等的迅速崛起。其中,奉天纺纱厂是在张作霖的提倡下,由王永江支持筹办的官商合股企业,是当时东北纺织业最大的企业,在全国也比较著名。肇新窑业公司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杜重远创设的民族企业,并得到了张学良等人的大力支持,它是中国机器制造陶瓷的第一家。该厂的产品在1928 年上海中华国货展览会上被评为优良,使得日本粗瓷在东北市场上几乎无立足之地。惠临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和八王寺啤酒汽水酱油有限公司是由沈阳民族工业奠基人张惠霖创办的。前者的产品让日本火柴基本退出了辽沈市场,后者的产品销往东北各大城市及京、津、沪等地,远近闻名,经久不衰。

最后,校办工厂影响深远。主要标志是东北大学校办工厂将办好教育与办好实业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培养人才,促进了东北地方工业的发展。东北大学是在张作霖的倡导和支持下创办的,其校办工厂则是为学生实习而设立的工厂。它以重工业为主体,可制造机车、客货车辆及各种工作机械,如起重机、钻孔机、送风机、卷扬机、压力机、各式锅炉、矿山机械、印刷机等,还生产各种铜铁工具和暖气材料,并承揽各种车辆、机械的修理。对这些产品的生产与修理,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战略。工厂的各项业务完全适应沈阳及东北工业生产之急需,直接服务于社会;培养出的人才和生产出的产品,对沈阳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来沈阳成为机械工业基地奠定了基础。

1931 年《东北年鉴》工业篇中,关于辽宁工业概况题首这样写道:“近数十年来,辽宁各界人士,因感外力侵入之刺激,受外人经济之压迫,乃图谋振兴实业,以期利权不至外溢。除努力发展交通,开矿垦荒,整顿水利外,纠集资本,创办工厂。又因外商在东北开设工厂,意在垄断我方利权,操纵我方市场,吸收吾人膏脂。国人所立工厂,欲求自立于不败之地位,势非振作精神改良制品不可。”[3]这一段背景资料,既反映了民国初年沈阳民族工业创办的艰辛,也说明了张氏父子主政东北时期提倡发展民族工业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可以说,正是由于奉天当局当政者的这种“惠工”理念和对发展工业的大力倡导、支持和作为,才有力地推动了沈阳近代工业文明前进的车轮。

二、张作霖“惠工”理念指导下的三大工业园区建设

张作霖主政奉天初期,面临的问题既多又复杂,以至于他虽然也重视工业的发展,但一开始却尚无精力和条件对沈阳工业发展做出系统规划。直到第一次直奉战争惨遭失败之后,张作霖宣布实行“联省自治”,明确表达了“惠工”理念后,奉天地方政府才开始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展开了对各项事业的“系统谋划”,在发展奉天省城经济和城市规划方面,主要进行了三大工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

(一)西北工业区(惠工工业区)的规划与建设

西北工业区位于盛京城原练兵场及北部(今沈阳北站附近)地区,因工业区中心的广场被张作霖命名为“惠工广场”,所以该工业区也叫惠工工业区。

西北工业区在未开发之前,是一片空地,除少数耕地外,多为公共墓地和坑洼不平的废地。1923 年奉天实行市制之初,市政公所决定开发这片空地。该工业区总占地面积1 400 多亩,其中有400 余亩土地用于道路、广场、学校、管理机构、公共厕所、医院、市场等公共建筑[4]。整个工业区以圆形广场为中心等角度发射出6 条街道,这6 条街道将工业区划分为6个扇形街区,在6 个扇形街区内以垂直相交的街道划分成38 个地块,分为879 号采用抽签办法对外出租[5]。根据1924 年4 月14 日奉天市政公所公布的《西北工业区租领地亩章程》,租领土地“以中华民国人民为限”,不得典卖、抵押给外国人。“土地分特、上、中、下四等”,分长租、年租等方式抽签出租[6]。该工业区土地开租后,吸引了不少工商业者和居民前往,截止到1924 年9 月4 日,共放出土地835 号。

西北工业区的规划受奉天满铁附属地的影响,采用了圆形广场加放射状道路并配以方格路网的设计手法,以惠工广场为中心,路网呈方格和放射状,街坊整齐划一。西北工业区建立后工商业获得迅速发展,到1931 年,该工业区已经出现了迫击炮厂、电灯厂、文教用品厂等军工厂和国民大市场、露天市场等商业机构。可见,此时的西北工业区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以工商业为主的新城区。

西北工业区是奉天政府在“惠工”理念之下为与满铁附属地进行空间竞争、疏解奉天市老城区的发展压力而进行的一次全新的、自主的城市规划实践。工业区内仿满铁附属地规划建设的圆形广场和放射道路,在客观上将奉天老城区商埠地和奉海工业区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奉天省城北部城区的重要联结点。

(二)奉海工业区(奉海新区或奉海市场)的规划与建设

奉海工业区,又称奉海新区或奉海市场,位于奉天外城小东边门外,以奉海车站(今沈阳东站)为依托,沿奉海铁路向东北方向延伸,平面呈规则长方形,整个规划占地约3 200 亩。该工业区是1925 年奉系军阀在中日对峙的态势下,为了实现“以工商业带动东北部城市发展”的目标,依托自办铁路——奉海铁路而建设的新城区。

奉海工业区作为奉系军阀自主建设的新城区,与西北工业区的规划形式相比,其选址、规划与建设受奉天满铁附属地的影响更为明显,因而也更接近于奉天满铁附属地的城市形态。该工业区以奉海铁路贯穿用地为长边,增加铁路线与城区的接触长度,方便了铁路和城市间的物资交换;其街区以奉海车站为中心,采用放射状道路和方格网相结合的模式,主要道路与奉海铁路平行或垂直相交。6 条放射状的道路在其中穿插,交会于市场中心的椭圆形广场。该广场和广场上矗立的张作霖铜像(后被日军推倒),是整个奉海工业区的空间核心和景观标志。全区的街道名称全部采用东北地区的地名来称呼(如辽沈、东辽、北海等),表现出了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结。

奉海工业区初步形成之后,奉海铁路公司制订了《沈海铁路公司修正出放沈阳市场地亩章程》,规定工业区土地只能租给中国人,在土地转卖时,必须亲自到公司呈报,而且不能转给外国人。铁路公司以离中心干路的远近和繁华程度为评定标准,将土地分为特、甲、乙、丙四等,按永租(期限为30 年)、年租(每年续租)和永业(一年内租建房完毕可换发永业执照)三种方式出租。同时还规定租用十二丈马路两侧土地的市民,临街的一面必须建筑楼房,以保证市区风貌的齐整,对于地上建筑,租用者必须在缴纳地租两年内竣工,否则将会没收土地从而另行租放[7]。

由于奉海工业区是在中日对峙态势下,依托自办铁路建设的城市新区,自主建设的空间大,相对“安全”,适宜重要的工业选址发展,因此它成为最内层的奉系军工核心空间,是奉系军事制造工业用地的组成部分之一。奉系军阀在此建设了肇新窑业公司、东兴色染纺织厂、奉海铁路机械厂、东北化学皮革厂等民族工业,并规划建设了大型跑马场和公园、剧场等娱乐、文化设施。奉海工业区的建设后因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而中断,但它奠定了今天沈阳东北部城区的基本形态。

(三)大东工业区(大东新市区)的规划与建设

大东工业区位于大东边门外东塔之西,其核心区域是张作霖为加强奉系武装军备而建立的东三省兵工厂(今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的前身)。在这三大工业园区当中,大东工业区是最早开始建设的。从1919 年到1920 年,已经建成贯穿该工业区的大、小东关两条主要马路,后来因经费等原因一度进展缓慢。1923 年奉天市政公所成立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1924 年3 月14 日,奉天市政公所呈请奉天省长公署增设大东新市区。3 月26 日,省长公署批复:“西由土城起东至八里堡以东由杨树林一带起北至八家子以北,东西约一千二百五十丈,南北约一千零六十五丈,面积二万二仟余亩辟为大东新市区,拟辟马路纵横各四条,东西马路宽十二丈,南北马路宽七丈,凡在马路线内拟禁止一切建筑,以免筑路时有拆房之劳。”[8]

据此,东三省兵工厂在奉天城大东边门外,长安街西南、原察哈尔街以北,滂江街以东,安南路以西,以及兵工厂北侧的开原街以北、三家子以南渐次圈购土地,建设工厂职工住宅、学校、医院、俱乐部、公园,形成了一片隶属于兵工厂管理、具有城市生活特点的长方形新城区,即为“奉天大东新市区”,规划用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

在大东新市区,工厂分布于长安街以北,包括东三省兵工厂、大亨铁工厂、东三省航空处附属工厂和飞机场等,占总面积的2/3;职工生活福利设施(如俱乐部、小学、医院等)及住宅区分布在长安街西南,占总面积的1/3。生活区有东西向道路10 条、南北向道路6 条,形成了方格状城市空间。住宅区内安装有电灯、自来水、下水道、消防栓等现代生活设施。住宅区公用以外土地,划分地号,准由居民竞价购买,自建房屋后,出卖之地号为购买者私有产权,由工厂发给执照[9]。此后,居户商号渐渐增加,市区逐渐繁盛,蔚然兴起。1925 年开始,兵工厂建设区域划归奉天市政公所管辖[10]。1928 年秋,奉天市公安局分设第七区分局,负责这一地区的治安事宜,大东新市区成为奉天市区的有机组成部分[11]。为活跃兵工厂员工的业余生活,在新市区内又兴建了大东公园、工人游艺园。园内修建了俱乐部、礼堂、讲歌厅、游戏场、电影放映场、兵工厂医院等。至1931 年,大东新区已经建成工厂、住宅及生活福利设施等配备齐全的新市区。

大东新市区的选址,一方面借助了铁路联络线,与奉海、京奉铁路连接;另一方面,远离日本控制的南满铁路及其附属地范围,有利于保密和安全。除东三省兵工厂外,包括大亨铁工厂和东三省航空处、飞机场等一系列重要的军事工厂均设于此,是奉系政权的核心区域之一。

除了上述三个工业区外,由奉天地方政府自主发展起来的还有由东北大学校园和东大附属工厂组成的东大新区及北大营、东大营、冯庸大学板块等,它们不仅扩大了城市的区域,也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

三、张作霖“惠工”理念对沈阳城市发展的影响

首先,沈阳城市空间骤然扩展,从原来单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城市的变革更加明显,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城市空间格局。内方外圆是近代沈阳最初的城市格局表现形态,其城市中心是单一的。后来,日本殖民势力围绕满铁附属地建设形成了以奉天驿为中心的新的商业交通中心和规模庞大的铁西工业区;随着商埠地的开放与建设,又形成了中外文化交流、富有生活气息的城市新生活中心。这样,到张作霖主政奉天之前,沈阳主要由以盛京方城为中心的老城区、商埠地和满铁附属地三部分构成,城市的基本格局“像一个不等重的哑铃”[12]。张作霖主政之后,西北工业区、奉海工业区和大东工业区三个板块的开发及东大新区、东大营、北大营的建设,使得沈阳城市空间骤然扩展,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城市空间格局。沈阳从原来的单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城市的变革速度加快,城市形态由“城方郭圆”的封闭性形态,转变为了“多元拼接”的开放性形态[13]。

其次,沈阳城市主要职能发生了嬗变,从原来的封建陪都、殖民者侵略地变成了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盛京古城原来是有清一代的关外陪都。近代以来,随着日本与俄国等殖民势力的入侵,古城的平静发展被完全打破。辛亥革命之后,奉系的崛起,使得沈阳城市发展处在了外国势力强力入侵、中央政府逐步妥协和地方势力有计划地革新这三股力量的相互较量当中,沈阳市的行政管理主体与发展机制形成了多元化的并存模式。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各方力量都拥有与之发展相对应的空间载体与发展实力。尤其是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奉天地方当局有计划地采取了以政治斗争为目的,以经济建设为手段,大力发展实业,推动城市建设,与日本侵略者构成了竞相发展、扩充势力的格局,使得沈阳城市职能发生了嬗变,由一座以政治、军事为主要职能的封建陪都和殖民地嬗变成了以商业贸易、交通枢纽、军事工业为主,兼具区域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职能的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

最后,奠定了沈阳近代工业的基础,形成了与日本殖民势力的有力抗衡,有效地遏制了日本殖民势力的扩展。20 世纪20 年代形成的沈阳城市几大板块中,老城区、商埠地和满铁附属地是历史发展自然形成的,西北工业区、奉海工业区、大东工业区、东大新区等都是奉天地方当局主动规划开发的。这几个板块,尤其是奉海工业区、大东工业区的开发,奠定了沈阳近代工业的基础。其中,奉海工业区以民营工业为主,大东工业区以军事工业为主,其工业的近代化水平在当时均处于国内一流,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沈阳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这在沈阳城市发展历史上不仅是空前的,而且对后来沈阳作为工业城市的历史地位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猜你喜欢
奉天张作霖工业区
宫廷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视域下的明代外交图景
基于走航监测系统的某工业区VOCs污染分布及组成特征分析
影像志
奉天设计师沙龙
张作霖:成大业,靠演技
文莱鲁谷工业区欢迎高科技工业入驻
东北军阀有温情
奉天讨罪
张作霖竟然这么帅,比张学良颜值更高
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实施方案编制难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