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杜军
一是时效性,即以最快的速度向大众传递最近发生的焦点事件。记者在获得相应消息后马上奔赴现场并开始即时的采访,在收集到信息的同时借助网络传递给采编团队,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分工,使剪辑、美编等人员同时操作,迅速将有着多维度的新闻传递至大众眼前,彰显时效性,让大众掌握最新的消息,解答心中的疑惑,为其正确的舆论导向埋下伏笔。与此同时,对于热度较高的事件,记者应进行跟踪式的采访,继而层层地剥开表象而挖掘到事件的本质,凸显新闻的深意,增强大众黏性。
二是亲民性,即与大众的生活在极大程度上做到贴近,在选材时应站在大众的高度做到换位思考,才能使新闻与之产生一定的共鸣,引发其深度的思考,同时也激发出其参与的热情,在互动的窗口表达出心中所想及对新闻的需求等,为记者的采访指明方向,使工作的改革有针对性,更加贴近大众心灵,凸显出亲民性,使民生新闻的价值在相应程度上得到展现。
三是真实性,即在采访中客观地记录并把握住新闻的核心,与大众对事件真相进行探求的欲望相契合,保留最真实的原始信息,通过适当地加工还原事件的全过程,使新闻真实且清晰地呈现给大众,凸显出说明性,让大众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产生极强的信赖,并感受到新闻与生活的贴近性,使民生新闻的形象扎根于大众心中,提升新闻与大众间的相互信任度。
四是新颖性,即凭借独到的见解和适当的趣味等内容来吸引大众,给其带来不一样的新鲜感,继而使电视台的收视率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民生新闻的采访中,记者需转变工作的思维及流程,同时也在编辑形式上做到改进,使挖掘出的一些奇事能够通过新奇的方式传递给大众,满足其猎奇心。
民生新闻的特征使记者在采访时必须报道大众关注的民生内容,为收集更多的信息并使之具有极高的价值和热点效用,记者凭借先进理念和职业性站在大众的高度,在彼此间构建出平等的交流方式,才能更好地融入大众真实的生活,感知其关心的重点及所遇到的难题等,继而为其发声,凸显民生新闻与生活的贴近性。
首先,记者需在敏锐的观察中筛选出热点的内容,满足大众的需求,使之开始持续接受广播电视台的民生新闻。
其次,记者也不应放过民众生活中细小的事件,应通过长期的观察与记录而将其进行汇总并做到科学合理地分析,继而将事件以极为完整的民生新闻形式展现给大众,对生活进行还原,凸显本质而让大众感受到民生新闻与之需求相关,彰显采访的价值。
最后,对大众进行采访时,记者需选用接地气的日常语言来沟通,避免出现一些有着专业性或误导性的言语,使大众无法正确地理解,不能做出相应的回答,错失极佳的交流机会,使采访成效下降,也让受访者感到不适。记者可以用谈心的方式和诙谐的语言来进行提问,同时配以相应的表情及动作,缓解采访时的严肃氛围,继而使受访者放松心情,愉悦地表达出心中所想,也能阐述对生活及社会的憧憬等,使民生新闻更接地气,也有着一定的价值。
采访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易出现一些突发的情况,记者在进行采访前应进行多方的考虑,特别是对受访者所处的环境做到了解,设想其面对采访可能表现出的态度等,继而有针对性地带着解决策略去采访,应对多种不同的采访情况与能游刃有余,化解采访中的尴尬和突发状况。
首先,选用多种语言来进行铺垫,让受访者尽快融入采访的氛围,给其缓冲的时间,使情绪在相应程度上得到稳定,才能在面对记者的问题时可以理性地回答。
其次,记者可以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来拉近与受访者间的距离,再通过被拆分开的问题来进行深入的提问,使受访者的回答呈现出全面性,使民生新闻的内容更为立体。
最后,记者应在实践中对采访的细节做到极大程度的重视,避免咄咄逼人的情况,而是借助巧妙的采访语来打开话题,在换位思考下关注受访者的体验感,给其时间去思考,才能组织好语言进行表达,而不会出现敷衍的情况,为记者带来不同层面的信息,顺势打开更多的话题,使民生新闻有着不断的民生内容,迎合大众的喜好,使之心中疑惑及需求得到极大程度的满足。记者在新时期下应不断反思采访后的成效,对自身的不足做到审视,选用有针对性的方式去补足,对时代流行的网络用语进行了解,与大众站在同等的高度,形成共鸣而为问题的提出及收集埋下伏笔,使采访更为顺利,凸显出工作的实效性。
民生新闻的传递需要记者在采访中有着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通过整合将真实的事件做到极大程度的还原,使生活的气息及面貌在报道中真实地展现,让大众感受到亲切,而需要在融洽的气氛下完成。因民生新闻依托于大众,从生活中来,又通过对信息的采编而为大众生活进行切实有效的服务,记者需把握大众生活中呈现出的不同特征,继而灵活地调整采访的方式和提问的技巧等,与之年龄、经历、喜好和职业等相契合,营造出融洽的气氛,才能打开受访者的话题,在心灵的沟通下拉近距离,给受访者带来无阻碍感,放松心情并做到畅所欲言,为其带来自由的表达机会,使之感受到自身被尊重,更好地配合。
除此之外,部分大众是初次接受采访,在近距离下易紧张而无法准确地表达,甚至使思路中断,使采访失去价值,甚至还可能会抵触。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记者需凭借自身的语言风格来缓解采访的气氛,释放出一定的亲和力,使受访者被感染,很快进入自身的状态,能够直达采访的主题。记者在整个过程中要进行实时观察,当发现大众极度紧张时,切不可直切主题,应通过转移话题或闲聊的方式,使之心情开始放松,再逐渐将其思绪拉回主题,避免过于正式。时刻调整采访的气氛,让整个过程充满着放松感,凭借生活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使民生新闻更具价值。
融媒体时代下,电视台的前行道路中民生新闻蕴含着极强的助推力,带着全新的时代气息为大众进行相应的服务,满足其真实的需求。民生新闻的采访中需筛选出民生的焦点,传递党和政府的政策,引导大众的舆论方向,使社会环境更加和谐,也凸显出民生新闻独有的价值。记者不应在收视率的提升中摒弃导向的效用,而将其进行结合,避免民生内容的片面性,使民生新闻不庸俗,但又不失风趣,在权威性中凸显灵活感,关注大众在意的焦点,凸显采访的针对性,使民生新闻完成精准地推送。
民生新闻需对大众进行服务,记者在采访时融入人文关怀,对医疗、教育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报道,同时对就业的形势及当前局面做到切实有效的整合,传递给大众,开设多个互动的窗口来接收大众的反馈,做到及时回复,让大众感受到自身被尊重,继而更好地进行配合。记者对采访要做到灵活化,满足多层次大众的需求,获得一定的支持,继而传递出极为贴近生活的民生新闻,吸引大众使整体的收视率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再努力为大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时期下,电视台的民生新闻采访工作凸显出一些不足,记者应凭借先进理念审视以往的工作模式并找到其中不足,有方向地改进,通过语言及人文关怀来为大众考虑,注意大众所关注的问题,做到极大程度的探究,从中挖掘出有深意的新闻,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凭借接地气而又严谨的形象重回大众的视线。实践中,电视台不断对改进后的成效进行切实有效的反思,记者也对工作中的短板做到极大程度的补足,面对较为复杂的采访,与团队共同努力,使民生新闻饱含独有的风格,迎合大众的喜好,又蕴含着一定的深意,凸显与新媒体的不同,给大众带来专业且舒适的体验,使电视台在新时期下漂亮地“转身”,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