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中六条妃子生灵出窍成因分析

2020-02-24 07:08朱慧敏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源氏物语精神分析解构主义

摘要:六条妃子是《源氏物语》中源氏的情人之一。对六条这个人物的分析,很多人认为她是因为太爱源氏公子,这种爱而不得转化为嫉妒,所以才会生灵出窍害人。本文从精神分析和解构主义的视角探究六条妃子的人物形象,旨在揭示六条之所以会生灵出窍并不是因为对源氏公子的爱而不得,也不是出于对源氏身边女人的嫉妒。无论是源氏还是源氏身边的女人,都是六条追求的理想镜像,看似对源氏的爱也好,对其他女人的嫉妒也罢,均出自于六条对追求理想自我的失败,这种爱恨与嫉妒,是从这种失败中产生的自我否定与自我厌恶。

关键词:六条妃子 源氏公子 精神分析 解构主义 生灵出窍

《源氏物语》被誉为日本文学的高峰,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其中出场的女性角色多达四百多名,六条妃子(又名六条御息所)便是其中占据重要戏份的一名角色。——本文作者译)更是有学者直接把《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和六条相提并论,认为其两者的命运悲剧皆因为两者都是生性善妒的女人。

造成六条妃子人生悲剧的原因的确与其性格密不可分,但是很多人没有看到形成六条妃子悲剧背后的精神因素。“六条妃子是个生性善妒的女人,她的悲剧是由她善妒的性格造成的”——这似乎成为分析六条人物形象的中心。

本文从解构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视角出发,旨在揭示以上“中心”是如何在紫式部创造六条妃子形象的过程中被自身解构的。在解构主义和精神分析视角的引领下,我们可以看到,紫式部笔下的六条妃子并不指向“因为爱而不得生灵害人、最后含恨而终”这一中心。六条妃子一生都在寻求自我肯定,而这种自我肯定是通过源氏和聚集在源氏身边的女人完成的。无论是源氏本人还是源氏身边的女人,都是六条追求的理想镜像。但是终其一生,她都没有完成这种追求。看似对源氏的爱也好,对其他女人的嫉妒也罢,均出自于六条对追求理想自我的失败,这种爱恨与嫉妒之情,是从这种失败中产生的强烈自我否定和自我厌恶。

一、形成六条人物形象“中心”的原因

六条妃子是已故皇太子的遗孀,按辈分而言应该是源氏公子的叔母。源氏公子一开始追求六条的时候,六条是拒绝的。但是最后还是被源氏说服并与其发展成为情人关系。“她现在常常考虑:未曾发生关系以前他那种一往情深的热爱,如今何以没有了呢?每当源氏公子不来,孤衾独寝之時,总是左思右想,悲愤叹息,不能成眠。”在《第四回·夕颜》中描写了六条妃子因为源氏公子久不来访的百转愁肠。得知源氏公子近日有意疏远自己的原因竟是和其他女人(夕颜)厮混后,六条妃子愤愤不平,继而生灵出窍来到源氏公子身边,对他说道:“我为你少年英俊,故尔倾心爱慕。岂知你对我全不顾念,却陪着这个毫不足道的女人来这里来,百般宠爱。如此无情,真真气死我也!”对平安时代的贵族男子而言,“风流”是评价一个男子最好的词语。只忠心一人的男子没有魅力,簇拥在花丛中,花前月下,风流成性才是男子魅力最好的体现。源氏公子恰恰是后者最好的代表。在源氏对路边偶然相会的女子夕颜产生兴致的时候,他身边的随从惟光说:“我的主子身份高贵,地位尊严,然而年方青春,容姿俊秀,天下女子,莫不风靡。倘无色情之事,未免缺少风流,美中不足吧。”活在平安时代下的六条妃子本应该对平安贵族男子的风流了然于心,但是她还是忍受不了,于是她化作恶灵来到源氏和女子幽会的荒郊野岭,用自己的怨念活生生吓死了这名女子。随后,在源氏对自己日渐冷落,也在自己对源氏的思念与日俱增、无法自控的时候,六条借着女儿要赴伊势神宫当斋官的时机,毅然决定斩断情丝,陪女儿一同前往。如此种种,似乎真的能够得出六条对源氏公子爱得深沉并且因爱产生了强烈的嫉妒心,最后生灵出窍害人这一中心。

但是这一“中心”真的存在吗?根据解构主义的观点,“中心”并不是文本的现存物,它只是人们意识形态化的解读。对爱情太执念,太嫉妒,所以六条才得不到幸福,最后含恨而终。这种想法符合大部分读者的期待视野。而六条对源氏公子爱得深沉并且因爱产生了强烈的嫉妒心、继而生灵出窍害人这一“中心”也是由这种期待视野产生的。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六条妃子的行为,可以看到她的很多方面并不指向对源氏爱得深沉、既而因爱生恨这一中心。接下来,本文将从解构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视角出发,旨在揭示以上“中心”是如何在紫式部塑造六条妃子形象的过程中被解构的。

二、精神分析视角下六条的人物形象

作为一名平安时代的贵族女子,六条妃子身份高贵、风姿绰约,在宫廷极负盛誉。奈何她十六岁进宫,二十岁就成了寡妇。与源氏公子的感情开始于二十四岁。二十四岁的年龄对古代女子而言虽然不能说十分年轻,但也是风姿绰约的大好年华。忠贞守节的伦理道德压抑着六条内心对爱的渴望,她不愿意自己的青春在日复一日的孀居生活中消耗殆尽,渴望有人来慰藉她孤苦的内心,这是一名花季少女的“本我”,这种“本我”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欲望。这时候,源氏公子出现了。面对源氏公子的猛烈攻势,六条一开始是拒绝的,但是后来还是经不住源氏的甜言蜜语。但是与源氏交往后,六条一直郁郁寡欢,她深知自己与源氏之间的年龄差距,也深知自己应该守节终其一生,更加恐惧世人的闲言碎语。在《源氏物语》第四帖中,六条思虑到:“自己已经二十五岁,比源氏大将年长八岁,明知对方与自己年龄不符还要不顾一切坠入爱河,会不会很快就被厌倦随后被抛弃呢?”这种想法是六条在被爱情冲昏头脑后,在伦理道德和清醒克制下的自我提醒,也是“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向现实妥协的产物。这种“自我”不断地折磨着她,加上源氏公子态度的忽冷忽热,更让她忧心忡忡、夜不成眠。最后她生灵出窍,害死了源氏的情人夕颜和其正妻葵夫人。“世人纷纷传说:此乃六条妃子自己的生灵及其已故大臣的鬼魂作怪。六条妃子闻知此事,思虑满腹。她推想:‘我只痛恨自身,并不怨恨他人。但闻过于忧郁,灵魂自会脱却身体而浮游出外……”可见害人并不是她的本意,却落下了“生灵害人”的恶名,为他人所诟病。这对于原本高贵端庄的六条而言简直是奇耻大辱。“她想:‘此种行径,我自己想起了也觉得荒唐。但此事不可告人,只能闷在心中,独自悲叹。她的性情便越发变得怪异了。”

为了斩断情丝,也为了留得一个好名声,六条毅然决然陪伴女儿前往伊势神宫,最后在深感罪孽与忏悔中结束了一生。六条的离开是她“超我”的克制。“超我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德化的自我。它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本能冲动,依循社会道德评价标准,遵循‘道德原则。”她深知只有斩断对这名“稚龄狂童”的眷恋,才符合她未亡人的身份,才符合当时社会对一名女子忠贞守节的道德规范,这个“超我”也为六条保住了最后的尊严。

从这个角度出发,六条妃子对源氏的爱慕之情也好,怨恨之情也罢,都是在其本我、自我的操控下实现的。花季的青春渴望有人爱,她对源氏的爱,源于一种渴望被爱的本能。后来忍痛离开源氏,也是在“自我”和“超我”的控制下实现的。作为已故皇子的妻子,本应该自重端庄,奈何与比自己小八岁的小侄子纠缠不清,这该是何等耻辱。再加上本无意害人,却落下“生灵害人”的恶名。为了保存最后的尊严和贞洁,她只能选择离开。六条的离开,并不能看出她对源氏爱得深沉,更多的是为了保存自我而做出的选择。无论对源氏的爱,抑或后来的忍痛离开,都是站在六条本身的角度出发的——爱源氏源于渴望被爱,离开源氏源自守节、源于保存已故皇子遗孀的名分。

三、六条对他人的镜像追求

(一)对源氏的镜像追求

法国精神分析家雅克·拉康认为人的生长会经历由想象界到象征界的过渡。孩子会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是分离的,最大的一点是,自己与母亲是分离的。与母亲亲密结合的感觉消失了,这种消失所带来的失落感会伴随我们一生,从而使我们寻找各种替代品。我们会把这种亲密感觉移植到失落的欲望对象上,它能激起我们被压抑的欲望。

换言之,如果我们内心产生了欲求不满的失落感,我们就会把这种失落的感觉转移到欲望对象身上,以此来弥补内心的失落。那么对于六条而言,她的“失落感”是什么,她又是怎样去弥补的呢?

六条十六岁作为太子妃进宫,父亲是大臣,本就家境显赫、身份高贵。奈何二十岁丈夫就去世了,从此开始了遗孀的寡居生活。皇太子的离去带走的不仅仅是六条的婚姻生活,更多的是太子妃的地位以及旁人对她的尊重和敬仰。丈夫还在人世的时候,六条时常参加宫廷宴会,吟诗作对(和歌)、抚琴作画、笙歌燕舞,好不热闹。在现在看来,那时候的六条就如同林徽因一般的存在,知书达理、学识渊博、热情大方,是“太太客厅”(平安宫廷)的焦点人物。這时候的六条与外界的接触是非常亲密的,可是这些美好亲密的感觉都随着丈夫的离去而烟消云散。

而紫式部笔下的源氏公子年轻英俊、身份高贵、美名远播,不论是外在条件,还是身份背景,都几乎无可挑剔。源氏公子身上有六条失去的地位、他人的尊重与敬仰。源氏公子就是六条所追求的理想镜像,无论自己是否寡居,她都渴望像源氏一样,仍旧受众人所喜爱、为大众所敬仰。从内心根源而言,源氏是六条内心对理想自我的追求,是“太子妃”到“寡居遗孀”身份转变带来的失落感的一种弥补和替代。六条对源氏是仰慕的。在贺茂斋院就任仪式上,“源氏大将行列中的人……其中诸公卿打扮得特别堂皇。然而在源氏大将的光辉之下,都相形见绌了……看到这盖世无双的源氏大将的风姿,即便是无情的草木,也没有不倾倒的”。六条自然也被源氏的风姿所倾倒。

表面上看六条是想一睹源氏大将的风采,其实六条想目睹的,是丈夫在世时自己在宫廷如鱼得水的风采。源氏现在的风姿,和自己以前在宫廷笙歌燕舞的风姿如出一辙。看今日之源氏,就是看昔日之六条。

然而,根据拉康的精神分析,这种寻找理想镜像的移置行为本质上并不能弥补六条的失落,她永远也不会有一种彻底满足的感觉。和源氏在一起,六条每分每秒都是患得患失的。“先衰之人,不可多爱”,她深知自己仅仅是一个暮老的女人,对源氏这个理想镜像的追求伴随着六条的一生,而这种自卑感也伴随着六条的一生。源氏永远无法成为六条失落内心的弥补,六条对源氏的镜像追求注定没有结果,也注定是悲剧的。

(二)对源氏身边女子的镜像追求

平安时代是贵族的时代,也是男性占主导话语权的时代。当时的政治制度是摄关政治,贵族女性自出生就背负着为实现家庭强盛而舍身的宿命。家庭会对女性万般教育,培养其各种才艺,希望其能人宫登上皇后之位。表面上看来女子的地位似乎得到相当大的重视,但其本质是政治的牺牲品。六条妃子就是其中典型的牺牲品。父亲本来就是大臣,身份高贵的六条如愿进入了皇宫,成为太子妃。在当时的评判标准下,这是女性价值最大的体现。但是随着皇太子的逝世,这种价值瞬间烟消云散。六条的身份也变成了“为人所耻笑”“难堪”的存在。

相比之下,源氏的正妻葵夫人无论从身份、才华、容貌来看都毫不逊色于六条妃子。她是左大臣之女,母亲大宫是桐壶帝的妹妹,哥哥是头中将,身份异常显贵。葵夫人本人也是相貌出众、气质高贵的美人。最重要的一点是,葵夫人身上有着六条所没有的“源氏大将正妻”的头衔。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葵夫人都符合当时世俗对一名贵族女子最大的评判标准。

在六条与源氏相恋后,六条无数次渴望源氏把她当成正夫人一样明媒正娶,但是在世人的眼中看来,六条妃子只不过是源氏其中一名情人罢了。葵夫人不仅身份高贵,气质不凡,是源氏的正妻,更怀有源氏的孩子。六条渴望成为源氏公子的正妻,渴望重新拾回自己“高贵的太子妃”的身份。葵夫人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六条渴望拥有的。但是造化弄人,与源氏的身份差异、年龄差异、自身的寡居处境……这些都注定自己不能成为像葵夫人一样的女人。

对葵夫人镜像追求的失败,这种失落感通过六条“生灵出窍”展现出来。

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六条妃子的生灵出窍和“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人无意识状态下的表现。“她历历回思自己的魂灵不知不觉出游的种种情况,便觉自己的衣衫熏透了葵姬枕边所焚的芥子香。她很诧异,便净洗头发、更换衣服,试看是否真有其事。岂知洗头换衣之后,香气仍旧不散!她想:‘此种行径,我自己想起了也觉得荒唐……”六条事后才知道自己生灵出窍害死了人,但她只觉得“荒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心非常渴望成为葵夫人那样的人,也没有意识到“生灵出窍”正是这种“对理想镜像求而不得”的外露表现。

那么,六条的生灵出窍除了体现她对理想镜像的求而不得,还体现了她什么样的潜意识呢?

上文分析到,六条对源氏的爱源于一种渴望爱的“本我”,在“本我”中充满着本能欲望的强烈冲动,没有道德观念,仅仅只是遵循“快乐原则”。所以这种“本我”往往是最难把握的,也是最难控制的。面对源氏对其他女子的垂青,对自己的冷落,六条心中的“本我”得不到实现。从源氏公子那里的爱,得到的青睐、温存、欣赏,她统统都不想分给其他女人。而对于如此年少英俊的源氏大将而言,六条只是一名年老色衰的老女人罢了。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无望等待中,在一次又一次“先衰之人,不可多爱”的自我否定中,六条的“本我”终于爆发了,而爆发的直接结果,就是生灵害人。六条把对自己年龄的焦虑,对自己处境的叹息,对孤苦无望的遗孀生活的厌恶移植到源氏身边的女人身上。生灵害人只是六条这个“梦”的显现内容,其隐含的内容实质为“本我”实现的失落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在贺茂斋院就任仪式上,与源氏的正妻葵夫人发生马车争夺事件之后,她对自我否定上升到了极致。“她觉得她的一生今始定论:在世间流传了轻薄无情的恶名,变成一个弃妇而离去”,这是六条在去伊势神宫之前说的话,可以看出从根本上而言,六条是不认可自己的。“被天下人取笑”“受人侮辱”“弃妇”,本应该身份尊贵、为男子所倾慕的六条,对自我的评价却如此负面,实在让人唏嘘。

如果真是因为嫉妒,因为对源氏的爱而不得,那么六条理应理所当然地对源氏身边的女子施以报复行為,在得知自己生灵害人之后也应该理直气壮、面不改色,但是紫式部描写下的六条妃子,在知道自己生灵害人之后,感受到的是深深的罪恶感。文中也多次出现“我本无意害人,奈何总觉得神志恍惚、魂不守舍”这样的话语。六条最后也在罪恶和忏悔中度过余生。因此,紫式部并没有过分谴责六条因为嫉妒,因为爱而不得所以生灵出窍这样的行为,反而更多的是对她的同情、哀叹和惋惜。

四、结语

一直以来,大众对六条妃子都存在“嫉妒心极强”的刻板印象,并且以六条作为人嫉妒心的反面教材。本文从解构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视角出发,得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六条妃子”。对源氏的“爱而不得”其实是对理想自我的“求而不得”,这份爱也是源于内心渴望被爱的本能。无论是风姿绰约的源氏公子,还是生前看似“人生赢家”的葵夫人,都是六条所追求的理想镜像。寡居的身份、迟暮的年龄、源氏公子的忽冷忽热、世人的闲言碎语,这些都是追求理想镜像失败的元素,这些元素不断叠加形成了六条内心强烈的自我否定。生灵出窍也是源自于内心的自我否定和强烈的自我厌恶。

本文并不指望塑造一个新的“六条妃子”,严格意义上来说,本文也没有解构六条,只是在证明,紫式部在塑造六条妃子的过程中如何解构了六条自身。通过精神分析和解构主义视角,证明了其“中心”这一能指指向的所指缺失——紫式部并没有赋予六条妃子对源氏公子爱得深沉,从而生灵害人这一人物形象。本文从精神分析和解构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所获得的“六条妃子”,仅仅只是《源氏物语》散播意义的一个“阶段”,只要还有人分析六条,就会继续撒播出更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先瑞.善妒的女人——试比较王熙凤和六条妃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1):96-99.

[2]紫式部.源氏物语[M].丰子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158.

[3]谷子华.精神分析视角下《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三重人格及其成因解读[J].哲学文史研究,2018( 11):95,97.

[4]赵国新.当代批评理论实用指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30.

[5]罗晓路.弗洛伊德心理健康思想解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192.

作者:朱慧敏,华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源氏物语精神分析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解构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浅析源氏恋母情结——读紫式部小说《源氏物语》
关于《源氏物语》中异文的比较——以对桐壶更衣描写为中心
《源氏物语》文本的道教文化研究
浅析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英译史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