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20-02-24 13:46武德花王元琪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思政课西安红色

武德花,王元琪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129)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征途中所型塑的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符号文化等的集合。它根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具有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性等鲜明特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精神力量。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先后到西柏坡、延安、遵义、井冈山、上海等革命圣地考察调研时,一直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1]215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途中,只有大力传承红色文化,才能有效揭批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守旧主义等错误思潮,增强社会主义价值认同,以清晰的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因而,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深入挖掘并宣扬红色文化资源,既是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抓手,又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大学阶段是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中融入红色文化,既可以激发爱国、爱党热情,又可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实效性为考量,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编排红色文化案例,同时应充分考虑案例材料的在地化或本土化。具体来说,高校应契合实际,在深挖本地、本校办学历史中有关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升凝练,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共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这方面,西安高校内含的红色文化资源的确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一、西安高校蕴含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西安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故事,拥有包括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西安事变旧址、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等在内的一百多处珍贵的革命旧址,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不惟如此,西安也是全国拥有高校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与西方大学的发展演进不同,中国现代大学自产生之日起,就播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种子,践行兴学求强、以学报国的高远追求[2]。因此,西安高校所蕴含的丰富红色文化基因,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推进红色文化“本土化”的鲜活资料,它既可以增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感染力和归属感,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远大目标。

一是西北联大的“兴学强国”精神。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是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大的两个大学共同体。1937 年“七七事变”后,为保存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基础,京、津地区的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三校西迁陕西西安,组建了“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西北联大将现代大学制度系统地植入西北,为构建西北高等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她所聚集的著名学者、培养的俊彦才杰,为战后中国西北开发和建设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积蓄了宝贵的人力资本。

以“兴学强国”为核心的西北联大精神是在民族危难中磨练锻造的,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精神财富。“兴学强国”根源于反侵略、反压迫的民族诉求,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精神在大学文化中的体现。她的办学实践,深刻地说明了:只有民族独立,才有学术自由;大学的责任使命就是服务国家战略的自觉实践;“兴学强国”是民族文化的高度自觉。因此,西北联大在抗日战争中高举“兴学强国”的旗帜,树立了历史丰碑[3]。

二是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西迁精神”。1956年,交通大学师生员工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繁华大都上海奔赴千里之外的古都西安,投身于广袤的大西北建设。1959年,内迁西安的交通大学部分正式改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当时,学科设置不仅有机、电、动等传统优势学科,还创建了无线电、原子能、工程力学等一批新兴学科。迁校最初的10年间,不仅培养人才达万人之多,而且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也不胜枚举,在西部,甚至是全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骨干和生力军作用。在60余年筚路蓝缕的历程中,西安交通大学形成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2017年12月,习近平在给西迁老教授的回信中指示:要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而在2018年的新年致辞中,他再次提及“西迁精神”,并将其与爱国奉献、矢志奋斗紧密结合在一起,赋予其强烈的时代价值[4]。

不惟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西安名校,也都是由东部地区远迁而来。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三校的航空工程系合并在一起,在南京组建了华东航空学院。这是新中国第一批高等航空院校,她以一流的师资和航空专业闻名大江南北。1956年,华东航空学院响应党的号召,服从大局,整建制西迁。1957年10月与西北工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的成立对新中国在西北建设我国规模最大的航空科研、教育和生产基地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谱写了西迁的辉煌篇章。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也是1958年由张家口迁至西安。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到1988年改为现名。学校以电子信息技术学科为龙头,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电子信息工业从落后到崛起的伟大历程,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项目实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国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是西北大学侯伯宇先进事迹。西北大学侯伯宇教授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高级知识分子。在扎根陕西从事教学科研的45年中,先后培养出15名国际知名学术带头人、10名国际著名学术基金获得者、5名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带出一支名震中外物理学界的“西北军”。在物理学前沿领域,他所创“侯氏理论”在理论物理和数学物理方面影响巨大。侯伯宇教授爱国爱党,忠诚党的教育科技事业。他攻坚克难、勇攀科学高峰的探索精神,爱岗敬业、精心育人的师德风范,顽强拼搏、不畏挫折的奋斗精神,朴实无华、淡泊名利的人格品质是全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更是全国共产党员的楷模。侯伯宇教授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国各地学习宣传其先进事迹。中宣部将侯伯宇先进事迹作为全国重大典型进行集中组织宣传。

除上述提到的红色文化资源外,陕西师范大学有扎根西部、教书育人,坚守担当、奉献祖国的“西部红烛精神”;西安石油大学积极传承“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铁人精神;西安工业大学大力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兵工精神。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都说明了西安高校蕴含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可以这样说,西安高校基于本校历史起源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个性突出的红色文化品牌。可以说,西安高校红色文化就是基于本校校史发展以及校园建设,形成以个人、群体或专业导向的拼搏奋斗、报效祖国的伟大爱国情、报国志。这恰也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

二、高校红色文化回归思政课的可行性

西安高校所蕴含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政课全面育人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成为思政课实现新突破的新契机。

第一,红色文化是思政课的内在因素。思政课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其最直接的目的是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培养和塑造爱祖国、爱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政课的一项关键模块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仅要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立场,介绍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百折不挠的抗争赢得了新中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以及承担的历史重任,而且还要让学生主动走进思政课,正确认识中国坎坷曲折的历史、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当下以及无限希望的未来,从学生内心出发,让学生主动感受体验、内化升华,于内心深处生发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此意义上说,红色文化不是思政课的外在嵌套,而是内在包含。因而,与其说是红色文化“走进”思政课,不如说是“回归”,红色文化本身就是思政课的重要因素。

第二,西安高校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无缝衔接优势。西安高校自身蕴含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史展览、建筑雕刻、标语宣传方面已无形地打上了本校红色文化的烙印,对生活其中的学生来说,这种环境带给他们的是隐性的、和缓的、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高校自带的红色文化资源对思政课教育无疑是一个助推器。西安高校的红色优势和学生的自身认同,使红色文化走进思政课堂不存在生硬感和陌生感,相反是一个师生双向体验、互动交流的主动转向。正因如此,西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走进思政课更加自然、更有效率。

第三,红色文化体现了思政课的政治立场和道德导向。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历史遗存,具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综合功能。其特有的政治立场和道德引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5]。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思政课宣讲的必要内容。因而,红色文化走进思政课能将红色文化资政育人的辐射作用进一步扩大,使红色文化自身得到传播的同时也推动思政课的发展,以及参与者的道德熏陶和价值提升。

三、高校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基本原则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具体而言,就西安高校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第一,坚持意识形态主导性,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促使其自主地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6]4因而,思政课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把学生培养成为信党、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思政课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课堂,也是坚守意识形态、匡正社会风气、树立价值观的理论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重任。红色文化自身的政治性恰与思政课的意识形态主导性相契合,因而,红色文化回归思政课首要的基本原则就是必须把握好意识形态,让红色真正体现“红色”。“西迁精神”、“侯伯宇先进事迹”等无不体现着鲜明的红色基因。以这些鲜活的精神材料引领学生,自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示范性。

第二,隐性渗透和显性塑造相结合。思政教学是进行铸魂育人工作的,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不能紧紧依靠课堂知识的灌输,还必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爱校、爱党、爱国。因此,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用和介绍可以充分关照在地化的红色文化资源,“于细微处见真章”。为此,具有红色基因的校史档案资料、校园雕塑、校园建筑等,应当是再合适不过的素材。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塑像、西北工业大学刘海滨塑像、西北大学的侯伯宇先进事迹展览馆、西安石油大学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等,都会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给学生以直面的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为思政课创造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红色氛围。

第三,实践体验和理论教育相结合。思政课是一门学理性很强的学科,常常被称为“理论灌输”,实践效果在短时期无法检验。在思政课中加入有针对性的红色文化知识,可以使得红色文化所具有的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征突显,因而能够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情怀,从而确立崇高的理想[7]。因此,高校红色文化资源介入思政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思政课理论说教的不足。推及到教学中,思政教师在讲述革命人物的艰苦奋斗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等地,实地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解放祖国的艰难历程,直面革命事实、感受历史境遇,让学生在接受系统理论教育的同时,切实感悟历史和现实,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用理论不断锻造高尚品质。西安各高校的校史馆、革命先烈的纪念馆、博物馆、雕塑等,都是思政课实践体验的理想场所。

第四,师生共建共享共学。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实践沉淀下来的历史遗存,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资源,也成为我们的优秀民族精神。因而,红色文化走进思政课堂时要把握好民族性、时代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新时代,社会信息化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现实背景,如何实现信息共享、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成为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可以考虑从师生共建共享共学这一原则出发,推动课堂创新。具体说来,围绕某个特定理论或现实热点,课堂上师生共同建设与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把握基本的原则,学生搜集素材并进行编排,师生互动探讨交流,最后形成一个基本的共识。一般说来,为了使得探讨深入,师生双方一定都会选择贴身的事例来进行论证,这就会使得在地化的红色文化资源成为基本素材。所以,师生共建共享共学的思政课堂,要求学生参与进来,成为讲述者、体验者,分享自己的红色体验和红色感悟,通过具体情景故事的展示,增强思政课的在场感,让每个人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西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具体做法

结合西安本地实际,高校红色文化资源在回归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以思政课程教学内容链接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西安高校丰富悠久的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厚的教学资源,自然可成为思政课内容的链接对象,这不仅是思政课教学性质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培育时代新人目标的时代诉求。例如,教育者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简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模块时,可以从“西迁人”应党的号召,不畏艰难,主动请缨远赴西北建设的光辉事迹出发,感受那个年代每一个共产党人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从照片、故事、纪念物中,从一个个具体可感的事物中感受党带领人民在艰难中崛起的艰辛历程以及受其滋养的伟大民族精神。链接这些珍贵的红色文化,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也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第二,设计红色文化专题学习模块,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西安高校部分院校在校园建设中已经建造了体现红色基因的纪念馆和展览馆,为校园师生创设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但在专题学习模块还处于初级阶段,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和接触仅限于学校的一些宣传标语以及老师的课堂介绍,在自主学习方面还存在一定空缺。因而,红色文化走进思政课堂要达到实效,就必须首先整合设计红色文化资源,建立专题学习模块,让学生兴趣有归宿,兴趣更强烈,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例如在讲到“一带一路”倡议时,可以结合西安高校已取得的成就加以例证。其中,西北大学有支中亚考古队,连续十多年一直在中亚一带从事田野考古。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不仅限于学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更重要的是密切了中国和中亚各国普通民众的关系,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行者和参与者,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中亚考古队把对党、对祖国的热爱融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为还原丝绸之路历史风貌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驼铃回响的千年丝路唱响了新时代高校师生知识报国的浩浩长歌[8]。以这样的案例融入思政课,可以避免学生因为单纯理论灌输带来的枯燥感和厌倦感,把思政课从高大但却有些说教的理想世界拉回到近在咫尺、可感触的生活场景中来。本地、本校拥有的红色文化资源为这种回归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丰硕的文化成果。因而,以思政课内容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本地、本校红色文化人物故事以及活动作为专题学习模块,既是思政课自身的内在诉求,也是增强理论说服力的必要形式。

第三,积极探索用现代VR等技术重现高校红色文化,增强思政课的体验感。伴随着“虚拟现实时代”的到来,VR技术成为新宠儿,而思政课中红色文化由于跨度时间长、内涵丰富等特点,在时隔久远的今天,面临如何实现时空跨越而感同身受,达到净化心灵,提升素养的效果,这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一个现实难题。VR 技术的到来为缓解这一困境提供了些许可能,虚拟仿真技术的运用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真实”情景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英勇奋斗的艰难历程,以及改革、建设先锋为民族复兴缪力奋斗的蓬勃热潮。以“他者”的身份去聆听、去感悟,始终还存在一个教育客体“进不进入课堂”的主观差异,而VR技术打破了“他者”的视野,将每一参与教学活动的客体变为课堂的主人,以“我观”、“我想”的方式不自觉地融入对教学内容的体验与思考,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主人”。

结语

西安是高校重地,又蕴含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高校本身培育人、塑造人的责任使命恰与渗透血液中的红色文化方向一致,道路一致,气质一致,是新时代高校资政育人的新亮点。就教育本质而言,最好的教育是能以学校历史和现实发展为依托,在无形之中让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政治意识。也就是说,以可显、可触、可感的红色文化物质基础来创设一种学生理解、认同并从内心接受的红色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红色文化、涵养红色素养、追随红色精神、担当红色使命。因此,西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堂既顺应了党中央的号召,又契合了学生的现实诉求,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旨归,是新时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相统一”的路径创新,也是思政课发展的机制创新。

猜你喜欢
思政课西安红色
西安2021
Oh 西安
红色是什么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