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禹
(商洛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政治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除专业教育外,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也不容忽视。思政教育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以崇高的道德修养、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政治素质以及基本的人文涵养武装自己,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因此,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各类自媒体平台如微信、QQ、微博等[2]以其信息来源渠道广泛、获取便捷、交流通畅又兼具一定的娱乐性等优势,获得了愈来愈多大学生的青睐。对思政教育工作而言,自媒体会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因为与传统思政教育方式相比,自媒体能够实现更广的覆盖面、更高的时效性、更丰富的思政教育内涵,同时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对传统工作方式的限制,实现学生教师之间的零距离沟通[3]。李冉[4]提出利用自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合理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和继承与创新原则,并对利用自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势进行了阐述。唐龙龙[5]将依托自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与传统思政教育工作方式进行详细对比,提出各高校应集中资源及优势,充分发挥自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张志刚[6]认为自媒体自身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致使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建议通过搭建形式多样的自媒体平台推进思政工作发展。但现有研究的角度单一,理论阐述较多,多着力于探究自媒体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正向推动作用或负面影响,对自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外部环境如国家监督、高校引导,以及教师和学生对于自媒体的接受情况涉猎较少,对自媒体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缺乏深入的调查分析和数据支撑。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侧重于自媒体使用环境研究,包含国家、高校、思政教育专职教师及辅导员、学生四个层面,系统地论述了目前自媒体嵌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在研究方法上使用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法为论述提供有力支撑,并提出相应对策。
由于信息在自媒体平台传播具有快而广的特点,因此难以采用手段对其进行约束[7]。以微博为例,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使用人数超过3 400万,其中30.3%的大学生遭受过不良信息的侵害[8]。尽管国家先后出台《网络安全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也设置了相应的内容审核机制,但是自媒体广泛参与的特征使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导致网络信息井喷式呈现、辐射式传播,再加之不良信息往往通过加工、改造,给辨别带来一定困难。监管部门受限于人力、精力与时间,对此疲于应对,因此存在一些不良信息大规模传播甚至造成负面影响后才会采取屏蔽、删除等措施的现象[9]。国家监管机构在针对自媒体的精准化管理上存在的滞后性导致各类平台信息内容鱼龙混杂,不良信息层出不穷,这些不良信息所承载的不良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盛行,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造成大学生的信仰缺失、思想迷茫、价值取向歪曲,使得思政教育工作难以开展[10]。
赵翠玲[11]提出了统计高校自媒体发布内容类型、数量,以判断自媒体在高校层面受重视程度的设想,但目前尚无与此相关的文献报道。对此,本研究以陕西境内24所高校为样本(其中985,211工程院校6所,普通一本院校6所,公办二本院校6所,独立本科院校6所,地域涵盖陕南、关中和陕北),对其两周内微信公众号及微博两个主要自媒体平台发布的信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4所高校在两个自媒体平台共计发布内容1 096条,其中校内新闻发布548条,从新闻内容看多是与学校相关事务的叙述性报道,占比为59.1%;活动通知发布324条,从活动策划看突出了娱乐性,占比为21.2%;研习科普类内容发布148条,发布内容多为专业领域介绍,占比13.1%;思政教育内容发布76条,占比6.6%。
当前应用自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已然成为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12],但是大部分高校只是顺应潮流建立了自媒体思政工作平台,而对于利用自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13]。统计结果显示,24所高校均已建立自媒体工作平台,但对其应用则仍停留在基础功能的使用上,主要以新闻宣传、活动通知为主,对思政教育相关内容发布较少,其形式也只是简单地进行转载,或将课本知识进行复制,使得自媒体无法实现其在思政教育中应用的价值。
授课教师和辅导员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力量,其教育优势因自媒体信息的丰富性和即时性而受到削弱。有研究认为,仅有14%的学生对思政课堂和思政教育具有认同感[14]。本研究以应用自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为核心,通过问卷形式对上述24所高校的450名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进行了调查,回收问卷438份,有效问卷427份,有效率为97.49%。结果显示,427名对象均使用自媒体,占比100%。其中366名为思政教师,占比为85.71%。这366名受试对象中,281人表示对自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存在顾虑,因此更加倾向于使用传统思政教育方式如课堂讲授、谈心谈话、主题班会等;有56人表示利用自媒体与学生沟通存在障碍,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抗拒行为;还有29人表示有使用自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意愿,但难以找准利用自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切入点。
授课教师和辅导员在使用自媒体进行思政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被弱化,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授课教师和辅导员遵循守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15]。大学生目前身处自媒体大环境,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外界信息的冲击,“三观”极易受到影响,而一部分授课教师和辅导员不顺应时代的发展,导致针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工作手段匮乏。二是教师与学生身份的客观限制。学生作为受教育对象,认为自己无法与教师敞开心扉沟通,尤其是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会刻意回避与教师和辅导员的交流,因此部分授课教师和辅导员认为与学生沟通存在障碍。三是教师走入学生的“虚拟世界”比较困难[16]。当前自媒体在大学生活中所占据的比例较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毕业方向的选择都与自媒体联系密切,因此使得一些授课教师和辅导员难以找准针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应用自媒体开展思政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各类自媒体平台已经全面覆盖大学生群体,平均每名大学生每周自媒体使用时间为25.7小时,而借用自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学习时间不足5%[17]。本研究随机抽取了上述24所高校1 200名在校学生,以学生对自媒体思政教育的接受情况为主要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 200份,回收问卷1 173份,有效问卷1 098份。结果显示,有693名学生忽视自媒体思政教育,占比为63.08%,这一部分学生表示思政教育课程不是主课,因此不应投入精力,虽也会利用自媒体参与相关问题讨论,但主要依靠自身经验和主观感受对问题作出判断。有239人表示能够主动接受自媒体教育,占比为21.75%,但在思政教育内容选择上注重趣味性和简短性,在教育形式选择上倾向于短视频、科普性漫画等。有166人表示被动接受自媒体思政教育,占比为15.17%,这一部分学生接受自媒体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同学之间的相互传播,对内容的真实性并不会进行探究,更谈不上对学习内容的拓展和扩充。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及行为导致自媒体在思政教育应用中受到了阻碍,限制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由于学生对思政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18],在日常学习中注重专业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思政教育内容的获取,加之在自媒体环境下,学生热衷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却不过系统学习和思考,一些错误思想和观点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难以通过思政教育进行纠正。二是学生受限于学习时间、认知水平等因素[19],在思政教育内容的学习上呈现出碎片化趋势,碎片化信息只能作为理论学习的扩充,使得学生只了解其表象而不知其本质,导致不能形成完整的思政教育体系。三是学生的辨别能力较差、猎奇意识严重[20],对于在同学之间相互传播和扩散的信息不加以甄别,部分具有很强倾向性的观点被全盘接受,严重影响到思政教育的效果。
自媒体技术的兴起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既具有推动作用,也存在诸多方面的阻碍。一方面,自媒体对于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整体呈现利大于弊的态势;另一方面,自媒体对目前思政教育工作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解决自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问题,最大限度发挥自媒体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推动作用。
基于信息在自媒体中流通的快捷性,要从源头对不良信息进行筛除,就必须从国家层面强化自媒体监管力度,实现自媒体监管的精准性和长效性。首先,要强化自媒体监管部门职责。一方面,国家应通过行政命令或建立法律法规手段加强自媒体平台自我监管,激励、引导自媒体平台与用户之间相互监督,从源头杜绝不良信息在自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另一方面,国家监管部门通过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和技术能力提升两个渠道,实现对自媒体信息流通的监管,阻断不良信息在自媒体平台的扩散,以此建立安全的思政信息传播环境。其次,国家应引导自媒体领域内部进行相应变革。一方面引导自媒体平台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要强化自媒体运营者和内容发布者的职业素养教育和政治素养教育,构建起自媒体平台运营科学化、发布流程规范化、发布内容绿色化的长效机制,为开展思政教育奠定稳固基础。最后,国家应为高校自媒体发展投入一定资金,加大高校自媒体建设力度,促使高校搭建符合学校校情、贴近学生生活的自媒体思政教育平台,如建立以开展思政教育为主要目的校园APP,利用自媒体平台加强对主流思想的宣传,为学校营造思政学习氛围、教师创新思政教育手段及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思政知识设立前提。
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自媒体在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优势,高校应充分挖掘自媒体育人功能。首先,高校应当全面认识自媒体在开展思政教育中的作用,高效利用现有自媒体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发挥其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重要优势,同时通过将自媒体引入思政课堂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对自媒体平台的高效利用。其次,高校应当结合校园特色文化,利用自媒体实现文化育人与思政育人的相互促进,提高自媒体育人的效率。高校特色文化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易被学生所接受,因此以自媒体为载体推进校园文化和主流思想宣传,能够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再次,高校应建立起自媒体联动机制,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如以省为固定区域,同一省内同类型的高校可以共同建立自媒体思政教育阵地,利用省内相同的教育资源,实现以点带面的教育效果。因为同一省内同类型高校之间在生源上往往存在着相似特征,共同打造同类高校自媒体思政平台,能更好地促进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也便于自媒体的监管。最后,高校应当打造一支能够适应自媒体环境要求的思政教育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应该包含理论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及熟练掌握自媒体使用方式的青年教师,通过新老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经验传授,提高思政教育学习效果,同时通过外送交流深造、教学实践模拟等方式,不断强化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
授课教师和辅导员都承担着开展思政教育的任务,但侧重点是不同的。在使用自媒体开展思政工作方面,二者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从授课教师角度看,思政课程授课教师首先要创新思政教育方法,主动将自媒体引入思政课程中,充分利用自媒体海量的资源,将时政热点、社会现象、网络论坛观点等内容引入思政教育,并以视频、图片、线上讨论等形式呈现,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加强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和生动性。其次,要利用自媒体进一步强化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授课教师应建立自己的自媒体平台,利用自媒体与学生开展思政相关问题的讨论,如通过微博专栏、公众号、网络课程等方式将思政课程理论、自身教学研究成果、社会热点等内容与学生进行探讨。通过师生互动,一方面能够实现思政育人“润物无声”,另一方面能够做到针对学生思想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最后,要利用自媒体巩固思政教育成果,如通过自媒体开展线上学习、线上考试,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自媒体思政教育环境中。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媒体开展实践活动,如通过自媒体完成专题调研报告、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等,形成自媒体与传统思政课程的合力。
从辅导员的角度看,高校辅导员本身承担了部分思政教育课程,因此上述相关措施对于辅导员同样适用。但辅导员相较于授课教师,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范围更广,因而需要对上述措施进行一定的扩展。首先,辅导员除创建自媒体个人平台外,还应以班级、专业、年级为单位建立自媒体平台,定期发布思政教育相关内容,力求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其次,应通过自媒体建立不同群组,实现学生个体差异化思政教育,通过建立班干部群、学生会干部群、班级思政教育学习群等,以学生干部、党员为抓手,以班级、学生组织为渠道,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通过强化学生干部的思政教育,带动班级和学生群体的思政学习风气。最后,可将学生工作相关内容纳入到自媒体平台中,如就业指导、困难学生帮扶、基层党建工作等,使自媒体渗透到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开展思政教育,拓宽思政教育的路径。
学生是思政教育教学及实践活动的主体,要实现利用自媒体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就要着力增强学生的黏性,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媒体使用的主动性。首先,将学生的学习时长、频次及学习效果等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考核体系,依靠制度建设使学生养成利用自媒体进行思政学习的习惯,以提升学生借助自媒体进行思政教育内容学习的自觉性。同时,要在自媒体平台上经常性地开展丰富的思政学习活动,如相关主题的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通过资料搜集、文稿撰写等环节促使学生主动了解、主动学习、主动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其次,要依靠各类学生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对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以漫画、视频等更为轻快的形式呈现,借用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以提升利用自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最后,在自媒体平台上定期开展学生思政学习情况调研,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并进行详细剖析和解读,及时开解学生的疑惑,着力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作为一种便捷性高、即时性强、信息量大的信息平台,自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嵌入,使思政教育呈现出覆盖面更广、针对性更强的特点。与传统思政教育工作相比,它在丰富思政教育内涵、实现教师与学生零距离沟通方面的优势更为显著,以自媒体为依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显得更为高效。通过对24所高校自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研究,发现目前自媒体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包括国家对自媒体精准化管理相对滞后、高校对自媒体应用认知存在局限、授课教师及辅导员的教育主导地位削弱、学生自身行为影响教育效果等。因此,自媒体应用于思政教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推动自媒体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国家加强自媒体监管,高校全面认识自媒体的作用,授课教师和辅导员革新教学、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自媒体开展思政学习四个措施解决自媒体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