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樱 任泉霖
摘要 本文以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为对象,从国内军品管理形势变化、项目管理要求变革、科研超垫支管理不力等问题出发,介绍航空产业科研院所以项目管理核心要素工作包为切入点,建立了以工作包为核心的项目管理体系、统一数据源管理、制定成本核算策略、优化核算模型,完成以基于工作包的科研成本核算模型建立的全过程,以期为航空产业其他科研院所提供科研成本核算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科研院所;工作包;科研成本核算;科研经费
航空产业科研院所是指负责航空武器状态总体设计、试验及相关国防技术研究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一般为项目的总设计师单位。基于产业链中的使命任务,此类科研院所的经济结构中,科研费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科研成本核算是军工科研院所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业务。由于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特殊身份,因此科研院所在日常科研成本核算中执行《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和《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同时也要做好不同类型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的承接。在具体核算的方式上,一般按照《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科目设计要求,开展日常核算。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沈阳所)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61年8月,是新中国成立后组建最早的飞机设计研究所,主要从事战斗机的总体设计与研究工作。科研经费作为航空产业科研院所发展的血液,其管理实践和探索一直是改革发展中的重要课题。特别是近年来沈阳所型号预研项目呈现井喷式发展,如何实施科研成本精细化管理成为当务之急,核算作为项目经费管理的重要环节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挑战和机遇。由于近年来航空产业井喷式发展,很多大型项目陆续上马,科研超垫支、管理精细度不够等问题相继出现。
一、军工科研院所科研成本核算现状
(一)传统核算模式难以支撑精细化项目管理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军品项目研制经费投入质量越来越重要。如今军品科研项目管理早已不是以技术、进度为唯一要务的模式了,经费、质量在项目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军品既是产品,同时也具有商品特性,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关注成本,牢固树立成本意识。但在传统的核算体系下,科研成本通常仅以八大项成本、时间、往来单位等传统核算维度呈现出来,无法适应项目管理对于技术、计划、资源、质量协调配置的理念,难以展现科研费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对不断精细化的项目管理支撑不够。
(二)传统核算体系与合同导向不匹配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单位建立核算体系、开展会计核算的依据,制度从核算内容、账户设置、主要账务处理等方面明确了科研成本核算方法,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很高。
当前军工科研项目管理已经彻底由指令计划制转变为合同管理制,合同成为客户和承研双方真正的契约,《国防科研试制费管理办法》中也提出明确要求“国防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应以批准的科研项目研制内容为依据”。合同約定的研制内容与成本核算结果的对应性,已经成为当前项目审计、合同验收的核心关注内容。但传统的依据会计制度开展科研成本核算已无法满足当前项目研制和管理需要。
(三)传统核算体系难以“说清楚”超垫支问题
随着航空武器装备技术复杂度的不断提高,初期经费概算难以覆盖数年甚至十数年的研制需求,部分项目出现了超垫支现象。但伴随而来的是究竟超在哪儿、垫在哪儿难以有效说清楚,这里既有合同基线管理的问题,同时也存在核算与计划脱钩、无法对标的问题,对超概算支撑不够,严重影响相关单位的项目推进。
(四)传统核算模式与业财融合下项目财务管理要求不适应
在当前业财融合的大背景下,项目财务经理不仅需要完成成本核算、决算等日常工作,还要开展不定期的成本分析、风险预警等工作,而传统基于八项成本单独维度的科研成本核算方法无法有效支撑项目财务管理的需求。同时,项目管理也要求项目经理等管理人员既要充分了解技术、进度、质量,同时也要了解经费等资源配置和风险情况,但传统的核算模式仍然是基于会计科目而形成的,业务人员理解难度大,也降低了业财人员的沟通效率。
鉴于上述问题,在当前国家科研费政策和军方科研项目管理要求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传统科研成本核算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科研院所管理需要,必须转变思想,用业财融合的思路、用项目管理的维度去思考核算问题,促进科研成本核算向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转型。
二、沈阳所基于工作包的科研成本核算模式的探索
(一)拟定深度融入项目管理的科研成本核算新模式框架
项目管理的核心是技术、进度、质量、经费等要素的协调,科研成本核算的核心目标是真实反映项目投入,实王见成本与计划的匹配,引导后续项目资源配置。科研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关键在于项目范围管理的标准化,而WBS是飞机研制项目范围基线的核心,其明确了研制过程的全部任务,工作包作为WBS分解结果的最小单元,是承载任务、落实责任和信息收集的最低层级,同时也为科研成本核算的最低层级和最好载体。工作包既作为计划的最低层级,同时也作为成本核算的基础单元,并依此构建出科研成本核算底层框架。框架内以工作包为管理载体,以每一笔经济行为为核算内容,对应是会计核算明细账目的每一张凭证,将工作包作为纽带,将任务与成本、计划与核算、合同与决算有机衔接起来,横向扩展到八项成本,纵向延伸到项目研制全过程,横竖结合形成矩阵式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以实现合同、计划、预算、核算、决算管理基线的统一,进而解决合同与核算对标难、项目业务财务脱钩、人员语言不通等问题。
(二)基于工作包的科研成本核算模式的探索实践
1.全面细化项目分解模式,建立以工作包为核心的项目管理体系
责任不落实是军工单位的共性问题。沈阳所从问题根源的体制机制出发,实行强项目管理,调整原来的基于组织的项目研制推进模式,实行基于项目的推进模式,建立“项目群一项目一工作包”的管理模式,以研制合同为依据全面分解科研项目,将所内项目按照标准的WBS模板分解成近干个工作包,依托“项目群一项目一工作包”责任节点选聘责任人,压实项目经济、技术、管理责任。同时依托工作包实行目标绩效管理,将工作包与绩效考核显性挂钩,制定全周期科研活动工作量评估标准,明确工作任务定额,下达计划同时配发工作量,推行人工成本精细化管理,实现科研人工成本可测量。
以责任体系的构建为抓手,创新了项目策划模式,以项目为主线的工作包分解和目标绩效考核模式,清晰直观地反映了项目真实的资源需求,确保了从策划端提高项目计划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为精准核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建立唯一数据源管理机制,确保计划与核算统一
开发项目计划管理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的接口,打通项目计划信息传输通道,实现项目工作包(WBS)发布的同时,信息可以实时同步传输到财务管理系统中,确保工作包信息在多平台运行的统一和唯一。同时将工作包信息上传给费用报销和合同管理等相关模块,在前端实行强制选择,过程项目办加强审核确认,确保成本与任务包的精准关联。
3.关注重点成本,制定成本要素核算策略
对于以设计、试验为主要任务的科研院所,科研成本的主要构成为工资及劳务费、管理费、燃料动力费、固定资产折旧费这四类间接费用和外协费、事务费这两类直接成本,因此要在核算时重点关注这几类成本。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直接成本均为日常经济活动的开支,依托网上报销和合同模块据实核算到对应工作包即可;间接成本实际为人员投入,体现在科研院所中为工作量绩效考核,在日常核算过程中难以直接核定,需要承接科研任务绩效考核结果,月度考核结束后同步传输回财务管理系统,采用计划成本法进行分摊测算;其他直接费用以具体任务所在工作包为基准据实核算。
4.强化数据重组,提高核算效率
会计核算的日常工作是以审核、记录为基本工作的,核算的关键点在于记录会计分录、汇总形成明细账、科目余额表。传统的增加核算信息通常是依托会计分录的辅助信息来实现,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工作包信息中涉及WBS层级、编码、工作包标准化程度等信息,辅助信息难以承接如此高的复杂程度,同时一般会计人员也难以承接如此复杂的工作。沈阳所在实践中充分考虑会计核算现状,从实际出发,在财务管理系统外建设了统计分析功能,实时从财务管理系统中抽取数据,以每一次经济行为为纽带,从前端抽取工作包和金额信息,从会计核算的账套抽取会计分录等信息,重组相关信息后落实上表1中的核算策略,实现了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双双不新增任务的前提下满足工作需要,提高核算效率,同时全部数据均由具体职责承担者产生,避免了信息传递过程中发生的失真和错误,提高了核算的准确率。
(三)存在的问题
基于工作包的科研成本核算模式与传统核算模式有较大区别,同时以工作包核算推进业财融合尚属初期阶段,因此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需要在后续工作中不断改进完善。
一是科研工作量评估标准还不够精准。人员成本是科研院所的关键成本,但是由于脑力劳动的特殊性,工作量评估一直是科研成本精准核算的难题。后续需专项开展工作量标准测算评估,同时广泛征集标准测评方案,积极挖掘历史数据,力求形成更加科学、公平的评估方案,进一步精细化科研人工成本管理。
二是项目经费预警机制仍未建立。基于工作包核算实现了科研成本的进一步区分、细化,但是在当前科研超垫支风险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建立实时甚至提前的经费预警机制已成为亟须。要依托项目预算、资金计划、核算监控等多维度管理手段,建立完善的主动监控和预警机制,防范项目风险。
三是核算结果利用率不高。受各信息系统能力限制,核算结果在界面展示、合同对标、信息折叠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不足。后续将通过统筹所内信息系统优化,将整合合同、规划、预算及核算信息,以对标推动信息滚动管理,不断提高核算结果对于项目管理各环节的支撑能力。
三、结论
随着飞机技术复杂度和项目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成本核算的难度不断加大,传统的核算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内外部的管理需要。沈阳所深入贯彻国防科研经费管理新政策要求,紧密结合军方客户管理需要,深度剖析军工科研院所在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上存在的问题,从管理创新人手,以业财融合为手段,选取工作包作为核心突破点,建立起动态、协同的科研成本核算体系,打通了业务与财务之间的壁垒,联接起“合同一计划一核算”的项目管理链条,适应了以契约为导向的项目管理模式,提高了成本核算精細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林池.《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解读[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李林池.《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解读[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3]财政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防科研试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Z].2006-04-10.
[4]李金亮,汤毅.项目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5]王勇,张斌.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第4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6]寇进忠,鹿卫晨,毕思畅.从制度入手强化科研经费管理[J],军事经济研究,2007(9):66-68.
(审稿:陈莉萍编辑:贾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