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亮亮
(广东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是一门生态学与语言学融合而成的交叉学科,又称语言生态学(ecology of language)。“语言生态”[1]325(HaugenEinar,1972)这一理念首次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EinarHuagen 提出,隐喻语言如生物般也有自己的生态环境,强调语言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其1972年发表的专著《语言生态学》为生态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人类面临逐步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愈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生态语言学作为一个新兴的语言研究领域也获得巨大发展。
近十几年来,生态语言学理论被引入外语教学领域,国内许多学者用“生态学”的思维看待语言教学,逐渐形成“生态语言教学观”,为二语习得研究开辟了新的范式,同时为应用语言学注入全新的概念。黄国文[2]9-13(2016)提出:“外语教学与研究是整个生态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师、学生、管理者等)与社会环境(国家、社会、经济体系、机构、体制等)和自然环境形成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多元的关系,人与环境是相辅相成的。”换句话说,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外语课堂是一个由课堂主体(即教师、学生)、语言及教学生态环境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系统中的每个动态因素都可视为生态因子,各个因子之间需要达到平衡的状态,才能有效保障外语生态课堂教学的效率。
文章基于Huagen 的生态语言学视角,反思目前国内英语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等方面,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和谐统一英语生态课堂的策略,从侧面进一步挖掘该学科在外语教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英语教学实效性,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Haeckel 首次指出“生态学”为一门“动物与其无机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3]141-142(赵攀,2010)而在语言学领域中,也早有学者提出“语言是一个有机体”的思想。如德国语言学家Humboldt[4]65主张语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构成思想的器官(organ),语言中的每个要素都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观点与生态学中的概念有所契合,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生态语言学这一交叉学科的诞生。1972年,美国学者Huagen 将语言学与生态学的观点结合起来,最早提出“语言生态”的概念,认为语言是一种生态现象,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特征,并“着眼于语言生态和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体现了将语言系统复归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认识观”。[1]325(HaugenEinar,1972)换言之,Huagen 运用隐喻认知,对“语言”和“生态”进行新的阐述,语言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就如动植物之于生态环境。语言的产生和变化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在语言进行表达和传播时,同样与说话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联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因此Huagen 主张在研究语言相关问题时必须将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因素考虑在内,才能揭示语言的本质。
虽然“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学科体系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还没有明确的、统一的认识”[5]72(周文娟,2012)但许多学者已从多角度试图深入剖析其特征和特征。现有的两个主要研究路径中,Huagen 的“语言生态学” (Ecology of Language)为其一,聚焦于语言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二个研究模式则是Halliday[6]7-36(1990)于1990年在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上提出的“环境的语言学”(Environmental Linguistics),即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研究领域包括濒危语言、语言进化、语言系统的生态因素及非生态因素和生态化批评话语分析等,侧重于研究对语言功能造成影响的社会生态环境要素,以及语言如何体现生态危机。综上,这种共同的生态化取向建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生态语言学密切的学术渊源基础上,具有显著的学科意识。[7]24-28(周文娟,2017)
总而言之,生态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动态的开放式系统,提倡互动与对话,强调用整体的观点研究语言,反对研究语言时与环境隔离开,忽略系统内的其他相关因素。而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英语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大生态因子组合而成的微观生态系统。其中,课堂环境属于多维生态因子,不仅包括具体的教室设置,还包括抽象的英语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即时反馈以及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系统内的每个因素都处于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状态,时刻影响着英语课堂的运行,任何失衡情况都能对英语生态课堂造成破坏。
目前,我国英语教学改革总体上表现为“成绩不小、问题不少,有进展、待突破。”[8]279(刘贵芹,2012)英语生态课堂构建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大多数院校每年都对招生规模进行扩大,导致学生人数激增,过而不及,班级人口密度基本超过系统资源的承受力和耐受度,违反了适度原则。英语课堂大多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大,英语能力参差不齐,于此同时,外语师资队伍又相对不足,教师难以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兼顾每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此外,教学任务愈加繁琐,教师认真应对班级教学已不容易,更无暇顾及提升自我的科研水平和专业素养,对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拓展创新。
目前,虽然教育部强力推崇“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许多英语课堂上仍然推行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教师一方面进行知识点灌输,学生则被动地、不加选择地进行知识输入。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体现在教师提问问题,点名学生回答或全班集体回答。这种方式带给学生的主要“好处”体现在学生考试能获取高分,但语言综合技能却得不到有效提升,且容易对老师产生过多依赖。出于对老师权威形象的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有可能遭到局限。在课堂这一生态系统当中,“教”与“学”本应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主体,但学生作为课堂当中的重要一环,主体性却没有得到发挥,缺少师生互动、学生合作学习,课堂缺乏活力,导致出现学生畏惧开口说英语、会写不会说等情况,自主探究能力无法锻炼,甚至产生学习英语的唯一目的是通过考试的错误想法。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英语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按照教学大纲、紧扣教材内容进行授课,以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如此一来,教师在课堂上只能放弃语言教学过程中真正的价值,对知识的传授侧重于“点”和“线”的讲解,而非对“面”进行整体把握。同时,在时间及其他限制下,教学课堂中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设置和语言实践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英语学习的科学规律被搁置一旁,学生缺少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且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过少,只会机械地考试,语言应用技能停滞不前。
当前英语课堂的教学评估体系主要仍是以教师作为评价主体,未能发挥学生同样拥有的评价权,且评价方式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如期中考,期末考等方法,考试成绩在评价过程中占据较大比重,极少将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创新能力、文化知识等方面纳入评价范围,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质量评估也出现失衡局面。
生态语言学理论对应用语言学中的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对我国英语生态课堂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下文将针对目前英语生态课堂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困境,提出相关策略。
在生态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要促进英语生态课堂可持续发展,需更新教学观念,整合各个生态因子,构建一个互动、开放、和谐、统一的课堂生态体系,完成课堂教书育人的功能,实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目标。
马瑞娟[9](2013)认为:“学习者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课堂的灵魂,学习者扮演的角色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和学习者自身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两个重要生态主体,二者之间的信息流动应该以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为前提,以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为核心。彼此之间保持信息互馈,一方面能让学生在与老师互动过程中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即时反馈调整教学方式,并且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水平,根据教学内容熟练采取多种二语习得指导下的教学法,促进二者关系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达到动态平衡,为课堂注入活力,从而增进师生情感,做到师生共同成长。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还应做到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身心特点,推动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如Littlewood[10]196(1990)所说:“学生不只是橡皮泥,等待着教师定型,他们有自己的个性、动机和学习风格。这些特征影响着他们的课堂学习表现。”因此,成功的英语生态课堂应在发挥教师导向性的同时,包容学生的差异性,允许出现不同的声音,了解学生不同的实际英语水平和优缺点,进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支架辅助。充分调动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各要素,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自信心,减少课堂焦虑,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推动英语课堂这个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集中于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其中更注重“读写”的语言知识输入,容易使学生感到单调枯燥,且变成“哑巴英语”。根据有机统一生态系统理论观点,任何一个系统必须是开放的,才能实现与外部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生存与发展[11]33-37(刘森林,2008)。因此,英语生态课堂的教学内容应保持开放、多样、系统,教师除了充分利用教材等教学资料外,还可以利用信息科技,将图片、视频、音频等实时多模态教学资源引进课堂,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课上可根据课程主题,引导学生将所学语法知识等运用到教师设置的实际情景对话中,做到“知行合一”,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让学生对所存在问题予以校正。此外,跨文化交际的日益繁荣要求教师应将“英美文化”也作为教学中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则体现在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应不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比如开展班级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比赛、英语师范技能大赛、英语话剧表演等实践活动,通过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增强多维互动,做好课堂教学的课后拓展,为促进学生全面提升、丰富阅历、开拓视野提供更多有效途径,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举足轻重,其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生态教学评估方式应包括以下四种:一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教学评价不应该只重视结果,还应重态度、重过程、重参与。”[12]62-63(宋铁花,2013)因此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课堂出勤、课上表现、课后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期反思报告以及阶段性测试,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等在不同时间段的进步与变化,及时询问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并予以帮助,同时肯定学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二是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元认知,即学生自我检验,主动监控自身情况,更充分地了解自我,从而不断修正学习目标,以确保学习效果。三是学生之间的互评。在学习新知识后,学生当场根据所学内容对同伴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其中也许不乏错误,但这是学生展现自我掌握情况的机会,且有利于营造一种轻松友好的民主氛围。若学生评价出现错误之处,教师可以及时纠正。四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反思自身的教学方式和课堂话语,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四种教学评估方式在生态课堂中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全球共同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生态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为成功建立英语生态课堂提供了一个新范式。国内英语课堂应响应实际诉求,基于现实问题,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平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关系,丰富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推动教学评价体系生态化,最终促进英语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感谢陈东纯教授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