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国平 郑璐琳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依存的人文环境快速改变,威胁着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平衡,为保护民族的文化基因,文化和旅游部建立10多个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相对完整的地区进行整体保护,修复被冲击的文化生态系统[1]。
中国是首个提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并付诸实践的国家。区域性整体保护方式是中国开展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探索和创新。目前仍处在试验性阶段,保护技术方法还不成熟,如何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等级、分布密度和传承传播路径合理确定保护格局,划定保护核心区域、文化线路、文化节点是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规划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本研究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规划为对象,构建数理分析和空间分析结合的保护规划技术,探讨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格局划定方法。
1955年,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提出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与其产生的环境密不可分[2],20世纪后期,学者提出文化和环境相互影响,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范畴进一步扩展[3]。民族文化生态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保护政策、保护模式以及保护方法等方面[4],保护实践主要有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线路、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呈整体性、区域性保护的趋势[5-7],保护格局研究集中在空间评价体系、划定技术等方面。
空间评价体系构建方面,研究围绕影响保护格局的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的场所空间和自然环境的整体保护展开[8],文化生态保护区要保护传统村落、历史地段、历史街区等文化遗产场所[9-10],整体的多元文化平衡发展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11]。
划定技术借鉴文化遗产保护格局划定,围绕核心保护区、遗产廊道及保护区展开[12-13]。核心区、缓冲区的划定技术有GIS分析技术[14],文化线路的划定技术有历史地图法、空间拓扑分析法,保护价值评估有GIS空间分析法、AHP、ANP层次分析法、公众参与的多目标(MAVT)综合分析法等[15]。
总体而言,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从单个项目扩展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个区域,经历从民族生态博物馆到民族历史文化线路,再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演进。整体保护成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趋势,针对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格局划定技术尚待探索。
研究区域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全境,面积约3 hm2,是一个以苗族、侗族为主包括其他30多个民族的多民族地区(图1)。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状况良好,类型完整,有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 700余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多达50余项,在中国同级行政单位中名列前茅。
传统生活习惯的改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威胁,年轻人多外出打工,代表性传承人不断老龄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趋困难。2012年,国家设立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研究首先以乡镇为单元,运用GIS技术建立空间数据库,其次构建三大类12个指标层的价值评估模型,确定权重,进行价值评估,加权得到综合价值,再将价值分值录入空间插值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划定核心保护区和文化节点,最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路径进行分析确定文化线路,叠加得到保护格局(图2)。
2 技术路线Technical roadmap
2.2.1 建立评价体系
依据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相互依存的特点,将文化生态价值评估分为三大基准层,包括自然环境、场所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分解为地域特色、技能水平、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传播力、文化代表性、文化影响力、文化创造性8个指标;场所空间包括民族文化保存完整度、历史风貌及格局2个指标;自然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品质和自然遗产占镇域面积2个指标,共12个指标层,建立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价值评估体系,数据来源于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黔东南州住建局和黔东南州政府。
2.2.2 确定权重
依据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熟悉的专家、传承人、管理者收到的有效调查问卷150份,构造各层次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利用yaahp V7.0软件进行AHP层次分析。先计算三大基准层指标的权重,再计算非物质文化遗产指标层权重、场所空间指标层的2个指标的权重和自然环境指标层的2个指标的权重,最后得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基准层、指标层的权重。
2.2.3 综合价值评估
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价值评估计算公式:
其中,A为综合得分,A1为价值因子得分,X1为价值因子权重值,An为第n个因子的分值,Xn为第n个价值因子的权重。
评估得到保护区内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单项综合价值,对总分值进行聚类,得到4个等级,包括极高、很高、高和较高。场所空间价值评估分值依据村寨的保护等级进行评分,对总分值进行聚类,得到4个等级,包括极高、很高、高和较高。自然环境价值评估分值依据镇域境内最高自然遗产保护等级和镇域内自然遗产占镇域的面积比值进行评分,对总分值进行聚类,得到4个等级,包括极高、很高、高和较高。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所空间、自然环境的价值分值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出文化生态保护区每个镇的综合价值分值。加权公式:
其中,A为综合价值,Xi为因子权重值,Fi为因子的分值。
2.2.4 克里金差值法分析
将镇的综合价值关联到镇行政中心所在地,在GIS空间系统中利用克里金差值法确定所有地域的价值。克里金插值法公式如下:
其中,z(si)为第i个的测量值,λi为第i个的测量值权重,s0为预估位置,N为测量值。
聚类分析得到4个分值区间:极高、很高、高和较高。其中极高和很高所涉及的连片区域划定为核心保护区,分值处于极高、很高和高的但不连片的区域划定为文化节点。
3.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高的乡镇呈现多区域集聚特征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很高、呈现多区域集聚的特征,主要为雷公山、黄台剑、锦屏天柱及黎从榕4个区域。其中雷公山区域包括丹寨县全境、雷山县全境、凯里市区、凯里市三棵树镇,以苗族传统技艺、苗族歌舞等为代表;黄台剑区域包括施秉城关镇、黄平苗陇镇、剑河革东镇等,以苗族传统技艺、节庆、歌舞为代表;锦屏天柱区域包括锦屏河口乡等,以北侗文化为代表;黎从榕地区包括黎平肇兴镇、从江贯洞镇等,以南侗文化为代表。
3.1.2 价值较高场所空间呈现连绵集聚特征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场所空间价值高、很高的乡镇呈现连片集聚特征,连片区域包括丹寨县全境、雷山县全境、台江县全境、镇远县舞阳镇、剑河县全境、天柱县凤城镇、锦屏县平秋镇,黎平县大稼乡、从江县往洞镇、榕江县宰麻乡等,体现黔东南传统村寨数量多、质量好的特征。
3.1.3 自然景观环境价值高的乡镇呈现带状集聚特征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环境价值很高、高的乡镇沿主要河流、山脉呈带状分布,形成3条集聚带:包括武陵山—舞阳河自然风光带、雷公山—清水江自然风光带、月亮山—都柳江自然风光带。
3.1.4 综合价值高的乡镇呈现区域聚集和点状分布并存的特征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综合价值很高、高的乡镇呈现多区域集聚的特征,为锦屏天柱、黎从榕、黄台剑及雷公山4个区域。锦屏天柱区域包括锦屏县河口乡、天柱县坌处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侗文化为代表;黎从榕区域包括黎平县肇兴镇、从江县贯洞镇、榕江县栽麻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南侗文化为代表;黄台剑区域包括施秉城关镇、黄平苗陇镇、台江施洞镇、剑河革东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苗族传统技艺、节庆、歌舞苗族文化为代表;雷公山区域包括丹寨县全境、雷山县全境、凯里市区、凯里市三棵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雷公山苗族民俗、传统手工艺、传统美术等苗族文化为代表。价值较高的节点有四十八寨苗侗文化节点、月亮山苗族文化节点、黄平革家文化节点(图3)。
3 综合体价值高的行政单元空间分布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dministrative units with high complex value
3.2.1 核心保护区、文化节点的划定
1)苗族文化核心保护区、文化节点的划定。利用差值分析苗族文化的综合价值(图4),将分值极高和很高的连片区域划为苗族文化核心保护区(图5),分别为月亮山苗族文化核心区和雷公山苗族文化核心区。把分值处于很高和高的不连片区域划为苗族文化节点,分别为青山界苗族文化节点和岜沙苗族文化节点。
4 苗族文化遗产空间插值Spatial interpolation of Miao cultural heritage
5 苗族核心区、文化节点Miao’s core areas and cultural nodes
2)侗族文化核心保护区、文化节点的划定。利用差值分析侗族文化的综合价值(图6),将分值极高和很高的连片区域划为侗族文化核心保护区(图7),分别为北侗文化核心区和黎从榕南侗文化核心区。把分值处于极高、很高的不连片区域划为侗族文化节点,分别为侗族北部方言歌会文化节点、报京侗族文化节点、黎榕四十八寨侗族文化节点、四十八寨北侗文化节点。
3)其他民族文化节点划定。利用差值分析其他民族文化综合价值(图8),将分值处于极高、很高的点状区域划定为其他民族文化节点(图9)。分别为岑巩汉族文化节点、翠里瑶族文化节点、隆里汉族文化节点、龙山瑶族文化节点、镇远汉族文化节点、黄平革家文化节点、丹寨高排水族文化节点。
6 侗族文化遗产空间插值Spatial interpolation of Dong cultural heritage
7 侗族核心区与文化节点Dong’s core areas and cultural nodes
8 其他民族文化遗产空间插值Spatial interpolation of other ethnic groups cultural heritage
9 其他民族文化节点Other ethnic cultural nodes
3.2.2 文化线路的划定
用历史地图法分析各民族在黔东南州的迁徙路线,判定文化线路,分别是舞阳河古驿道文化线路、都柳江苗侗迁徙文化线路和清水江杉木文化线路。
杉木贸易在明清时期繁盛,清水江沿线的38个乡镇形成杉木文化线路,分别为施秉县马号乡、锦屏县偶里乡、台江县革一乡、剑河县岑松镇、黄平县重安镇、谷陇镇、翁坪镇、重兴乡、麻江县宣威镇、大凯里市区、天柱县白市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造林习俗、锦屏文书、侗族木雕工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为代表(图10)。
10 清水江杉木文化线路Cunninghamia lanceolata cultural line in Qingshui River
都柳江是苗族、侗族进入黔东南州的重要迁徙路线,都柳江沿线7个乡镇形成苗侗迁徙文化线路,分别为兴华水族乡、定威水族乡,榕江县八开乡、从江县停洞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侗族的琵琶歌、大歌,苗族的飞歌、古歌为代表(图11)。
11 都柳江苗侗迁徙文化线路Miao-Dong migration cultural line in Duliu River
舞阳河是中原文化向黔东南地域传播的主要通道之一,舞阳河沿线14个乡镇形成古驿道文化线路,包括施秉县城关镇、黄平县旧州镇、镇远县羊场镇、岑巩县思阳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古汉文化的元宵龙灯会、镇远龙灯锣鼓、端阳龙舟节等为代表(图12)。
12 舞阳河古驿道文化线路The cultural route of the ancient post road of the Wuyang River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于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顺应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整体保护的趋势,中国是首个提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并付诸实践的国家。
研究以乡镇为单元,运用GIS技术建立空间数据库,构建价值评估模型,综合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方面的重要价值,构建起一个多维、立体的价值体系,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系统构建文化生态保护区价值综合评价体系。
综合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空间分布,通过采用空间分析法,划定核心保护区和文化节点,确定文化线路,叠加得到保护格局,系统构建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格局划定技术体系,有利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
文化生态保护区主体为当地民众,难以全覆盖调研,现阶段以专家、传承人、管理者代表进行了150份问卷调查,专家选择对结果会产生影响,客观的评价系统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图片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图1~12由作者绘制,图1、3~12底图由贵州省测绘资料档案馆提供,审图号:黔S(2011)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