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莹
摘要: 德化窑位于我国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历经千年风霜,德化陶瓷从青瓷发展到举世闻名的白釉瓷,至今仍在国内外陶瓷界占有一席之地,而德化县也被冠以“世界瓷都”的称号。可以说,德化陶瓷是德化甚至是泉州的一张文化名片。本文针对不同时期的德化陶瓷进行综合论述,以期观者能对德化陶瓷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有完整的认识,且希望对德化陶瓷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德化;陶瓷;发展;不同时期
中国作为陶瓷的发源地,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八千年到一万年的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与湖南醴陵逐渐发展起来,被称为三大瓷都。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矿产资源与瓷土资源丰富,为德化陶瓷发展提供了原材料支持。据相关记载,德化窑最先烧制于唐代,在宋元时期达到鼎盛,明清以后虽然有了新的发展,但也遭受了冲击与打压,民国以后又因为政治历史环境的改变而有了新的变化。德化陶瓷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备受赞誉,还是我国对外的重要输出品之一,在国内外都备受推崇,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时至今日,德化陶瓷依旧代表着陶瓷生产的最高水平,且没有在日益精进的生产力水平中迷失自己。虽然受到了大工业时代下科技进步的冲击,但德化陶瓷能与时俱进,不断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结合市场需要,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
一、宋元时期的德化陶瓷
由于唐后期安史之乱、五代纷争,中原地区处在一个混乱的阶段,大量人口向南迁徙避难,促进了南方陶瓷的发展,为德化窑的兴起繁盛奠定了基础。在宋元时期,泉州作为重要的交通要塞,在历史上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泉州对内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对外水路通畅,方便与外界进行商贸交流。德化陶瓷业依靠泉州港的“地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生产与制作德化陶瓷的专门场所。
宋代的陶瓷以刻花和印花装饰技艺为主。题材多为花鸟草虫,取材于自然,生动有趣。陶瓷上的装饰形象活泼灵动、线条流畅细腻、构图富有层次、刻画精准,展现了宋代陶瓷匠人高超的技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德化陶瓷装饰发展至元代,瓷器多采用模印工艺,题材也较宋代更为多样,除了花鸟人物以外,还发展了不少吉祥语题款,比如“福”“寿”等字眼。这也体现出德化人民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乐观与美好的希冀。在此时期,陶瓷的器型以各种日用瓷器为主,比如碗、盘、碟、洗、瓶、盒、罐、壶等。器型的多样化与丰富多彩的自然花纹题材相得益彰、互映成趣。在器物的制作上也逐步规范化、标准化。从宋元时期发掘的古遗址出土器物上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瓷器胎土较为细密,呈灰白或浅灰色,釉色白中泛着青色,或者是略带灰色,也有灰青、青黄和黑褐色,釉层较薄。青白釉瓷是宋朝和元朝最具代表性的釉质,代表了宋元时期的最高生产力。青白瓷釉也是白釉瓷发展的基础,青白瓷的出现与日益精进的技艺为德化举世闻名的象牙白瓷提供了支持与启发。
二、明清时期的德化陶瓷
明代是德化陶瓷的扬名时期,在这个阶段,德化陶瓷日渐成熟,发展方向也愈加明朗,逐渐从宋元时期的青白瓷过渡到如脂似玉的德化白瓷。德化白瓷又被譽为“象牙白”“中国白”,由此可见,德化白瓷不单单是福建省的珍宝,更是代表了中国的超高制瓷水平。由于大量出口海外,德化白瓷在国际瓷坛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到了清朝,德化陶瓷虽然出现了同样备受推崇的青花瓷,但德化白瓷的地位还是不可撼动的,依然延续前代风格向前发展。
将明朝看作德化瓷的全盛时期是丝毫不夸张的,无论是瓷器的工艺水平、烧制方式还是审美趣味,明代的德化瓷都是佼佼者。明代德化陶瓷在器型上较之前更为丰富多样,除了碗、杯、洗、瓶、盘、炉、壶、灯、印章、笔筒、花盆等司空见惯的日用瓷以外,还有许多造型精巧、做工考究的艺术陈列品。尤其是当时的白瓷瓷塑,即便是放到当代陶瓷工艺中来看,依旧是不可超越的。
明代瓷塑别具一格,以何朝宗为代表。他的瓷塑将人物形态细致生动地刻画出来,千人千面,不同的人物具备不同的性格特征,引得国内外的收藏爱好者争相购买。在何朝宗的神仙瓷塑中,观音瓷塑最受欢迎。他所塑的观音瓷像,吴带当风、衣袂飘飘、裙裾飞扬、神态自若,有出尘之态。瓷塑本身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釉质细腻圆润,整个塑像看起来超凡脱俗、温润如玉。何朝宗的影响远不止在明朝,他极高的技艺水平与超脱的艺术审美追求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可以说,他引导了德化瓷塑的发展,为明代以后的德化白瓷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明代德化陶瓷的装饰工艺较之前有了新的发展,主要的装饰技法有四类,分别是印花、堆叠、刻划和透雕。印花装饰的图案主要是借鉴青铜器上的纹饰图样。堆叠在明代的器物装饰上十分常见,就是在瓷器表面通过拼贴的形式将立体的图纹装饰在器物表面。刻划这一技法在明代并不是首次出现,但是将诗词题记刻划在器物表面是明代的一大创新。透雕手法在这四种技法里是对工匠技艺水平要求最高的装饰工艺,在明代,透雕技法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与成熟了。
德化陶瓷在世界上的影响绝不只是体现在成品的输出上,它在生产工艺上也对国外陶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要影响之一就是阶级窑的传播。阶级窑,又被称为阶梯窑。德化是阶级窑的起源地,因依山而建、倾斜角在18~23度、由许多单独烧成室串联成一个整体而得名。往后的烧成室总是比前面的烧成室稍稍高一头,形成一级一级的阶梯状。这种窑的好处是善用余热,且比较好控制还原气氛。德化阶级窑在国外的普及对整个国际瓷窑的构想与设计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为国际窑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清代的德化釉下青花瓷崭露头角,生产规模巨大,留存的成品数量也较多,这和当时成熟的生产工艺是分不开的。德化的釉下青花瓷图饰相当丰富,已经不局限于自然纹饰上,博古纹也被大量应用在瓷器表面。所谓的博古纹,就是将一些古代的器物,例如书卷、玉石、古琴等装饰在瓷器上面,通常还辅以飘逸的绸带,使整个画面不会显得孤立单调,具有整体性的美感。
到了清代晚期,由于列强的侵略和贸易扩张,德化陶瓷业一度陷入低迷期。加上清政府的无作为,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市场极度混乱,各行业都遭受了或大或小的冲击,德化陶瓷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经济基础不稳定,导致德化陶瓷生产技艺水平大幅度下降,同时国外大量物美价廉的外销瓷涌入,也给德化陶瓷销售造成很大压力。在内忧外患中,德化陶瓷慢慢走向了下坡路。
三、民国时期的德化陶瓷
1911年,清政府的统治被推翻,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德化陶瓷也走上了一条未知的道路。虽然有过一段短暂的发展,但受到国内外动荡不安的时局影响,德化陶瓷仍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战时期出现的抗战主题陶瓷。
民国时期的德化瓷曾被认为收藏价值颇微,但陶瓷不仅是作为审美的艺术品独立存在的,它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人际交往情况。以民国时期的抗战主题陶瓷为例,这类陶瓷在动荡不安的国内环境下,依然以生机勃勃的势头向前发展着,并激发了当时德化人民乃至全国同胞们的抗日激情,鼓舞了一大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从它的社会作用来看,人们已经不能忽视它的内在价值,不能仅以艺术上的审美价值去衡量它。
这类陶瓷在器型上以日用瓷为主,主要有碗、杯、盘、瓶、壶、盆等常见的形制。由于其具有政府组织及民间自发的双重动力,在器物的类型上也完全不受约束,比如出现了陶瓷文具,这类器物主要用于学校对学生的嘉许奖励,文具上一般刻有励志标语,希望以此鼓励青年学生成为栋梁、为国出力。大部分的抗战主题瓷器上都绘有与战争、国情相关的标语,有的甚至与傳统绘画题材(仕女、山水等)相结合,这在陶瓷的装饰上是史无前例的,也是值得人们深入研究的文化现象。
四、当代的德化陶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在国家的支持下,德化陶瓷业再一次焕发生机,揭开了新的篇章,被破坏的德化陶瓷生产又迎来了发展机遇。
建国以来,德化陶瓷的发展也有过曲折,但好在还是呈螺旋上升的发展形势。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德化陶瓷生产无论是在生产水平、装饰技艺还是审美追求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从早期的依靠人力、成品品质无法完全控制,慢慢进步到标准化、规范化的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现如今,德化生产的陶瓷种类多样,主要分为日用瓷器、陈设瓷器和瓷塑,瓷器表面的装饰技法也有三十余种,装饰图纹更是有千余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德化陶瓷的外销之路愈加通畅和广阔。
五、结语
德化陶瓷是德化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珍宝。虽然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有过高潮也有过低谷,但德化陶瓷凭借独树一帜的风格和卓越高超的技艺水平在世界陶瓷林中大放异彩,成为福建省乃至全中国的历史文化符号之一。
参考文献
[1]郑金勤.美哉,德化瓷[J].东方收藏,2018(07):42-45.
[2]陈建瑞.漫谈德化瓷[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8,52(07):5-6.
[3]陈燕婷.民国时期瓷器鉴赏[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