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卫宏 李宾 张雨晴 刘国维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指出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1]。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
2019年1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关于印发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若干用地政策措施(试行)的通知》,提出加大乡村旅游业用地支持力度,在依法依规前提下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鼓励以“点状”供地模式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发展[3]。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于2008年发布《文化线路宪章》,欧洲文化线路委员会于2013年发布《“欧洲文化线路”授予条件修订》,世界遗产委员会于2013年修订新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研究文化线路的三大主要国际机构,目前对文化线路的定义还存有一定的差异[4]。而由文化线路衍生并拓展而来的线性文化遗产,被定义为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5]。文化线路与线性文化遗产相似,反映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整体性和延续性[6]。
2015年,南粤古驿道活化行动计划被提出,倡导以乡村旅游为导向的多元活化构想[7]。2016年《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发布。2017年《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正式印发,提出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利用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及其沿线村落,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至2030年实现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的维护与管理规范化[8]。该规划编制以南粤古驿道为纽带,整合串联沿线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环境等可持续发展,将古驿道的保护利用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相结合[9],其编制内容体现了文化线路保护发展的整体性与延续性。
本研究采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现场实测、文献阅读等方法。在课题组的组织下进行多次实地调研。通过问卷对120户村民的冬季室内热环境的主观感受进行调查采集,其中采用李克特量表表示热感觉投票(thermal sensation vote,简称TSV)与热舒适投票(thermal comfort vote,简称TCV)的评价选项。现场实测使用热线式风速计TES-1341、手持式黑球温度计JTR04分别对民居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黑球温度进行监测。通过文献阅读对乡村振兴和文化线路等方面进行研究。
基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及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旅游的相关政策,可将以旅游发展为导向的乡村振兴内涵划分为旅游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治理保护3方面。其中旅游产业发展结合相关政策引导,以休闲游线为发展路径,结合生态自然产业链,成为乡村振兴的骨架。人居环境提升涉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优化,应积极改善人工环境如居住环境、公共建筑、配套基础设施,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优化。结合乡村振兴的骨架,人居环境提升作为血肉与其互补构成整体存在。乡村治理保护涉及自治及共治,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3个方面三位一体,构成乡村振兴的完整有机生命体,同时结合文化线路所蕴含的整体性和延续性,二者耦合形成以旅游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治理保护为整体的、延续的振兴方法。
溉洞古道是古代入广州城的交通要道之一,位于今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温泉镇,沿溉洞河、傍山(当地人称之为百足山)腰而建,被称为“溉洞驿道”(又称溉峒驿道)[10]。元末时期,溉洞古道基于“邮驿分设”制度建设发展起来,从属于当时的水陆驿道发展支线,建设后不久被毁。至清朝初年,溉洞的乡民自发重修古道,长约4 km,最宽处2 m,部分路段由沿路山石或小溪里的黄蜡石铺砌,其余路段为黄土路[11]。因溉洞古道隐于山林且地势险峻,如今正面临物质文化遗产灭失的困局[12]。
2017年《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空间结构规划将溉洞古道列入广东省6条古驿道线路之北江—珠江口段的主要发展支线。2018年4月,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将其作为9条广州市南粤古驿道之一公之于众,并鼓励市民加强关注。基于溉洞古道文化线路的整体性和延续性特征,对古道的保护发展成为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南平村位于溉洞古道文化线路支线上[13],最早在明末由张氏迁移至此,村民以张、林、罗、刘、邱、朱六大姓氏逐年迁移而来,为典型的客家村落,发展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目前辖区内有8个自然村,村内及周边资源优厚,呈现“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形格局。凤凰山系呈双龙抱珠之势,村落隐匿在山、泉、林、溪、石之间,一条由南向北流淌的美丽凤溪贯穿其间(图1)。村内盛产荔枝、龙眼、红柿等水果作物,现有建筑815栋,其中包含10个祠堂(图2)。村民自治结合多方共治,整个村子其乐融融。
2 建筑环境质量分布Distribution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quality
1 南平村布局现状Existing layout of Nanping Village
2015年,在“扶贫开发”“美丽乡村”的发展背景下,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选取包括南平村在内的10个行政村进行第4批名村的创建[14]。2016年,广州第3批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区,将南平村定位为旅游发展型村落,主要功能为观光旅游与休闲娱乐[15]。同年3月,南平村被确定为从化区特色小镇建设试点。2017年,珠江实业集团和南平村经济联社成立广州珠江南平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旨在将其作为特色小镇重点打造。
南平村作为溉洞古道上的重要节点,经过几年的乡村振兴建设,目前休闲旅游业已有所发展,但仍存在部分景点观赏性差、旅游项目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而结合溉洞古道的文化线路研究还未开展,这为南平村乡村振兴同文化线路的耦合发展带来契机。
乡村振兴及文化线路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视,同时溉洞古道也亟须保护发展。从地理空间来看,南平村作为溉洞古道文化线路上的重要节点,其振兴必应顾及溉洞古道的发展。因此将南平村乡村振兴同溉洞古道文化线路的耦合发展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旅游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治理保护三位一体延续性发展的振兴方法,分析凝练此类乡村振兴同文化线路发展的理论意义,挖掘其振兴的内涵所在。
借助溉洞古道的文化内涵及南平村“山、泉、林、溪、石”五大特色生态要素,建立休闲游线与生态自然有机的联系,以实现整体性、延续性的乡村振兴。
南平村作为文化线路上的节点村庄,可借鉴南粤古驿道、古村、绿道的联动发展模式[16],实施道路分级,以南平路贯穿南北,结合环山西路、环山东路、竹塘路作为乡村游线的主要道路,以“村道+社道”为基础网络,将旅游车辆与村内服务车流分流,打造“水系+环山路”绿道系统。引入慢行体系,打造历史文化体验路径、自然观光休闲路径等,设置多处与古驿道相关的驿站休息设施,更好地实现吸引公众参与体验、群体空间关联以及乡村振兴发展(图3)。以休闲游线串联沿线的农业生产园、文化建筑群以及自然景观等节点,打造一体两翼的旅游格局(图4)。
3 多道联动发展Multi-roads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4 一体两翼格局“One Body Two Wings” pattern
同时以生态自然为底,结合相关特色农产品实现从生产加工到包装出售的产业链闭环,注册独有商标“南修子”。结合休闲游线,互补发展形成乡村生活区、郊野公园片区、林业生态区和凤凰溪核心景区(图5)。
5 多片区互补发展Multi-area complementary development
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文化线路配套提升南平村人居环境,包括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2个方面。通过整体考虑各项因素,完善振兴所需的软硬件支撑,实现可持续发展。
南平村现存建筑主要有民居、祠堂、村委会、博物馆和接待中心等。针对民居建筑,按照分类整治的原则,将不同建造年代及材料的住宅划分为土坯排屋、石砌老屋、砖混楼房及示范工程民房(表1),结合冬季最冷月(1月)对120户村民的问卷调查可知,南平村人居环境冬季室内人体热感觉偏冷居多,48.04%村民投票为“-1”;但整体表现为舒适,65.69%村民投票为“0”(表2)。同时结合现场实测,按照《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 50785—2012)》等相关规范对4类民居进行热环境评价,可知示范工程民房冬季室内热环境最好,图中示范工程民房预计适应性平均热感觉指标(adaptive predicted mean vote,简称APMV)较其他3类民居更接近于舒适(图6)。由此可参考示范工程民房的经验,结合客家村落特色及溉洞古道的文化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建翻新。同时对现有公共建筑进行局部改造与立面活化的微更新,赋予一定古道文化元素。丰富完善公共建筑类型,游线上适当新建休息驿站、讲解亭等。配套设施应增设并完善交通指示系统、电力设施、通信管道、给排水系统、污染的防治体系、防洪防汛机制等。
表1 民居建筑分类Tab. 1 Classification of rural dwellings
表2 TSV与TCV评价分级及结果占比Tab. 2 Classification and proportion of evaluation results of TSV and TCV
6 APMV实测APMV field measurement
同时借助南平村优越的自然环境及古道的文化积淀,通过多元融合,实现南平村自然环境的整体提升。以村内凤凰溪为核心景观风貌区,沿溪设置栈道、栈桥等景观设施,同村道、绿道、水道互补交织,有利于文化线路的延续发展。同周边农业生产区及自然生态区协同发展,在提升优化的基础上,为南平村的振兴发展带来宜居、宜业、宜游的人居环境。
在旅游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的前提下,乡村振兴同文化线路的耦合发展须以乡村治理为保障。乡村治理是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古已有之的客观存在,治理主要分为自治和共治2个方面。
自治主要通过村民道德的自我约束,是村民以现行法律、政策为依据,结合当地实际,移风易俗,共同制定并遵守的行为规范,即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17]。南平村为建设生态旅游村,已贯彻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订立14条村规民约,旨在通过自治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
同时,南平村建立了多方共治措施,通过建立从化区南平村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南平乡亲服务站、“仁里集”共建共治共享一键通云平台,村企共建制度,实现治安管理、工作管理、档案管理等管理服务的全面实施,明确村民代表会议的纪律处罚,使南平村在约束中发展。
结合古驿道文化线路的建设,加入古村、绿道的联动发展,以旅游为导向的乡村振兴可能会带来自治与共治的矛盾、多元治理主体权限的交集,治理主体目标替代和功能异化等风险[18]。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则要求南平村通过乡村治理,实现体系的延续与发展。
南平村有着300余年的历史,自2017年同珠江实业集团开展乡村振兴至今,上述理论思想还在落实中[19]。1)旅游产业发展方面,乡村由从前的无人问津到2019年6—8月每月登记在册的旅游人数超过2 500人,可以有效证实南平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2)人居环境提升方面,从破败的民居到当下焕然一新的生活环境见证了乡村振兴的成效(图7)。3)乡村治理保护方面,随着南平村的振兴发展,相关治理机制、办法、措施等运行良好。2019年8月2日广州建业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协从化区温泉镇政府、南平村委召开南平村民主议事会议,进一步推进南平村的振兴发展[20]。旅游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治理保护三位一体,南平村的振兴发展仍在持续。
7 人居环境改善前后Before and after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通过乡村振兴与文化线路耦合发展的研究方法建构,基于溉洞古道文化线路上南平村振兴的实际案例,结合南平村的现实情况,以文化线路整体性及延续性为基本准则,从旅游产业、人居环境、乡村治理3方面提出相应的振兴发展方式。本研究构建的振兴体系能有效落实国家及地方着力发展旅游型乡村的相关政策,结合文化线路使其耦合联动发展,落实了以旅游发展为导向,同文化线路特征耦合的同类乡村振兴的研究价值所在,并有效探索了同文化线路自身特征及保护发展方式的整合方法。同时基于南平村实例首次结合溉洞古道对其乡村振兴的发展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及实例验证价值。通过近两年南平村的建设发展成效,从多层面证实此发展模式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致谢(Acknowledgements):
感谢华南理工大学唐孝祥、李琼老师的指导支持及课题组各研究人员实地调研、资料搜集的辛勤工作。
图表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s):
图1由作者拍摄;图2、4~7由课题组提供;图3由作者根据南平村指示牌改绘;表1、2由作者绘制,表1中照片由作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