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二人台方言土语汇释*

2020-02-25 05:26
阴山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字格虚词形容词

苗 露

(内蒙古科技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二人台的语言主要使用晋语,兼有少量蒙古语。这里所说方言土语,主要是指晋方言在二人台流传地所形成的方言土语。而考虑到土默川平原是二人台毋庸置疑的文化地理核心,因此可以将本文题目理解为二人台中的土默川方言土语。但更重要的问题是许多刚刚接触二人台的观众和读者,常对其中方言土语感到陌生;许多二人台从业者,也常将二人台难以“行销”全国的原因归于方言土语。可见方言土语在二人台传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因此有必要集中阐释一下二人台中的方言土语,以期为二人台更为广泛的传播提供便利。

本文主要以传统二人台现存剧目底本为对象,整理精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方言土语集中阐释。所据底本主要是邢野主编《二人台传统剧目集成》。这部作品集,以内蒙古二人台艺术调查委员会1962年内部编印的《二人台传统剧目汇编》为基础精选而来,汇集各形态二人台文字作品200部,堪称目前国内传统二人台的最佳选本。之所以称其为最佳选本,原因有二:其一,该选本的底本皆由中国第二、第三代二人台艺人的杰出代表口述而成,如计子玉、巴图淖、贺炳、任万宝等;其二,该选本的底本皆经中国第一代二人台学者笔录校对而成,如苗文琦、席子杰等。此外,这一选本秉承“能不改的尽量不改”的原则,可以说最大程度从文字层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传统二人台。本文依据此200部二人台文字底本,整理精选出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方言土语约200余条,并按照汉语词性进行分类阐释,应该说能够较为全面地代表二人台的语言使用状况。需要说明的是,方言由于土俗,不少字词都只有发音而文字难寻,因此只能借字代替。

1.名词类

二人台来源民间的特性,使其保留了大量特有的方言名词。我们按照其出现频率将这些名词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名称。第二类是对人的代称与叫法。第三类是人的身体器官及其相关名词。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的名称。二人台大多展现底层百姓的日常生活,记录保留了蒙晋陕冀一带常见的日常名词。例如对生活常见的虫蚁动物,就有非常典型的地方叫法。例如猫头鹰叫作杏虎,蜥蜴叫作蛇狮子,乌鸦叫作黑老哇,屎壳郎叫作粪巴牛,麻雀叫作老家巴子。再如与饮食劳作有关的名词。砧板叫案子,抹布叫搌布,被子叫盖窝,坐垫叫犊垫子,盖布叫苫布,小凉菜叫冷风等等。这类具体事物的名词,用方言土语来称呼,往往是抓住对象的核心特征,形成形象直观、朗朗上口的名词特征,表现了蒙晋陕冀地区人民直率拙朴的思维和性格特征。例如黑老哇,将乌鸦的颜色、叫声、外貌熔于一炉;例如盖窝,将被子的功能与使用时的动作融为一体。不仅如此,生活中的抽象事物也遵循此法。例如细小的裂缝叫豁豁或者毫毫,豁本意为裂开,而叠词的运用则使之变小变细。此外,有两个独特的语言现象需要指出,即“圪”字词现象和分音词现象。“圪”字是晋语方言的显著特征,它与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拟声词等都能结合,“圪”字或者与其他词配合形成新词,或者仅凑足音节。[1]二人台剧本中有大量“圪”字词留存,展现了晋语对二人台语言的深远影响。另一个是古汉语的分音词现象[2],即古汉语中反切标音在民间的留存。如杆叫作圪缆,棒叫作卜浪。二人台剧本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卜浪”的使用,指称一切棍状物,例如羊油卜浪指称洋蜡(见表1)。

表1 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名词

表1(续)

第二类是对人的代称和特殊叫法。二人台的狂欢属性使其演出忌讳较少,因此在剧本中保留了不少极富特色的骂人脏话。除了日常生活中通行的常见脏话外,蒙晋陕冀一带在诅咒詈骂别人时,还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称谓。这类称谓常为“特定形容词+特定名词”组成的专有名词。例如“特定形容词+特定动物”这一形式。猴子这一形象,反复出现在土默川方言中。枪崩猴是形容浪荡之人,冒失猴是形容莽撞之人,灰猴泛指那些行为乖张的人。其中所言都与猴子生性直接相关。“忽拉盖”本为蒙语盗贼之意,按照前述格式则变为“贼忽拉”。“圪墩儿”泛指一切矮粗之物,前缀“瓷球”则专指那些反应慢的愚人。“货”泛指人和物,前缀“变”则专指特立独行或不合群的人。“圪桩”专指类似树桩之物,前缀“活”则专指只会吃饭出气的懒人。“财地”泛指人和物,前缀“赖”则专指聪明而坏的人。当然还有一些夸人的称谓,例如“肉墩墩”“板片片”“肉虎虎”均为亲昵称谓,在某些特定情境下,骂人称谓也会带有褒义色彩,例如《走西口》中的“直扑楞”“一股筋”,带有明显的褒义。但总体来说,传统二人台作品中骂人土语多于夸人土语,充分体现了传统二人台的狂欢特性(见表2)。

表2 对人的代称和特殊叫法

表2(续)

第三类是人体及相关名词。与人体部位有关的,例如眼眶之内部分叫眼窝,屁股叫犊蛋,膝盖则是圪膝,赤身裸体叫赤卜溜子。与体液相关的,例如口水叫作酣水,鼻涕叫作脓带,小便疼痛叫作淋涩,水泡叫作燎泡。与人体状态有关的,例如打冷战叫作冷圪森,趴倒叫作马趴等等(见表3)。

表3 与人体相关的名词

2.动词类

二人台中所展现出来的动词类方言土语亦极富特色。我们按照施动者的特征大致将动词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明显由人施动的动词;第二类是明显由非人施动的动词。

第一类有明显的人为施动特征。这一类动词数量较大且极富地方特色,有些与普通话和通行语可以直接替换,有些则无法直接替换甚至为土默川方言独有。可以直接替换的例如眊(看望)、揎(推)、冒(扔)、脑(扛)、飒(挑选)、断(追赶)、匝(踩)等;无法直接替换的例如造,既有打,也有干、做之意;例如抬,类似英语实意动词Do,包揽了一切动作的施行;例如撧,在普通话中已不常见,既有揪,也有掰之意;例如搋,在普通话中也不常见,在方言中专指和面时的揉、插以使面和匀等连贯动作。这其中部分动词是古汉语遗存,例如搋、撧、揎等;部分动词则有音无字,难觅本来面目。例如冒(扔),只能记音。再如飒(挑选),也是记音字,与本义无关。传统二人台诞生半个多世纪内基本无剧本流传,因此广泛使用方言口语。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首次剧本记录中,只能使用同音字记音。所以翻开这类剧本会发现,这一类有音无字的字词,其记音方式五花八门。有用同音字记音,有用同义字记义,也有直接用汉语拼音表示的。在两字以上的动词中,也存在有音无字(或字不统一)的现象。例如卜楞(乱动)、叮对(对质)、叭咂(细细品味)、叨啦(聊天)、经由(养育)等。这类词的记录往往采取音义结合的方式。

传统二人台语言中还大量存在由“圪+动词”组成的新动词。其新就在于“圪”的存在,使其后的动词生发出新含义。圪挤一词,已非单纯“挤”,而是加深了“挤”的程度和幅度,变为类似“用力挤”之义。圪抽一词,已非单纯“抽”这一动作,而是具有了反复抽搐之义。圪谄一词,已非单纯“谄”义,而具备了撒娇、耍花样的意思。其他如圪蹴(蹲下)、圪捣(悄悄做)、圪乱(嘴被占而说话不清)等则离开本字意义更远,是完全的新动作(见表4)。

表4 明显由人施动的动词

第二类动词中人施动的特征不够直接明显。例如焖,普通话中义为一种加热的烹饪方式,但在内蒙古西部,除这一含义外则指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的动作,例如面在汤中长时间不吃,所以焖绵了。这一动作没有直接而明显的人为施动特征。例如鹐,是由鸟用喙施动的动作。再如更为明显,在内蒙古西部方言中,意为被高温的水蒸气灼烫的动作,直接施动者为无生命的第三者“它”。当然这里的分类并不全然有效,只是为方便记录所做的简单分类,意在说明方言动词的复杂性与地方性。一些方言动词的施动者既可以是无生命的,也可以是有生命的。例如奓(张开竖起),可以是头发因为起静电而奓起来,也可以是人把自己的手主动奓开。例如拿住(控制、限制),是一个表抽象意义的动词,既可以说一个人用计拿住了另一个人,也可以说一件事或某种情景拿住了一个人。窝(折断)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表示一种意外的动作结果,例如一根黄瓜放在篮子里由于拥挤颠簸而被窝断了,但归根结底还是人为施动的结果(见表5)。

表5 非人施动的动词

3.形容词

二人台方言中的形容词更能体现地方语言文字的修辞特色。我们将这些形容词分为一字格、二字格、三字格及以上等以便介绍。

一字格的形容词主要有板(扁)、灰(坏)、安(严)、蔫(笨)、惬(舒坦)在二人台中最为常用。板是记音字,义为扁,词性看起来是中性,表形状,但在实际使用中常带有贬义,例如在《打酸枣》中,妹妹形容书生的长相为“天庭饱满鬓角里板”,意为书生的鬓角塌陷不够丰满。灰(坏)泛指一切坏、差的性质。使用中可以直接形容一个人灰,也可与名词和形容词等语素结合组成新的名词和形容词。例如灰东西、灰猴是形容品德败坏之人,灰蹙蹙、灰派派是形容色调暗淡、了无生气的状态。安(严)表示一种严、紧的状态,例如《扇子计》中旦说丑嘴不安,意即丑嘴上没有把门的,到处乱说。例如生活中说睡觉时被子盖得安不安,意即盖得严实不严实。这些一字格的形容词有的精准,有的丰富,而且在实际生活使用中往往结合情境会有许多微妙的变化。

二字格的形容词有糊噜(糊涂)、吃劲(厉害)、袭人(漂亮)、妨主(有害)、抗硬(有能力)等。三字格以上(包括三字格)的形容词有白洞洞、绵腾腾、挺板儿硬、憨不蹙蹙、嘴尖毛长等。这些形容词,延续了前述方言土语形象直观、朗朗上口的特点。例如挺板(儿)硬,将硬这一形容词前缀具有唯一性的“挺板儿”,使“硬”形象化,意即硬得像一块直挺挺的厚板一样。例如吃劲(厉害),往往形容一个人的能力或一件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字面则以“吃”后缀“劲”组成一个类似动宾结构的短语,意即能容纳和消化很多力量,形象展现了重要和紧迫的程度。再如嘴尖毛长,形容的是有人嘴多事多惹人烦,字面则是对猴子形象的描绘。白洞洞、绵腾腾这样的三字格形容词,因其格式工整、朗朗上口而大量存在于二人台的唱词中。例如二人台的经典唱段“观灯”中,一连使用了绿茵茵、紫生生、碎纷纷、宽生生、红腾腾等三字格形容词,韵脚统一,一气呵成(见表6)。

表6 二人台方言中的形容词

表6(续)

4.虚词

副词、量词等虚词中的方言土语实际上更能体现一种语言的地方特色。因为相对而言,实词大多为开放类词,而虚词大多为封闭类词。之所以开放,是因为这些主要表达内容的实词会随着生活的变化吸收新词,淘汰旧词,在数量上不断增减,数量较大;之所以封闭,是因为这些主要表达语法关系的功能词是经过时间积淀固定下来,在数量上基本稳定,总数较小。[3]所以,虚词非经过长期的时间积淀而不能形成,因此更能体现方言土语的核心特色(见表7~表11)。

通常表示程度、情态、时间、范围等性质状态的副词在二人台的方言土语中也都一应俱全。表示程度的方言副词有忽通通等,例如臭得忽通通的;表示情态的方言副词有一或(一下子)、紧等(儿)(等不及)等,例如《打后套》中的“这一或可闹好了”,《怀胎》中的“紧等儿养呀”;表示范围的方言副词有净(都),例如说“这地方净是人”;还有表示时间的方言副词有来顿间(来的时候)、不住气(一直),例如说“来顿间给我打电话”和“他说了个不住气”。

二人台所用方言土语中的量词、助词等也都极富特色。在量词方面,一段叫作一圪截截,一块叫作一疙瘩,一小捆叫作一卡卡,一根叫作一卜浪,一些叫作一卜溜子,一(细长)条叫作一圪绺,一堆叫作一圪嘟。在助词方面,二人台所用方言土语中最常出现的助词是两个语气助词,一个是圪呀,一个是那狗的哇。在意义上基本可以等同于“呀”“哇”。

表7 二人台方言中的虚词(一)

表8 二人台方言中的虚词(二)

表9 二人台方言中的虚词(三)

表10 二人台方言中的虚词(四)

表11 二人台方言中的虚词(五)

综上,对传统二人台作品中方言土语的整理、分类和集中阐释,展现出二人台方言土语不仅具备晋方言兼蒙古语的母体特征,又有其直观形象、朗朗上口的自身特点。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二人台方言土语都有其独特性。然而由于口语化特征明显,许多方言土语只能采取借字记音的方法,尽管本文对二人台常用的方言土语进行了整理汇释,可为二人台传播提供便利,但更为重要的任务则是对二人台方言土语进行书面统一。

猜你喜欢
字格虚词形容词
认识形容词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同音》二字格探析
老虎棋
《十九大报告》中“四字格”的英译策略浅析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试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
形容词
多语料库中汉语四字格的切分和识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