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探索

2020-02-25 00:21
昭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思想

陈 言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湖南 衡阳 421000)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课程思政”理念在全国各高校广泛传播,这对消除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离,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孤岛”、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具有重要意义。从原来的“思政课程”转变到现在的“课程思政”,其实质是课程观念的转变。对“课程思政”内涵的把握,需要从高校“大思政”格局着手。高校“大思政”格局包括“十大”育人体系,即课程、科研、实践、管理、组织、服务、网络、资助、文化、心理等,其中课程育人在该体系中列居首位。广义的“课程思政”,是高校利用“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即思政课、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是对以往高校“思政课程”的拓展,使专业课与综合素养课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不仅以专门的思政课为载体。狭义的“课程思政”是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进专业课与综合素养课教学之中,而不再融入专门的思政课之中。由此,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高校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探索是非常有必要的。[1]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观念,不仅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影响着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大思政”格局下,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助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效落实,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助于促进“教书”与“育人”统一要求的实现

(一)有助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效落实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不同时代背景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理论体系在不断变化和持续扩充。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详细地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作为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不仅在党章中进行了确认,还写进了最新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即写进了宪法,促使党的指导思想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发展、前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时代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其实施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之下进行。这就需要在高校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尤其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助于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使课堂教学成为有效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在与其他各门课程同向同行的过程中,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意识,共同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的提升。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紧扣“十四条基本方略”与“八个明确”,其实施不仅立足思想政治课,还关涉专业课与综合素质课,开展的教书育人活动要融进整个教学体系之中,以实现课程思政与其他各类课程的同向同行,促进其协同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高校的专业与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在细化的过程中其育人功能与教育目标却逐渐走向模糊。不同专业与学科在思维模式、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果在同一个学生身上作用这些内容,可能会出现价值倾向相左,容易造成大学生某些思想混乱、价值观冲突的现象,从而给学生带来无所适从感。“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助于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以及其他课程的交互融合,让高校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子”,使所有课程都带有“思政味”,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共同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以此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当前娱乐至上与流行文化背后映射出的是新一代青年人的价值观断裂与文化缺失。通过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态度、期待、信仰、行为、认知基调与准则进行重构,以此来引起大学生的认同与共鸣,在打下价值底色的基础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时代发展过程中,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要求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尤其重视员工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所以,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它不只是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更是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因此,“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2]

(三)有助于促进“教书”与“育人”统一要求的实现

从本质来看,课程思政就是要努力构建全课程、全课堂、全教师育人的格局,要求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它不是增设一项兴趣活动,也不是简单地进行一个讲座或开设一门课程,而是形成一种育人理念、课程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并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不仅注重价值引领与人格塑造,还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故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价值引领与知识导向的藕合关系与逻辑关联。从某种意义来看,价值引领是知识导向的重要支撑,知识传授实际上就是价值引领,两者是相辅相成、一脉相承的,如果价值引领偏离了方向就会使教书育人整体效果抵消、知识传授缺失,最终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课程思政通过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德树人不能止步于思想、停留在口头,而要落实在行动之中。对教师来说,无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不能口是心非,而要保持言行一致。对学生来说,既要具备较强的道德判断能力,又要能够将道德观念、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由此可见,“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助于促进“教书”与“育人”统一要求的实现。[3]

二、“思政”视域下高校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实践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各地各高校都已经开展了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理论指导不足、实践经验缺乏等,当前仍然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主要体现为相关体制不健全,课堂教学实践缺乏制度保障,相关主体教学理念落后,对课程思政存在认识偏差,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课堂教学实践难以推行,课堂教学缺少对学生现实需求的考虑,未能有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一)相关体制不健全,课堂教学实践缺乏制度保障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开展,全国各地各高校正在努力开展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该工作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政策层面的支持,但在现实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从现实实践来看,高校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实践中存在相关体制不完善、缺乏制度保障等问题。从教学任务来看,高校课程教学主要以传授专业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为主,在教学业绩与晋升压力的双重影响之下,很多教师往往注重职称晋升与专业课教学,对思政元素的融入缺少关注。其次,在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实践中,因高校还没有建立明确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及评价机制等制度,有些教师在课时安排与职称晋升方面没能得到公平对待,其工作积极性降低,影响课堂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例如,有很多高校虽将“课程思政”纳进了专业课程教育,但却既没有将其作为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的衡量指标,也没有纳入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体系,缺乏对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考核机制与评价体系,制度保障缺乏,致使专业课教师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中都缺少对“课程思政”的关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政元素融入没能落到实处。[4]

(二)相关主体教学理念落后,对课程思政存在认识偏差

作为重要的行动指南,理念在政策落实、课程建设、教学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开展高校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中,相关主体的教学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从当前来看,开展高校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实践相关主体的教学理念落后,对课程思政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首先,从高校管理者来看,在内部条块分割体制运作模式之下,作为专业性意识形态工作,思政教育工作被划归到相关院系和部门,如社会科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一模式虽然具体划分了各教学院系间的职责,但也容易造成管理者对课程思政工作落实主体的错误认识,即认为课程思政工作仅是思政教师与相关院系的职责。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与专业要求不断提高的环境中,这一认识偏差在高校内部管理者特别是专业院系管理者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其次,一线教师也存在教学理念落后,对课程思政工作存在认识偏差的问题。在一线教师看来,大学生思政教育及相关工作应该由辅导员、班主任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来负责,跟自己没有关系,将其置身事外。如一些专业课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范围仅限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普及和对专业操作技能的传授,思政教育不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5]

(三)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课堂教学实践难以推行

课程思政作为思政教育内容在综合素质课与专业课教学中的嵌入,其教学工作能否有效开展与授课教师的能力密切相关。对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教师来说,课程思政能力不仅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包括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嵌入专业课教学之中的相关理论与技巧。总体来看,课程思政教师所需的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具备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这是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首要条件,要求高校教师在具备一定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基础上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二是具备一定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这是有效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要求高校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思政课”教学方法。三是拥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这是确保课程思政工作的思想根基,要求高校教师具备很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切实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但在开展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中,很多高校教师因个体成长与发展环境所限,在上述这三方面均存有一定的短板。首先,在专业学习环境中,很多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其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其次,在专业课教学背景下,优先学习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边缘化的存在,限制了教师对思政教育教学技巧的掌握。

(四)课堂教学缺少对学生现实需求的考虑,未能有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从现实实践来看,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实践中缺乏对学生现实需求的考虑,导致教学效果欠佳。首先,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性较低,纪律观念、合作精神及沟通协作中缺少思政元素的融入,导致学生价值塑造、价值判断及价值筛选能力相对较低,使其在接受事物的过程中很难做出价值判断。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未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趣味性,使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这极易导致思政课应有价值与意义的丢失。其次,缺乏对学生具体需求的考虑。从一般意义来说,教书育人应从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遵循其成长规律,满足其发展需要,尤其是在制定教学目标与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在教学方法上,要破除传统填鸭式的说教,不断创新多元化、多样性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翻转课堂、实地调研、经验分享及分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但在现实实践中,高校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实践仍为单纯的教师说教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现实需求未能受到重视,其学习参与度不高,学生主体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6]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改进高校课堂教学思政元素融入实践的重要路径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师融入思政元素实践中存在的困境,需要对其进行优化,从“课程思政”视域提出改进路径。即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提供课堂教学制度保障,转变相关主体教学理念,正确认识与理解课程思政,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有效推进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从学生现实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其主体功能。

(一)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提供课堂教学制度保障

当前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制度不明、体系不健全的弊端,这就需要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具体来说,为确保思政课程教学改革顺利开展、健康发展,高校需从“课程思政”视角对思政教学改革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评价机制等进行明确构建,使其形成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的思政教学改革体系。首先,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使其与课程思政教学相适应。高校教务部门应对教师职能与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与科学配置,统一规范思政课程标准与课程建设,选定合适教材,制定课程培养方案,加强各学科间的紧密联系。以此促进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构建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使其与课程思政教学相适应。将思政课程教学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选评优、业绩评定、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有助于激发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与动力,提高其育人意识和对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主动性。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反馈意见与其所表现出的思想政治素养对思政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此评判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是否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再次,人事部门要建立激励机制,使其与课程思政教学相匹配。通过激励机制,有效调动每一位高校教师对思政课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思政课程教学工作之中,以此促进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7]

(二)转变相关主体教学理念,正确认识与理解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视域下当前高校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实践中面临着相关主体教学理念落后,对思政工作存在认识偏差的问题,这就需要高校课程思政相关工作者转变理念,正确认识与理解课程思政工作。首先,通过制度建设引导课程思政工作相关主体转变理念,对课程思政工作有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就高校管理者来说,要形成将思政教育贯穿于管理工作始终的理念。事实上,管理者也是引导者,在高校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实践中,高校管理者要树立主体责任意识,引导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实践的有效开展。这就需要高校党委建立健全有针对性地政策学习与理论学习制度,从认知层面对管理者的思想进行强化,同时建立并完善督导制度、听课制度等,将理论认识通过管理制度落实到教学实践之中,从而促进高校管理主体对课程思政的正确认识。其次,一线教师创新理念,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育的关系。“思政”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如果“思政”教育功能没能发挥好,课程教学就会迷失方向,失去灵魂,致使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知识传授间出现割裂。[8]

(三)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有效推进课堂教学实践

“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高校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实践,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课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充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知识,使思政理论知识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融合。这就要求高校加强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与水平。首先,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参与相关学习与培训。学校或学院邀请其他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界的学者或专家到本校开展讲座、交流会、座谈会等,丰富本校教师思政教育相关知识,为其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提供相应的指导。鼓励教师积极举办和参与“课程思政”相关活动,如以“课程思政”为主体的科研探讨活动、沙龙活动、学术讲座活动等,通过交流讨论与互动对话,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其次,培养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优秀人才。无论在思政课教学还是其他学科教学中,都要营造思政育人的氛围,并对这些教师进行岗前、岗中培训,以提升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意识,加强其专业理念,创新多种教学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效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之中。[9]

(四)课堂教学从学生现实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其主体功能

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因此,“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实践要注重大学生的现实问题,从他们所关注的实际问题与现实需求着手,尊重大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主体作用,通过融入师生互动元素,增强课堂教学思政元素感染力与吸引力,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具体来说,在其他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尤其要结合时事政治,通过对大学生关注的事实、热点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讨论,树立其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从而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判断正误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高校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实践必须围绕学生、关注学生,形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的课程育人模式,不断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道德品质、思想水平、政治觉悟,使其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首先,思政课程教学内容要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实需求相贴近。每个学科专业都蕴含着自己特有德育功能与思政要素,并有其自身的话语方式和知识体系,因此,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与学生的兴趣特点来精心设计,实现隐性的德育内容显性化,从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其次,灵活创新思政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扩大学生学习选择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改革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课堂教学活力,实施“互联网+教学”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提升自身修养。[10]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