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民
民生类新闻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有效呈现,民生新闻和人们的生活存在极为密切的关联。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民生类新闻逐渐衍生出其独有的特征与优势,因而受到的关注力度向来都是有增无减。具体来讲:首先,民生新闻的视角是平民化的视角,用以实现对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的发现、采访和报道,民生类新闻素材的核心来源是百姓的生活,因而其整体报道视角也是在此种情况下确定,即和百姓进行公平公正的对话的形式,促使部分民生问题能够被更为有效地展现在社会大众面前;其次,民生新闻具备相应的人文关怀的特性,由于民生类新闻和群众的日常生活存在相应的关联,所以民生类新闻的报道和群众的日常生活的走向均是保持均衡共进的,相关记者在筛选新闻内容的时候,需要行之有效地呈现出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此举将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整体化需求,同时还能够充分展现出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为民生类新闻的长远发展奠定下坚实的支撑基础;最后,民生类新闻的形态并不固定,由于民生新闻和百姓的正常生活存在极为密切的关联,人民群众的生活多姿多彩,所以民生类新闻的素材也是多姿多彩的,最终生产出的新闻也将会具备相应的多样性和色彩性。民生类新闻能够切实有效地打破传统新闻的威严性,给予受众更为良好的感受,不仅能够有效拉近和人民群众的距离,而且还能够及时了解其需要,为人们提供更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措施,也正是因为上述种种优点,民生新闻的受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电视台民生新闻主要面向群体为百姓,但是就目前来看,电视台民生新闻采访报道明显存在民生内容缺失的问题,常常能在民生新闻节目中看到大量时政新闻和广告宣传节目,这使得受众群体食之无味,民生类新闻的采访报道因此受到明显冲击。之所以会出现此种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记者对民生类新闻的把控不够到位,无法精准地分清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的界限,各种会议、培训甚至启动仪式全部混杂在民生类新闻版块中,甚至还有部分记者为完成任务,借鉴抄袭其他栏目稿件。此种现状使得节目的播出成效严重降低,其所能够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也在此种情况下大幅降低,最终收视率也会显著下降。
部分记者在针对性地收集民生类新闻素材,采访相应的群众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的现象,拍摄采访的画面、拍摄采访的措辞等均由相关单位直接准备好,在部分情况下甚至连新闻稿件都是直接完成的,这使得民生类新闻脱离民生元素的支撑,此类记者俨然成为地方电视台的宣传工具。在进行具体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并未进行深层次调查,稿件中也并无过多的特别视角,更没有深入挖掘潜藏于新闻背后的故事,这样的民生类新闻仅仅能够让百姓看到事情的表象,对故事的深层次体现仍旧存在大量不足之处。
民生类新闻记者需要准确寻找到潜藏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的新闻素材,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民生类新闻更具特色,满足受众群体的多元化需要,但是现有的实际情况却是,部分记者常常会抱怨缺乏民生类新闻选题的支撑,每天都坐在办公室中等待民生选题的出现,并未充分地融入到群众中,甚至在部分情况下,领导所精心挑选的题目也会石沉大海。新闻线索是民生类新闻的重要支撑,其往往需要新闻记者的不断探索与发现,只有形成良好的发现意识,才能够在群众中挖掘出素材,进而将其报道出去,实现群众和政府的有效交互沟通。
民生类新闻出现的目标是服务民众,切实有效地拉近百姓和政府的距离,通过百姓的视角来呈现出人间百态,在挖掘民生类新闻素材的时候,记者需要俯身进入到基层中,充分了解百姓的心声,感受百姓所想,采访百姓充分关注的新闻。作为民生类新闻工作者,电视台记者如何有效衡量此项标准显然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保证每条新闻均是能够满足百姓的兴趣需要的内容显然是相对困难的,但是记者只要肯沉下心,实现民生类新闻服务民生的目标绝对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例如,某天国家突然发布新的法律条例,记者往往只报道条例内容,这就导致群众虽然知晓内容但是却仍旧不明白法律条例的颁布意义以及其可能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的影响。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对法律条文的应用和解释的环节,让百姓在深入了解的过程中还能够明确其和自己生活的关联,这将会取得更为可观的民生新闻报道效果。
在电视台记者开展民生类新闻采访工作的过程中,其实质是记者和群众的交互沟通,在和相关采访主体进行交流的时候,了解人们的基本诉求,帮助人们解决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民生类新闻记者的语言能力将会直接决定采访工作的质量高低。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采访对象通常存在相应的多变性和复杂性,由于人的思想与个性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在采访的时候,记者往往需要面对较为复杂多变的情况,在不知道受采访者的性格、职业以及其自身特征的情况下,记者需要采取灵活巧妙的语言方式,用以实现对受采访者的询问,结合实际情况,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选取特殊的采访方式。与其他新闻相比,民生类新闻所需要记者的专业能力的程度并不高,但这并不代表对其职业素养没有要求,民生类新闻记者在采访群众的时候,需要保持有良好的说话素养,注重使用多元化的采访语言,在采访的时候,受众群体基本上都是普通群众,所以记者所使用的语言还需要具备相应的通用性,通过自身的真挚情感来引导采访对象,最终收获更具价值的新闻信息。
民生类新闻的涉猎范围通常是非常广泛的,但是从整体角度来讲,其主要可以被应用在教育、医疗、就业等重要领域,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存在密切的关联,民生类新闻需要充分关注、跟踪民生热点,实现对民意的深层次跟踪报道,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最为真实的民生状态,展现出百姓的生活状态。民生类新闻所立足的角度通常是民生、民意以及民情,这就要求新闻采访人员能够有意识地更改现有采访形态,从多个角度升华新闻思想,实现对新闻背后的社会现象的有效剖析,获取更多具备良好价值的新闻内容。可以说民生类新闻非常“小”,但是其所包含的实质性内容却又非常“大”,其背后所展现出的可能是政府乃至社会都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有效完成民生新闻采访的前提是跟踪热点、升华思想,新闻记者所需要做的绝不仅是停留在“某地短时间内多次发生车祸”“百姓办事流程多”等内容上,而是需要将此类内容作为社会民生问题,扩展整个体系,让现代社会体系下的缺陷暴露出来,进而引发受众和政府的共同关注,同时予以科学合理的解决,这是民生新闻采访报道的重要工作趋向,同时也是民生新闻价值的集中呈现。
在保证民生类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百姓甚至能够自行搜集新闻素材,电视台需要充分利用此项优势,引导更多百姓成为编外记者,此举将会使得选题面的范围大幅提升,而且还能够收取到更多来自于新闻现场的素材内容。在节目风格的设定上,记者需要保持实事求是,切实有效地化解社会中的矛盾,强化民生互动,以此来充分拉近电视台新闻节目和观众间的距离,通过具有充足的价值性和能量的新闻,引导社会舆论走向。此外,电视台新闻记者在参与到民生类新闻采访报道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利用手机和相机等电子设备,随时随地开展采访活动,遇到选题便直接开始采访,当形成相应的工作意识后便能够轻而易举地发现潜藏在民众生活中的民生类新闻元素,提升采访效率和采访质量。采编人员需要综合利用网站、公众号、微博等工具,收集更多的民生新闻线索,同步多个终端,播放相应的民生类新闻节目,以此来保证受众群体能够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观看到自己所需要知晓的内容,促使地方电视台朝向更为完整的方向发展。
总之,和其他类型的新闻节目相互比较,民生类新闻节目要具备更多的简单性和大众化的特征,因而记者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强化自己的采访报道能力,尽可能地采用平民化的视角来呈现出民生类新闻内容,形成对民众生活的深层次了解,与此同时,记者还需要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语言,从多个角度保证采访工作的正常进行,只有保证多项工作的正常实行才能够从本质上提升民生类新闻节目的质量,从根本上保障群众和政府的有效交互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