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松 郝美仙
【摘 要】 目的:探究院前急救时间与质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本次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抽取的70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先行入院的35例,采取常规的救治流程)和观察组(后续入院的35例,采取院前急救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急救时间、并发症发生状况进行记录,且对其后遗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从实验结果上看,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后遗症发生率三项指标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采取院前急救干预,能够有效地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质量,从而降低并发症的与后遗症的诱发可能,值得重视。
【关键词】 院前急救;时间与质量;急性脑卒中;预后效果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3-204-01
引言
随着当前基础性疾病的发生率不断提高,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突发率增加。急性脑卒中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急症,其具有发生突然、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等特点。如果在救治中没有保证其及时性与有效性,患者的生命安全将会受到限制,且治疗后功能缺失可能性较高。在这种状况下,临床认为必须要保证急救的时间与质量。详见下表。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本次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抽取的70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先行入院的35例)和观察组(后续入院的35例)。
纳入标准:在入院后对患者进行颅脑CT检查,确诊为急性脑卒中[1],且无创伤性脑出血患者;患者无其他器质性缺损;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在34~76岁之间,平均年龄(57.28±3.42)岁;
观察组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在33~77岁之间,平均年龄(57.10±3.52)岁。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值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救治流程干预;
观察组患者采取院前急救干预,在医护人员接到救治通知后,必须要及时备好急救物品,以保证临床工作的开展。其主要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1)现场急救。护理人员在进入现场后,必须要及时对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进行观测,确定急救的重点,做好血压、心电图、动脉血氧分压等指标的监护工作。(2)开放气道。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清理,保证其通气。对于存在呼吸抑制的患者,及时进行辅助通气。(3)静脉通道建立。根据患者的临床体征,采取颅内压降低、心肺复苏、抽搐抑制等干预用药。(4)送院治疗。在对患者进行常规处理后送医,在送医的过程中,与医院取得联系,并且將病情加以阐述,使之能够做好救治准备。注意搬运中动作要轻,降低对患者病情的刺激。
1.3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急救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后遗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来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或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并经由t或者x2检验。根据统计值P和0.05的大小关系,来辨别其是否具有意义。
2 结果
从实验结果上看,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后遗症发生率三项指标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3 讨论
随着当前急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不断提高,急救中心所接诊到的这类患者数量增多。从该种疾病的性质上来看,发病较急,且病情进展较快要求救治措施的时效性兼具。但是,在以往的临床工作中来看,多数救护车到达现场后,只会对患者进行基础处理,然后就直接转运到医院,由医院急诊科来对其进行治疗[2]。在整个过程中,患者病情没有得到有效地抑制,恶化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在近几年的临床工作中,十分注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工作开展。在院前急救中包含了启动急救、快速到达现场、病情观测与处理、运送中的病情交接、到院后的系统救治等流程,其能够对患者的脑缺氧状况以及呼吸道状况进行快速的调节与改善,为到院后的抢救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3]。从本次实验中来看,在院前急救开展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缩短患者的急救时间,使之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可能降低,也就是时间与质量得以保障,进而使得治疗后的后遗症发生可能性较低。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采取院前急救干预,能够有效地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质量,从而降低并发症的与后遗症的诱发可能,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 何菲,申洋.院前急救时间与质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J].淮海医药,2017,35(02):208-210.
[2] 李美玉.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8):224-225.
[3] 秦强.探究分析院前急救对急性脑卒中的预后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