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逻辑起点

2020-02-24 19:45朱红英胡旭然
福建党史月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弘扬培育精神

朱红英 胡旭然

逻辑起点是事物前进发展的基础、凭据与动因。中国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一个赓续、借鉴和传承的过程,也是一个改进、重塑和升华的过程,既要以时代条件为基础和凭据,同时也必须自觉回应时代的要求。

一、新时代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为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古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朴素地道出了物质与精神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和成就让国人倍感振奋。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1]。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能感知的真实存在。这种真实的生活体验必然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自尊心、自信心迅速提高,精神面貌日新月异。同时,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也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了更丰富、更便捷的途径和载体。

二、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的巨大进展为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精神面貌毫无例外地都受到一定文化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文化哺育和传承民族精神,滋养民族的生命力,激发民族的创造力,铸造民族的凝聚力”[2],任何时代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也必定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的。“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的重要论断,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旗帜鲜明地标识出来。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得以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牢固,影响力更加深刻、更加广阔;理论创新得以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起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和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儿女凝心聚力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文化事业和文化发展蓬勃发展。主旋律得以唱响,正能量得到弘扬,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文化自信得以彰显,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身处新时代文化氛围中的中国人,其精神品格会“不知不觉地打上处于其中的文化背景的烙印”[5],思想文化建设的重大进展为弘扬与培育符合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提供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深刻变革为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提供了外部支撑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资本主义阵营的封锁包围,“一边倒”外交策略成为时代之下不得已的选择。艰难时期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策略”以及取得的“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成就奠定了新中国大国外交的坚实基础。新时期确立的“和平与发展的出发点”“不结盟政策”“对外开放策略”“韬光养晦战略”为中国大国外交的转型与变革创设了升级的阶梯。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自身外交实践和探索,创新“合作共赢”“正确义利观”“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论与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新时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同时也为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提供了外部支撑。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机遇日益受到全球关注,使置身于新时代的每一个国人感受到了身为中国人的荣耀与自豪,极大地提升了民族自信心。

四、新时代国内主要矛盾转化对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提出了新要求

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原理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历史的思维和哲学的眼光观察时代的变化,并全力找准不同时代的最主要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主要矛盾的转化促进战略决策与奋斗目标的适时调整,同时也对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提出了新要求。

1.熔铸中国精神的科学发展智慧,应对矛盾新变化

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靠发展。新时代的发展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既要充分吸取世界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要充分彰显中国人的发展思路,熔铸中国精神的科学发展智慧。首先,需要熔铸“实干”精神保发展。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各不相同,发展路径千差万别。中国发展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不是靠强取豪夺,而是靠一代代人的脚踏实地的“实干”。为了使更加美好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必须继续弘扬和培育中国人的“实干”精神保发展。其次,需要熔铸“创新”精神促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场令世人震撼的贫困消除战的宏伟篇章正在由中国人书写,全面建成实现小康社会指日可待,跨越粗放式发展壁垒,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需要继续熔铸“创新”精神促发展。最后,需要熔铸“科学发展”精神享发展。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经济行为,而是蕴含着各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价值追求、精神信仰的人类生存方式,对于“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的不同理解衍生出不同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以及各异的发展目标、发展手段。中国人的发展理念自古就讲究“天人合一”,追求“中庸和谐”,强调“民为邦本”,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传统发展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新时代发展中的问题仍然需要靠发展来解决,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思路和战略精神,方能真正创造共享幸福美好的生活。

2.提升中国精神的需要导引价值,调适矛盾新变化

需要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原动力与出发点,满足需要必须靠发展,但是需要和发展之间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随着生产力提升和社会进步,旧的需求被满足,又会萌生出新的需要。尤其是当个人的需要被欲望放大之后,就会衍生出不合理甚至无节制的需求,因此必须通过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对人们的需求欲望进行科学的导引。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饱含着中国人对人类需要的深刻理解,《资治通鉴》提出“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不节,则常不足”,明确指出自然之物与创造之物的有限性,人们对物质的索取应该掌握一定度,使用它们应该保持一定的节制。新时代是一个产品供给充分的时代,受西方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影响,过度需求和畸形消费成为时下一些人的价值表现,这与中国精神一贯所倡导的“有度”“节制”消费理念是相背离的,消解这些不良影响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勤俭节约的中国精神。

3.彰显中国精神的生活指导意义,顺应矛盾新变化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国文化精神更是恒久地表达着这一愿望,从“大同理想”“桃花源梦想”到“共产主义理想”“中国梦”,中国人从未停止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实践。进入新时代,即将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为超越生存性需要提供了可能,人们离理想中的美好生活越来越近,此时更加需要彰显中国精神的生活指导意义。首先,需要大力倡导公平正义精神。美好生活不仅仅是一种物质赋予与获得,同时也是一种心理感受。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7],这就意味着不仅在物质层面需要进行均衡式分配,在政治参与、社会权益、文化享受等精神与发展权利层面也需要一视同仁,既要维护公平正义,又要体现道德关怀。其次,需要大力倡导积极进取精神。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的需要分为生存、享受、发展和自我实现逐级提升的层次,但不意味着作为个体存在的人有实现有序递升的能力。一些人在满足生存需要之后,个人奋斗前行的动力被金钱和物质所消解和麻痹,从而失去了对更高层次的发展与个人实现需要有序递升的能力。因此需要大力倡导积极进取的精神,导引人们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最后,需要大力倡导和谐精神。和谐精神是中华民族基本的精神,中国古代先贤们提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天地之道美于和”“天地以和顺为命,万物以和顺为性”的价值理念,表现出对和谐精神的高度推崇和谐精神是中国人对于无时无处不在的矛盾的充分理解与动态把握。进入新时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的自身等各种关系层面产生更多新的紧张关系,引起更多更复杂的矛盾冲突。创造美好生活,需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睦友爱以及人的自我身心关系的宁静和谐。

五、新时代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对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发出了新呼唤

进入新时代,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战略博弈的加剧、分裂甚至对抗的风险、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威胁对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发出了新呼唤。把握这一世界发展大势,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加广阔的眼界建构提升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又彰显大国担当、世界意义的中国精神是时代所需。

1.提升家国情怀、民族大义

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世界与中国,虽早已不是百年前的世界与中国,但世界重新陷入分裂与对抗的风险依然存在,霸权思维支配下的世界格局波谲云诡。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国精神,唤起人民对国家一体性及共同利益安危的自觉认识和情感认同,以提升家国情怀、民族大义,降低分裂与对抗的风险。

维护香港领土主权安全必须注入中国精神。进入新时代,西方某些国家的霸权主义思维愈演愈烈,不断挑起事端,利用一些反华势力、“港独”势力搅动香港局势,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影响中国正常发展进程。其中深层的原因,是一部分香港人国家意识淡薄,中国精神缺失。因此,有必要在中国的国土上对每一位中国人进行国史国情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提升国家一体化的情感认同,增强抵御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分裂民族情感的精神防御能力。

遏制“台独”势力,实现祖国统一需要弘扬中国精神。祖国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台湾岛内政治生态复杂多变,台湾社会民意深刻重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8],我们应当抓住民心,通过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国精神的伟力,加强对台湾年轻一代人的吸引力。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使民族一体、国家统一的观念成为海峡两岸炎黄子孙的共识,成为遏制“台独”势力、实现祖国统一的核心动力。

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历经苦难与挫折、汗水与牺牲的淬炼,通过了时间与实践的检验。近代以来,亡国灭种的危难和救亡图存的渴求唤起人民对民族一体的自觉认识,觉醒的民族意识汇集成强大的精神伟力,支撑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进强起来的新时代征程,因此必须加大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力度。

2.彰显中国担当、世界意义

进入新时代,全球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网络攻击、气候变化、生物安全、有组织犯罪、重大传染性疾病等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联动,严重威胁全球和地区安全”[9]。2020年春天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逐渐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的抗疫实践不仅凸显了制度差异,也标识了不同国家精神的高度。中国以超强的国家治理能力和伟大的中国精神取得了抗疫的阶段性胜利,并且在基本控制住疫情后,立即向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包括医用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等在内的物资援助,向世界卫生组织捐款,以派遣医疗专家、举行专家视频会等各种途径分享抗疫经验,充分展现了大国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书写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篇章。后疫情时代,为了战胜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危机和挑战,更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彰显中国担当和世界意义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中国人的精神高地,是中华民族有机体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表现为经济腾飞,更要有中国精神的振奋和彰显。“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0]。依据时代条件,自觉回应时代要求,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使命与新任务。

注释:

[1]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41.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21.

[4]《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4.

[5]露丝·本尼迪克特(美).《文化模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5.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7]慎海雄主编.《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99.

[8]《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90.

[9]《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0.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7.

猜你喜欢
弘扬培育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