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维波, 陈英敏
图1 CT平扫示右侧腹腔肠管内团块状低密度影(箭)。 图2 冠状面CT增强扫描示病灶(箭)未见强化。图3 FIEST序列图像示空肠上段肠壁增厚(箭),周围肠系膜受累。 图4 SSFSE序列图像示空肠上段黏膜下多发囊状高信号影(箭)。 图5 大体标本:肠管内可见多发乳头状突起(箭)。 图6 镜下示正常黏膜结构消失,海绵状扩张的囊腔内充满淋巴液(×10,HE)。
病例资料 患者,男,47岁,主因“间断黑便20余年”就诊,患者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黑便,间断乏力,于2018年8月6日收入我院胃肠外科。入院后查胃镜及结肠镜未见明显异常。胶囊内镜示:①怀疑小肠肿物伴活动性出血;②小肠多发淋巴管扩张。腹部CT:右侧腹腔内空肠局部肠管增粗,肠壁增厚且密度降低(图1、2);MR小肠造影:扫描前45分钟均速口服1600ml等渗甘露醇溶液后扫描,空肠肠壁不均匀增厚,DWI呈高信号,可见多发小囊状信号影突向肠腔内,周围脂肪间隙信号增高(图3、4)。小肠镜:屈氏韧带40cm处可见肠腔内肿物,病理活检提示小肠淋巴管瘤。2018年8月30日行剖腹手术,术中见空肠上段距屈氏韧带40 cm处肠腔内肿物,大小约6 cm×5 cm×4 cm,另见距屈氏韧带120、170、200、270、280、300、310 cm多处黏膜隆起性肿物,行肿瘤段肠切除术+黏膜肿物切除术。大体标本:肠管可见一乳头状肿物,局部侵及浆膜侧;肠管内可见多发乳头状突起,直径0.3~0.7 cm(图5);病理诊断:(部分肿物段小肠)海绵状淋巴管瘤(图6)。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出院。
讨论淋巴管瘤在病理形态上可分为毛细淋巴管瘤、囊性淋巴管瘤和海绵状淋巴管瘤[1],其中海绵状淋巴管瘤好发于头颈部,而发生在空肠者则非常罕见,只占成人小肠肿瘤的1.4%~2.4%[2]。海绵状淋巴管瘤常呈单房或多房囊性病变,多房常见,其内含有液性物质。海绵状淋巴管瘤在CT上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团块影,其内及边缘可见多发大小不一的均匀水样密度影,肿块边缘不清;在T1WI和T2WI上均为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可见条状及网格状强化[3,4]。本例患者表现较为典型,在MR小肠造影图像中由于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和良好的肠道扩张,可清楚观察到空肠上段肠壁增厚,黏膜下可见多发小囊状高信号影,并且胶囊内镜提示小肠淋巴管扩张,故在影像诊断时应想到本病的可能。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本例患者被误诊为克罗恩病。海绵状淋巴管瘤应与海绵状血管瘤等良性疾病鉴别,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为团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欠清,其内见小血管影走行,增强扫描动静脉期呈轻度强化[5]。MR小肠造影检查是用于诊断小肠疾病的新兴技术,目前在国内应用尚不广泛[6]。本例MR小肠造影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CT图像,良好的肠道扩张更易于观察小肠壁及肠腔内表现,从而为分辨异常病变与正常肠壁提供了更多信息;此外,MRI还具有多序列成像和无辐射的优点,故MR小肠造影对诊断小肠淋巴管瘤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