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凡
(四川文理学院 档案馆,四川 达州635000)
档案是一种概念,没有把“档案”这个名词或者说这个名词所包含的意义和理念引入到巴文化中来之前,包括巴文化相关的文献及出土的文物在内的一系列巴文化档案就客观存在着。[1]对巴文化的研究,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对巴文化档案的研究。档案的特性之一就是起到参考凭证的作用,而且可信度较高,因此从档案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保护巴文化资源也是必要可行的。
四川亦称巴蜀大地,巴蜀并称是交相辉映、是水乳相融。当然文化特点还是各有千秋,蜀崇文、巴尚武,古已有之,因蜀地自然条件更优越生活悠闲,故狭义的文化即思想艺术更加璀璨一些,巴地山川险峻农耕落后一些,狩猎打鱼更多一点,故民风彪悍勇猛好斗,但尚武文化从广义上讲也是一种文化。所谓一文一武,文武双全,巴文化天然就是巴蜀文化的半壁江山。
目前四川省“治蜀兴川”的发展重心在传统蜀地,故巴文化相对弱势,另外现在重庆并不能代表传统巴文化,如果当初是按照巴蜀分治,那现在巴蜀文化应该是齐头并进的。素有“中国气都,巴人故里”之称的达州市是川东的一颗明珠,更是四川巴文化资源的核心区域和文化的聚集地。尤其是在达州市宣汉县和渠县境内的罗家坝、城坝两大遗址是整个长江流域探索古巴文明的代表性遗址,另外加上渠县的賨人谷都是年代久远、面积广阔,内涵丰富、保存完好的渠江流域古巴文化起源、发展、消亡的中心区域。这些都是达州市巴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达州市罗家坝和城坝两大遗址出土的文物数量、身份级别、文化堆积、文化层级等在各地巴文化中都是首屈一指。达州正在加快巴文化建设,让巴文化这张达州名片擦得更亮。达州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的目标,提出了实施巴文化高地建设“12359”战略。这其中对达州市巴文化遗址的保护也是多次强调。厘清达州市巴文化遗址保护现状对于巴文化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宣汉县这一片底蕴深厚的文化沃土,历经远古殷商部族,先秦巴人也在此留下了文明的印记,也就是现存的罗家坝巴文化遗址,被誉为“巴国三星堆”,是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先秦巴人文化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可见罗家坝遗址在研究巴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目前也被列为达州市“12359”战略中的两大核心之一。
据调研,罗家坝遗址位于四川省宣汉县普光乡进化村,总面积50万平方米,包括罗家坝内、外坝和张家坝,属于丘陵山区,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林木茂盛,受周围河道天然屏障,是中国目前保存的面积最大、最完好的巴文化遗址之一。遗址地处秦、楚、巴、蜀交界地,距今约5300年-200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达州市文物管理所和宣汉县文物管理所分别于1999年、2003年、2007年和2016年先后对罗家坝遗址实施了四次联合考古发掘,揭土面积达1300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包括青铜器、陶器、骨器、玉石器、铁器、铜器等1400余件。这些出土的丰富文物即是巴文化资源的重要实物档案,应该想方设法将它们保存完好。
提到渠县我们就会想到“賨人国都”“中国汉阙之乡”,其历史文化悠久,文物资源丰富,以渠县汉阙、渠县文庙、城坝遗址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代表。城坝遗址是川东地区目前尚存的历史最早、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对于研究古代賨人及渠县早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5月,城坝遗址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0月,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十三五”期间152处重要大遗址名单。为深入贯彻落实《达州市推进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实施方案》,加快建成四川文化强县和川渝最美生态滨江文化名城,渠县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巴文化高地建设工作。
据调研,城坝遗址位于渠县土溪镇城坝村、天府村和流溪镇的燕岩村一带,遗址总面积818万平方米,北、西、南三面环渠江,东接佛耳岩,呈依山傍水之势。渠县县政府为了夯实城坝遗址保护基础,推动遗址科学规范管理,相继出台了《城坝遗址保护管理办法》,编制了《城坝遗址保护规划》《城坝遗址安防工程设计方案》及《城坝遗址2014—2018年度考古工作计划》。2014年—2018年,在4000平方米的发掘区内清理出墓葬、水井、灰坑、城墙、城门、房址、沟、窑等重要遗迹数百处,出土各类珍贵文物千余件。这些重要遗迹、珍贵文物构成了达州市巴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档案库,又是一个重点保护对象。
渠县东部,地形险要,历史上賨人在一段时间躲避战乱的穴居之地——賨人谷,是賨人的临时国都。位于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境内,距达渝高速公路35公里,距渠县县城26公里,隶属华蓥山脉,面积41平方公里,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景区拥有全国唯一的賨人穴居部落遗址和賨人文化陈列馆,还有神犬啸天、賨王洞、祭祀台、龙湫瀑布、七彩湖、老龙洞、奇石幽谷等自然景观,集奇山、秀水、幽洞、丽峡、飞瀑、怪石、古栈、茂林为一体,步移景异,美不胜收。神秘的古賨文化与秀丽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享有“奇山奇水奇石景,古賨古洞古部落”的美誉,是华蓥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誉为川东“小九寨”。然而如此美景都是在奇水还未消失之前的賨人谷。
据调研,现在洞景主要集中在渠县龙潭乡老龙村境内,有大小溶洞60多个,呈现于地表的多为落水洞形式,一门一洞,洞洞有别,洞间又有小洞相通。经考证,大约在周代后期,由于秦国势力的挤压,巴人南下,賨人为了躲避骁勇善战的巴人,在这里的60多个溶洞穴居,过着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2]賨人谷景区的奇山秀水、幽洞丽峡、怪石飞瀑、古栈茂林独具特色,独有的賨人穴居遗址和賨人文化陈列馆堪称一绝,这些整体构成了达州市巴文化资源的一个活的档案库,因此保护好賨人谷也是必须的。
遗址处于自然环境中,受到环境影响较大。部分出土的文物在各个博物馆或陈列馆展览,存放在级别高的博物馆的文物所处环境条件相对要好一些,但是低级别的陈列馆则无法保证最适合它们的环境,比如温度、湿度等。[3]
很多巴文化资源都是有机联系的,不能分割开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例如賨人谷在景点打造,旅游开发过程中,为了吸引游客,修建动车铁路,挖通隧道等诸多原因导致之前的“奇山奇水奇石景”如今少了奇水。没了奇水则感觉少了些灵性,实在是让人觉得遗憾。
巴文化资源的利用才是最终目的,因此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业务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巴文化资源利用需求的不断上升,管理人员就必须得经过专业的培训,知道不同类型材质的巴文化资源应采取相对应的保管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仪器设备、系统软件等提高管理水平,以达到高效提供利用服务的目的。
巴文化遗址的发掘是形成更多有价值的巴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巴文化遗址的发掘动态过程如同档案形成的过程,要做好档案形成的前端控制一样,在发掘前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环境控制、应急措施等,确保出土的巴文化资源有一个最合适的存放环境,遇到突发情况能够从容应对,做好防火、防水等保护工作。
系统性保护就好比特殊档案文件的配套的系统软件一样,只有文件,没有生成文件的软件,你也无法读取文件的内容,文件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的意义了。比如基建档案里面的电子图形文件,都是有专门的图形软件生成的,离开了软件,你就无法打开读取这个图形文件。巴文化资源也一样,要注重系统性保护。比如賨人谷的奇水,还有相互之间有关联的文物等都要系统性的保护起来,不能割裂开来。
要实现巴文化资源利用全过程的安全管理,需要建立达州市巴文化资源的数据中心。将全市所有能够进行数字化处理的巴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统一存放到一个管理系统。[4]这样既方便管理,又提高利用效率,而且做到安全、全面、权威,还保护了原始的巴文化资源。
从档案的角度看,任何档案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利用,发挥出它们的价值。[5]达州市巴文化资源保护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利用。正是因为巴文化资源的利用价值巨大,做好巴文化资源的保护也应该更加引起重视,多措并举,创新方式方法,让保护可行,让资源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