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二苓
【摘 要】 从总论、分论、鉴别、转归及治禁方面对《伤寒论》之厥进行系统论述,使医者在临证中对于厥证的辨治能够有规可循,谨守病机,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关键词】 厥;伤寒论;理论总结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3-130-01
1 厥之总论
《伤寒论》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所谓厥,是指手足逆冷,逆冷是由外往里冷,重则冷过肘膝,是指症状,而不是独立的病名,可出现在多种疾病的不同阶段。其病机为阴阳气不相顺接。
2 厥之分论
2.1 寒厥
《伤寒论》29条:“……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353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发汗)大汗出,又加烧针或大下利后,津液大量亡失,不达四末,肢体失养而现寒厥,治以甘草干姜汤、四逆汤等复其阳。胡希恕[1]认为此处的“阳”指的是津液而不是热。
2.2 热厥
《伤寒论》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
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脉滑为里热炽盛之征,邪热深伏,损伤津液,壅遏气血,肢体失养,出现胸腹灼热而手足厥冷的热厥,即所谓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治疗以白虎汤“下”之以清解郁热。此处的“下”法应为广义的“攻邪”,包括清热、理气、泻下、涌吐等多种治法在内[2],指出了实厥的治则。
2.3 气厥
《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气机闭塞,阻碍气血,肢体失养而现气厥,治以四逆散“下”之以宣畅气机。
2.4 血厥
2.4.1 血虚之厥
《伤寒论》347条:“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伤寒五六日,病去表传半表半里和里,津血亏虚,不荣四末,故脉虚复厥而现血虚之厥,治以归芪建中汤类养血通脉。
2.4.2 血虚寒凝之厥
《伤寒论》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厥阴病血虚不能充养四肢、血脉,则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治以当归四逆汤内补气血,外和营卫。
2.5 水厥
《伤寒论》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
胃有停饮,水饮凌心,则厥而心下悸,出现水厥,以茯苓甘草汤制水即所以治厥。
2.6 痰厥
《伤寒论》355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痰涎宿食壅滞胸脘,阻遏阳气,不得外达而致手足厥冷,出现痰厥,当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治则,治需顺应疾病的病机,以瓜蒂散涌吐痰涎宿食。
2.7 蛔厥
《伤寒论》338条:“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胃热肠寒,寒热错杂,蛔虫窜扰,阻碍津液布散而现蛔厥,治以乌梅丸温脏安蛔。
2.8 脏厥
《伤寒论》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
脾胃脏气衰败,邪盛正虚,正不胜邪而现脏厥,此为死症。
2.9 寒热错杂致厥
《伤寒论》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病邪深入,由半表半里传里,服用大泻药后,损伤脾胃,津液丧失,现手足厥逆;津液丧失,热陷于肺,现喉咽不利,唾脓血等肺痈之候,此为寒热虚实错杂的难治之证。治以麻黄升麻汤清上温下。至于主治方药,胡希恕[3]认为“既是难治,可以‘与麻黄升麻汤还行,若是‘主之是成问题的,有争议的。
2.10 冷结关元厥
《伤寒论》340条:“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沉寒客冷,积于下焦膀胱关元也可致厥,现小腹满,按之疼痛,治以大乌头煎、大建中汤或附子粳米汤之类以祛除下焦沉寒积冷,温通阳气。
3 厥之鉴别
《伤寒论》332条:“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厥利是阴寒的虚衰证候,厥、利并見是阳退阴进,正不胜邪的的体现,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很有可能是除中,应注意鉴别。鉴别的要点是食后发热的情况。食后不发热者,是胃气犹存,胃气恢复,疾病向愈;若食后突发高热,是胃气衰败之象,此为除中。
4 厥之转归
关于厥的转归,主要指虚寒之厥,《伤寒论》主要论述了厥与热、下利的关系。郭贵明[4]指出,厥的转归主要取决于发热和下利的关系。由厥热往复可以看出疾病的进退之机。
4.1 病愈
《伤寒论》334条:“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336条:“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341条:“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类疾病,厥热相应,是阳进阴退,下利必自止,疾病向愈。但热多于厥,阳复太过,热有余,随人体质的不同,或热亢于上而发喉痹,或热迫于下而便脓血。
4.2 病进
《伤寒论》342条:“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类疾病,厥多于热,寒渐趋多,热渐趋少,是阳退阴进,疾病深入。
4.3 死症
《伤寒论》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
343条:“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344条:“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345条:“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346条:“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太阳伤寒,正邪交争,邪盛正衰,津液亡失,脏气衰败而现死症。
5 厥之治禁
《伤寒论》335条:“……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330条:“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347条:“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热厥者,禁汗,汗之则丧失津液而火热亢盛,现“口伤烂赤”;寒厥、血厥者,禁下,下之则胃气败坏而现坏症。
综上所述,《伤寒论》之厥泛论厥,而非只论厥阴病,据病因不同而有寒热虚实之异,据病情程度而有轻重之分,指出厥的病机为“阴阳气不相顺接”,医者在临证中应细心观察,四诊合参,详辨病机,在治疗中做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使阴阳之气相顺接,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注:条文号码均依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组主编《伤寒论》1976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参考文献
[1] 胡希恕讲述.《胡希恕伤寒论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6:69.
[2] 萬晓刚,刘维政.谈厥[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6(1):31.
[3] 胡希恕讲述.《胡希恕伤寒论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6:604.
[4] 郭贵明.论《伤寒论》厥阴病厥[J].光明中医,2009,24(6):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