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小
(包头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影响深远。过去学界多有关注陕甘两省人口的变动,未曾关注到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地区。本文以西北回民起义为线索,对伊克昭盟人口数量、人口分布和人口结构变化作了简单的分析,这有助于了解近代伊克昭盟人口问题。
清代是伊克昭盟人口发展时期,从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的200年间,伊克昭盟人口空前增加,到同治回民起义前,达到历史最高峰21万人。[1]但据清代伊克昭盟各旗札萨克衙门档案的记载推算,西北回民起义后伊克昭盟人口只有15余万。与战前相比减少了6万。十余年的战乱是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西北回民起义爆发的前几年,被征调的伊克昭盟各旗官兵因“水土不服”“身无御寒之衣”“腹无充饥之食” 而病死、饿死者不少。同治二年(1863年)六月,遵命入关的500余名伊克昭盟官兵,抵达庆阳府后,因不服水土,有23人病死,188人患病。达拉特旗协理台吉绰克图莽乃报称,其所带的60名兵丁中,有15人患病去世。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带领鄂托克旗官兵的台吉毕力衮扎布呈文称:“卑职等遵照朝廷之命,防守边界,唯无军饷,今花马池粮食一升米八百文、一斤面一百三十文之价亦难以买到粮食,官兵嗷嗷待哺,数人饿毙。”统率伊克昭盟官兵的准格尔旗札萨克贝子札那济尔迪也多次呈称,“蒙古官兵每日缺乏粮食,又遇到干旱,边界一带逆回滋扰,粮价价格昂贵涨,以致饿死。”同治六年(1867年)开始,陕甘两省回民军以数十、数百、数千人为一股,向伊克昭盟境内进攻,导致伊克昭盟官兵伤亡惨重。同年十月十九日,达拉特旗头等协理台吉绰克图莽乃、二等台吉管旗章京伊什拉巴丹等带领兵丁与盘踞在口外的回民军交战,有79人阵亡,85人受伤。同治七年(1868年)十一月,准格尔旗新增调的500壮丁,在鄂博音阿门地方,与回民军交战,仅此一战,81人阵亡,2人受伤。同治七年(1868年)五月二十三日至同治八年(1869年)三月为止,伊克昭盟官兵在陶力柴达木等地,与回民军前后9次作战,共伤亡157人。自同治七年十月至同治八年二月间,在好亚尔乌苏等地,前后16次与回民军作战,共伤亡241人。据不完全统计,在被征调的伊克昭盟官兵2 900余名中,585人阵亡、479人受伤、86人病,29人饿死。
除被征调的官兵外,平民百姓的死亡数额也令人震惊。同治十年(1871年)二月初七日,20余名马步回民军到达乌审旗纳林柴达木地方,杀害桑杰、额木、坤都等3人。初九日,又有20多名回民军从鄂托克旗西边进入该旗,在商席库伦之西边,围攻拣马铃薯的23名蒙古人,其中只有1人逃出,余者皆被杀。十五日,有70余名回民军沿着定边县,越过砖井堡边墙,进入鄂尔多斯游牧地,杀害鄂托克旗“坤都德力格尔等五人。”仅3天内,就有29名蒙古人被回民军杀害。多件档案中,未详细记载具体数字,只是以“数人”或“数十人”或“多人”等大概数字言之。因此,无法统计被害平民百姓的具体数字。不过有些资料亦能反映西北回民起义时期,伊克昭盟各旗人口损失严重程度。俄国旅行家普尔杰瓦尔斯基在他的《蒙古与青海》一书中写到:“鄂尔多斯蒙古人在东干(回族)人之乱期间,躲避到黄河谷及南海子渡口以西的九十俄里地方生活,其他地方几乎渺无人烟,之前走的路都杂草丛生,偶尔能见到村落旧址和被东干人所杀的蒙古人尸体残骸。”[2]
同治七年至同治九年(1868-1870年),战乱蔓延到伊克昭盟腹地。伊克昭盟部分札萨克、台吉、哈喇楚及失散官兵等,以避战祸,逃至其他盟旗。署理鄂托克旗印务的协理台吉阿勒达尔绰克图等,携带札萨克印章,带领未成年的札萨克及百余户台吉、哈喇楚等迁移到乌拉特旗呼和布拉格地方。鄂托克旗台吉喇嘛黑茹布、台吉衮布等10余户、杭锦旗章京格章龙等4户、达拉特旗台吉喇嘛丹巴等2户,赶着牲畜,到汗阿林盟公巴勒丹多尔济旗避难。战后有一部分台吉、哈喇楚返回原旗生活,但仍有一些台吉、哈喇楚未回。如:鄂托克旗协理台吉阿勒达尔绰克图报称:“台吉梅林鹏苏克喇什、台吉额尔很巴雅尔、玛喇哈、那木吉勒、达散、栋鲁布、喇嘛吉力克、乌力吉图、特木林、章京布鲁萨、喇嘛宁喇克、章京包鲁德、喇嘛达散、萨木达、章京占达日、发木巴嘎、巴音吉日噶勒、萨鹏喇什、包日呼、萨混确扎布、扎尤、达吉日、乌齐尔巴图等台吉哈喇楚不愿意返回各自旗境,已渡河迁移到他盟境内。”也有很多蒙古人“流离失所,十室九空”,“实无栖身之处,亦无糊口之资,一时罄尽,逃往旷野,冻饿而死。”[3]
(一)人口分布的演变。鄂托克旗遭受战乱影响最早,时间最长。自同治三年(1864年)开始,陕甘两省回民军以数十、数百名为一股,越过兴武营、安定堡、定边等处边墙,攻入鄂托克境内。不过此时的回民军人数不多,均被防守边界的蒙古兵击退。同治七年(1968年),回民军以数千、数百为一股,再次进入鄂托克旗境内,并向东、向北进攻。防守边界的蒙兵处处失利,溃不成军。回民军迅速攻入鄂托克旗东西300里、南北600里深处,抢掠一千余户百姓牲畜,并杀害百姓。据《准格尔札萨克衙门档案》的记载,同治九年(1870年)九月,鄂托克旗札萨克协理台吉回旗后发现,“八十三个苏木之台吉、阿拉巴图等,或出征打仗,受伤致死,或遇回民军被害致死,或无处藏身冻饿致死,以致各苏木一半以上人口损失殆尽。”
同治五年(1866年)六月,多股回民军进入乌审旗掌岗图、尔林、都尔本毛敦塔拉、伊克布栋、腾辉布拉克、伊和锡泊尔、古日本柴大木等处。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已深入至东西150里、宽80里的地方,抢掠500户蒙汉百姓,杀害多人。
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回民军开始进犯札萨克旗衮布日都、特莫根哈达音察干淖尔、扎克格等地,此时又有多股回民军至郡王旗南边的察干布拉克、和珠尔庙等处。回民军所到之处,滋扰百姓,烧毁房屋,抢掠牲畜。四月,回民军攻入准格尔旗境内,自西南边界沙日沟至十里长滩,东西100余里,从北苏吉沟、海拉苏台沟至图日勒吉60里。十二月,一股回民军进入郡王旗东边滋扰,另有三股回民军进入杭锦旗境内,自北部黄河沿岸的布格泰乌兰、呼德格、呼吉日台至南边的察干扎格日克,在180里地范围内,烧毁沙日召、广右寺、浩日召等10座寺庙以及附近的百姓房屋,札萨克贝子巴图莽乃及协理台吉等率领壮丁迎战,因敌众我寡,未能战胜,伤亡惨重。短短的几天内,回民军已占领了大半杭锦旗土地。同治十一年(1872年)八月,鄂托克、乌审两、杭锦等旗境内,众民饥饿不堪,以致当地了无人烟。伊克昭盟各旗遭到战乱的程度不同,各旗人口的损失也不同。清代伊克昭盟七旗的札萨克衙门档案中,准格尔、鄂托克、乌审、杭锦、札萨克五旗道光十九年(1839年)和光绪十三年(1885年)的丁册较为完整(见表1)。
表1 起义前后伊克昭盟七旗人口增减的情况
注:根据《准格尔旗札萨克衙门档案》《杭锦旗札萨克衙门档案》《乌审旗札萨克衙门档案》《鄂托克旗札萨克衙门档案》《郡王旗札萨克衙门档案》的相关数字制作。
从此表可知,西北回民起义时期,在伊克昭盟七旗中,除郡王、达拉特两旗外,其他五旗的人口都下降。其中鄂托克旗的人口损失最多,其次就是准格尔、乌审两旗。这次起义改变了伊克昭盟人口的分布格局。
表2 起义前后伊克昭盟各旗人口密度的变化情况
注:根据《准格尔旗札萨克衙门档案》《杭锦旗札萨克衙门档案》《乌审旗札萨克衙门档案》《鄂托克旗札萨克衙门档案》《郡王旗札萨克衙门档案》《伊克昭盟志》的相关数字制作。
从上表可以看出,战后伊克昭盟各旗蒙古族人口的密度发生了改变。伊克昭盟七旗中,鄂托克、杭锦旗、乌审、准格尔、札萨克五旗人口密度比战前降低。而且五旗中鄂托克、乌审两旗的人口密度降低的幅度较大。
西北回民起义于同治元年(1862年)爆发,经过十余年战乱,伊克昭盟人口耗损惊人。伊克昭盟人口大量亡失后,留下了广阔的土地,这吸引了大量的移民。人口的减少和不同民族移民的迁入,使伊克昭盟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众人周知,在鄂尔多斯地区,朝廷为了防止蒙汉人民的接触,顺治年间沿边墙北划出东西2 000余里、南北50里的禁地。在这块禁地里清廷既不许蒙古人游牧,也不允许汉民耕种。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鄂尔多斯右翼中旗札萨克贝勒松拉布上奏:“边外车林他拉、苏海阿鲁等处,乞发边内汉人,与蒙古人一同耕种。”清廷准许开边后,沿边各县汉民开始大批涌入伊克昭盟地区。乾隆元年(1736年)时,“榆林、神木等处边口越种蒙古余闲地约三四千顷,岁得粮十万石。”[4]这些土地起码需要几万以上的农民来耕作。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编纂的《府谷县志》中记载,本县人所租种的准格尔、郡王两旗蒙地,约有2 226牛犋,按每犋约二百七八十亩来计算约有60余万亩。这一数字与乾隆元年的数字相比,可知乾隆后期移民潮的迅速推进。根据这些零散的数据推测,“乾隆后期至道光初年寄民人口数量与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人口,数量上可能差不多。尤其在准、郡二旗,汉族移民人口数量已超过该两旗的蒙古族人口。”[4]道光十年(1830年),移民人口已超出当地蒙古族人口的总量。但西北回民起义时期,伊克昭盟各旗及其附近的移民迁出地神木、府谷、怀远、榆林、定边、靖边、偏关、河曲等县区先后卷入战乱,伊克昭盟各旗境内的移民和伊克昭盟附近的各县民人有的死于战乱,有的为了躲避战乱纷纷迁出战区,这样直接影响伊克昭盟移民人数。如:同治六年(1867年),回民军在靖边杜家大台,熏死躲在崖窑内的老幼妇孺,无一生还。同治七年(1868年)河曲县,“河西地方夏冬两次惨遭兵燹,居民寥落。”战后神木县(今神木市)县城及高家堡两处“存者十之一二,其余存仅十之五六。”伊克昭盟各旗移民人口在西北回民起义后呈现低谷。在西北回民起义的战乱中,伊克昭盟蒙古族人口损失惊人,社会经济又遭到严重破坏。战后口内外又连年发生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这给移民的大量涌入创造了条件。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靖边县五堡一镇共种边外蒙地56 491垧(每垧为3~5亩),居民仅1 359户,男女老少8 372口。到清末民初伊克昭盟移民人口才逐渐恢复到西北回民起义以前的数量。
同治年间的西北回民起义给伊克昭盟人口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的战乱中,伊克昭盟蒙古人在战争中伤亡,或躲避战乱背井离乡,导致伊克昭盟人口大幅度下降。直到新中国成立,伊克昭盟人口(蒙古族)也未能恢复到西北回民起义前的规模。此外,西北回民起义改变了各旗人口的分布格局和人口密度,中断了移民在伊克昭盟地区的发展。所以,我们切记这次起义的教训,拥护民族团结,使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这个大家庭里和睦相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