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佬》中拉尔夫·张和伍绮诗《无声告白》中詹姆斯·李在不同时代背景、相同的社会境遇中遭遇到的社会身份认同焦虑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探讨,希望对于缓解各民族同胞在相融的社会背景之下所感受的身份焦虑提供一点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拉尔夫·张 詹姆斯·李 华裔身份认同 身份焦虑
一、身份的焦虑
由于“身份”一词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等等各个方面,其研究深度和广度已经成为热议的主题。符号互动主义传统的研究者谢尔登-斯特赖克认为,身份发生在有组织的社会背景之下,它反映了社会,所以一个人拥有多重身份,在不同的社会互动网络里扮演着不同的职位和角色。个体对于在社会网络中自我身份认定的决心越强烈,他人对于其身份角色扮演的反应就越可能导致个体产生强烈的感情。如果个人在某种社会互动网络中扮演的身份得不到认可,产生的消极情感将迫使个体不断重新评估自我的身份,由此产生尴尬、内疚,甚至是愤怒、失望的情感,我们也可以把这些理解为身份的焦虑。“人类对于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于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身份焦虑问题已经成为普遍的心理疾病:“个体存在,就必然具有相应的身份和相应的生存权利……我们对于处在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是区别对待的……相对的,我们每个人都渴求一种生存的尊严。”一个没有在社会上得到尊重的人,所遭受的精神层面上的痛苦,是由缺乏重要的身份标志导致的。
美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移民国家,有着世界民族“大熔炉”之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涌入美国的移民越来越多,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局面。虽有“民族大熔炉”之美誉,然而现实却是各族裔之间的关系多年来无法实现平等相融的状态,白人一直独占主流文化的地位,而其他各少数族裔文化却长期处于较低地位。其中华裔美国人也在这个多民族社会中面临着身份认同、文化困惑的问题。对于华裔美国人来说,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价值观、道德观、家庭观随着旅居的时年增长,为了适应、融入美国文化生活而逐渐淡化,渐行渐远;另一方面主流文化的代表,即白人文化的拒绝、排斥又使他们在美国社会中举步维艰,从根本上就不能与之兼容、恰如其分地融入美国文化。于是,新一代华裔夹在这两种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之中感到困惑和迷茫,在文化上不能找到归属感,从而产生了不被尊重,缺乏身份标志的“身份的焦虑”。20世纪六七十年代涌现的华裔美国作家们切身感受到这种夹缝中求生存的文化迷茫和身份焦虑,于是纷纷通过文学作品将其特有的尴尬和焦灼的视角,铸成文字,直抒胸臆,希望通过此种方式探讨并缓解异乡同胞们身份焦虑的途径和方式。
二、拉尔夫·张与詹姆斯·李的身份焦虑
(一)詹姆斯·李与《无声告白》
如前所述,由于身份的尴尬和左右为难的文化生存状态,使得黄皮肤黑头发的华人在白人主流文化之下既无法回到祖国的文化怀抱又无法被其完全接纳,甚至受到排挤和隔离。美国华裔新秀作家伍绮诗于2014出版发行的处女作《无声告白》里的父亲詹姆斯·李,承受了多年白人不加掩饰的打量,听够了路人“中国佬,滚回家”的窃窃私语,“与众不同”一直是他脑门上的烙印,在两眼之间闪闪发光,影响了他的一生。年少时的詹姆斯上体育课更换衣服时,放在更衣室的裤子被白人孩子恶作剧拿走,只能身着裤衩去教室;多年后,同样的恶作剧又降临在儿子内斯身上,内斯在游泳池里和白人孩子玩游戏时,被取笑戏弄,在“中国佬找不到中国啦”的叫喊声和哄笑声中,内斯和父亲悻然离去。“被戏弄的屈辱和无法合群的挫败感”使他们感到痛苦。
种种迹象表明,他们是生活在美国的“他者”。詹姆斯觉得“在劳埃德待了十二年,从来没有觉得这里是自己的家”,他记得毕业年鉴上的自己“一副擅闯禁地被人逮住的样子”;在哈佛大学读了七年的书,却总是“好像随时会有人过来撵他走一样”。虽然46岁的他职业为大学教授、讲授着美国历史,但是在工作生活中,“有些时候,人们仍然会把他当成别人”,比如被误会为来访的日本外交官。儿子内斯成绩优异,是热爱美国航天事业的准哈佛学生,他们的内在思想都是纯美国的,但是他们的外表被贴着华人的标签,姓氏还在用中国的“李”姓。李家人走到哪里都引人侧目:杂货店里遇到的女人说“我就知道,你们是中国人,从眼睛都能看出来”;身为白人的玛丽琳在马路上、电影院、公园长椅上、餐厅内和黑头发的詹姆斯在一起时都会招来别人的注意和不以为然的目光;女儿莉迪亚和内斯是就读于米德伍德高中仅有的两位东方学生,非常显眼,舆论对他们的评价是“来自混血家庭背景的孩子,通常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身为“他者”,他们既不被生长的地方接纳,也无家族根基或家乡可挂念,找不到归属感的同时又衍生出局外感。尽管父亲詹姆斯喜欢人们听到他说自己是美国历史教授时脸上难以置信的表情,尽管他习惯于自我辩护“我是美国人”,但他无论如何也摘不掉“异类”的标签——华裔长相,始终都是白人眼中的“他者”。
詹姆斯的身份焦虑在整本小说中无处不在,包括在詹姆斯和妻子玛丽琳的相处方式中,他敏感而焦虑的心态也是跃然纸上:“她会再次把他拉入怀里,让他恍然觉得,是美利坚这个国家对他敞开了怀抱,所以,他是何其有幸……他害怕有一天……就像突然闯进他的生活一样突然消失。时间一久,这种担惊受怕竟然变成了习惯。”
(二)拉尔夫·张与《典型的美国佬》
同样是处女作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佬》,由另一位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于20世纪70年代写就。小说的男主人公拉尔夫·张,与詹姆斯不同的是,他是一个20世纪40年代出国留学并移民美国,追求所谓美国梦的中国人,原名张意丰。“托马斯·杰斐逊在其自传中提及,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使那些德才兼备的精英能够脱颖而出。”拉尔夫最初的梦想是获得一个博士学位,以便将来以一个出色的学者身份回到祖国,因为他相信学业上的成功能带给父母无限荣耀和骄傲。拉尔夫的这一梦想实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成功价值观的典型诠释。在去美国的船上,他就给自己制订了两个目标,“他要在班上考第一名,要是不把博士学位证书送到父亲手上,他就不回国”。当他踏上美国这块土地时候,他感叹“纽约……这是城中之城,人们可以称之为一个时代的地方”。然而,当理想遭遇到现实的时候,“纽约失去了它的魅力。他漂浮在纽约街头,好像是穿越一块耗尽而充满灰塵的土地,千年没有发生过重大变化”。正如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里提及的:法国历史学家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里写到,“在美国,我遇到每一个人,不管多么穷困潦倒,他们眼里都写满了希望”,当现实的贫困与理想大相径庭时候,“他们把差强人意的生活现状归咎于期望的泡汤或者理想受阻”。从经济基础也就是生活来源来看,拉尔夫·张的身份焦虑已然达到焦灼状态。
随着在美国生活的岁月延长,拉尔夫受到了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价值观中美国梦思潮的剧烈影响,他对于成功的认知也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得的博士学位和终身教职让拉尔夫无法持续不断乐在其中,“无限机遇”的论调令他盲目乐观,总觉得对自己无法感到满意,那种“无限期望”带来的困扰使他放弃了乏味无聊的稳定的教职,接手了一家炸鸡店,立志要做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那種强烈的一无所有和一无是处的焦虑感”与拉尔夫如影随形。
如果说拉尔夫最初立志攻读博士学位并成为一名有道德的学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父母的孝心和完成他们的期望,是典型的以注重社会认可为标准的中国式的成功价值观,那么拉尔夫弃文从商则标志着他已经开始向以“获得财富、权利和名望”为标准的美国的成功价值观靠拢。尽管如此,他的美国梦还是无法大获成功,处处遭遇文化碰壁,局限于华人世界里的周旋,与妻子之间在家庭环境中的权利斗争也让他筋疲力尽。与妻子吵架,咄咄逼人的气势让他稍显回到中式家庭里的男权至上状态:“他从未梦想过在自己的视力范围里竟然会出现这么一个弱者。但是他会在那儿叫嚷:‘我是这一家之父!你听到了吗?是父亲,不是儿子!她会放声痛哭。”由此可见,拉尔夫作为一个移民,与现实境况之下自由民主的国家中发现自己的身份无处安放,既无法全心全意接受并安于一个美国公民的身份,又无法回到时局动荡的中国,在夹缝中生存的他和那一代的知识分子,确确实实对于身份认同的尴尬和焦虑在日常饮食起居里随时发生,随处感同身受。
三、结语
小说《典型的美国佬》的主人公拉尔夫·张和《无声告白》的主人公詹姆斯·李在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中都受到了美国文化的影响,并不同程度地内化了美国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拉尔夫·张受到了美国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这些价值观使他们在崇尚自由和个性的美国实现了自己的很多梦想,但盲目地追求美国梦也使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詹姆斯·李执着地追求“要适应环境、要合群,避免与众不同”,但最终也无法融人人群。文化身份可以是广义的,也可以是狭义的,它是随着人们所处的境地不同而不断变化的。但是,成为美国人并不意味着要“抛弃什么或成为什么”,而是“将民族的传承转化为世界的,在保留、包容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找到文化的共性和作为美国人的共性”。华人的移民经验和其他族裔的美国人一样都具有“美国特色”,“不同的族裔经验”就是“典型的美国”。“治疗身份的焦虑并无灵丹妙药。但我们可以尽量去了解它、讨论它……一旦对身份的焦虑有所了解……我们的反应就不会仅仅是痛苦和内疚了。”
参考文献:
[1]乔纳森·特纳·情感社会学[M].孙俊才,文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南治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3]伍绮诗.无声告白[M].孙璐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4]任璧莲.典型的美国佬[M].王光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申圆.“于无声处听惊雷”——评伍绮诗小说《无声告白》[J]名作欣赏,2016(9):86-88.
[6]殷燕.困在文化夹缝中的“他者”——《无声告白》评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72-76.
[7]黄莹.《无声告白》族裔文化表征背后的沟通主题[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89-97.
[8]刘洋.解析《典型的美国佬》中华裔移民的文化身份认同[D].辽宁大学,2010.
[9]王官君.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典型的美国佬》中文化身份的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11.
[10]袁西.论《典型的美国佬》中文化身份的杂糅性[D].四川师范大学,2012.
[11]李鲜红.追求与困境——透析《典型的美国佬》中拉尔 夫的美国梦[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6):23-26.
作者:段媛薇,云南省普洱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辑:曹晓花 E-mail: 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