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林珠
(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高中部 226002)
新课标的实施,给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带来了一次新的变革.以前由于高考的压力,教师只注重对知识的讲授,不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更不用说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就导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畏惧、厌烦.实际上物理是一门隐藏着很多奥秘的学科,教师在进行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的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物理的魅力,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有独立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建高效的物理课堂.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物理概念、规律要求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在学生没有新知识作为依托时,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隐藏的物理概念、规律,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如在教学《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课时,教师就利用了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了教学.教师先让学生认真观察了一个绳子拴着一个小球在竖直面内围绕最低点来回摆动,让学生观察小球的动能和势能随着摆动进行相互转化的现象,教师开始启发学生,让学生根据观察提出自己心中产生的疑惑:在小球摆动的过程中,小球受到了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中都是谁在做功呢;小球在围绕最低点摆动的过程中,小球的重力势能和动能是如何发生相互转化的呢;要怎样利用学过的动能定理来解释小球的运动呢;小球围绕最低点来回摆动能说明什么呢……这时教师就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先从课本内容入手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样就把教师教授的课堂变成了学生学习的课堂,给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空间和自由,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就会很积极地进行探究学习,最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随着问题的逐个解决,使学生对于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在进行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时,对学生进行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在自由的课堂上,发挥自身的物理潜质,进行有效的思考、分析,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高中物理课本中有很多的实验内容,而且物理本身又是以实验、观察为基本的,通过实验的直观、生动的特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也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在进行课堂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让学生能够透过实验现象,领略其中的物理道理,获取物理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如在教学《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一课时,教师先给出了实验的电路图,然后让学生按照电路图动手连接好实验器材,在闭合电键之前,教师就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当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时小灯泡的亮度变化情况,当电键闭合后,小灯泡竟然没有亮,教师就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有学生就提出是否电路中的导线出现了接头不实或脱落的现象,教师就让学生进行检查,发现电键处的接头发生了脱落.这时教师重新闭合电键,开始移动滑动变阻的滑片,学生观察到小灯泡的亮度在逐渐的变暗,这时教师问学生为什么小灯泡的亮度会降低.有学生就认为是干电池没电的缘故.到这时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后对干电池的电压进行测量,学生竟然惊奇地发现干电池的电压是相同的.教师并没有急着说出其中的原因,而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启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积极思考,最终讨论出结论.经过汇总大家一致认为:当干电池的电压没有改变,只是改变了外电路的电阻,这样就导致电路中的电流发生了变化,也就是流过了小灯泡的电流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小灯泡的亮度;当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很小时,小灯泡亮度就会很低,这样就在学生的讨论中完成了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验,增加了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实验现象的机会,让学生能够透过实验现象探寻物理道理,这就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并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手脑并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在运用分层教学时,要依据学生的水平设置对应的教学目标,这样就能使全部的学生学有所获,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完美地构建了高效的高中物理课堂.
如在教学《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一课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内涵,同时还要求学生对于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力学部分的三种力的判断方法、受力情况的分析都要有一定的掌握.教师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时,从学习情况差些的学生角度考虑,这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的脉络不清楚、受力分析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于这些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只是缺乏对解决问题思路的探究、总结.因此,教师为了满足优等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需要,也为了能够让学习情况差些的学生能够对知识有重新的认识和记忆,教师就让学习优秀的学生带领全班学生进行前面知识的复习,从运动学的各个概念、规律到三种基本力、受力分析、正交分解再到牛顿第二、第三定律进行知识的框架构建,对于这些基本的内容全体学生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基础差些的学生,能够顺利使用运动学公式、受力分析求得合力,能够解决基本的两类问题.接着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尤其对于有一些有临界条件、复杂结构模型的问题直接留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智慧,进行挑战自我的学习模式,激励学生产生积极、活跃的思维.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可以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对学习充满信心,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为优秀的学生创造了自由的学习空间,发挥自身的学习天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创建了高效的物理课堂.
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那么教师就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可以设计一些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促进知识的构建,实现高效课堂的创建.
如在教学《电阻定律》一课时,教师就为学生设计了几个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活动1:先给学生演示改变金属丝长度的实验,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出金属丝长度的改变能引起电阻的变化.这时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初中对于电学部分的学习,导体的电阻会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如何确定导体的电阻与这些因素具有怎样的定量关系?教师接着设计了活动2:让学生对这些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猜测,学生认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而且与导体的材料也有关系.有了学生的猜测,教师就针对学生的猜测结果进行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知道要如何探究一个物理量和几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值关系吗?教师设计的活动3: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实验来探究电阻与横截面积、长度、材料之间的关系.教师对学生提出指导性的问题:导体的电阻要如何进行测量呢?能否实现在一个电路中对三个金属丝的电阻大小进行比较?设计的活动4:学生开始分析、讨论、交流实验方案,最终找到了一种实验方案:把三段金属丝串联接入电路中,通过比较三者的电压就能比较三者的电阻的大小了.这样再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进行操作,教师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指导.设计的活动5: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交流,教师对于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补充.活动6:回到课本中,利用特殊的器材对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长度、材料进行了定量的测定,最后得出了电阻定律.
总之,教师要采取一切确实可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做到实处,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