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新闻专业意识的坚守

2020-02-24 07:31
视听 2020年4期
关键词:假新闻舆论工作者

□ 关 倩 纪 楠

一、后真相的语境

2016年 11月 22日,“后真相”(post-truth)被英国《牛津词典》评为2016年年度词汇,意为“客观事实在形塑舆论方面影响较小,而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则会产生更大影响的情形”①。近几年,这种将客观事实与个人情感倾向相对立的表述逐渐成为了中外各领域学者研究的焦点,而公众情绪也成为了众多政客进行炒作和鼓吹的低成本工具。

前大众传媒时代,“历史是由胜利者撰写的。”胜利者一旦掌握了权力,也就掌握了真理的留存方式;大众传媒时代,新闻专业意识的范式开始成为真相的达成机制。专业的新闻机构按照新闻专业意识的标准流程寻找信息、查找真相,公众也默认由专业媒体提供的信息是客观、真实和公正的。互联网时代,当“人人都是记者”的时候,由新闻专业意识达成真相的范式有可能失效。因此,所谓“后真相时代”,实际上就是一种“共识的危机”“利益的相关性”和“情绪的共振性”成为人们认知事实的依托。

二、新闻专业意识的界定

新闻专业意识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信念,它代表着新闻媒体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也是一种与市场导向的新闻媒体相区别、以公众利益为目的、以实证科学的原则为基石的意识形态。

新闻专业意识除了新闻意识、受众意识、媒介素养意识以及电视新闻的实战意识外②,还有对社会的爱与关怀及其带来的种种可能。舆论具有丰富的潜力和发展的无限多样性,在人类现有认识范围之外,其实还有更为特殊的媒体法则存在,媒介本身不在于评价公众的情绪,而在于为舆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无限正向发展的可能性。

媒体工作者在后真相时代的重要立足点就是自身坚守的新闻专业意识,这种专业意识的欠缺不仅会削弱发声者的权威,还会使公众的舆论引导出现偏差。

三、后真相时代新闻专业意识面临的问题

(一)利益驱使:真相揭示的成本增高

随着社会改革的发展,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转型,如何更好地平衡公益与私利之间的关系是各大媒体平台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商业利益的侵蚀下,新闻专业意识发生了断层,一些只负责传递新闻真相的媒体平台深谙情绪和个人主观意见能够更加吸引受众的眼球,于是开始利用公众的猎奇心理刻意制造噱头,一些染有太多个人主观意见的“假新闻”却成了公众深信不疑的真相。

(二)影响泛化:挑战新闻业基本原则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融媒体时代,不仅仅有海量的信息,更有类型多样的媒体平台和传播渠道,互联网也已经变成了后真相产生的主阵地。与此同时,各种谣言和假新闻层出不穷,并通过网络这一渠道不断去混淆人们的视听,衍生出了各种错误的价值观和舆论潮流,极大地挑战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而从前作为新闻消费者角色的受众转变为新闻的参与者,某一新闻事件可能存在多种解读,每一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情绪和喜好选择对新闻的认知。

(三)速度过快:新闻难以准确地核实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众传播时代,新闻的时效性更加被强化,权威的媒体平台不再是新闻的唯一呈现渠道,各种各样的新闻碎片如潮水般涌来。另外,新媒体的技术赋权使用户获得了发声的权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传受过渡体”③。在技术先导的新媒体环境中,真相被后真相所覆盖。对于新闻专业意识而言,速度和准确是相互矛盾的,在舆论的推动和商业利益的驱使下,过度的新闻时效性导致了新闻核实的缺位,使得各种反转新闻不断出现。

四、解决对策

(一)新闻工作者要做好“把关人”角色

新闻人作为社会动态的观察者和信息流通的把关人,应该依据社会主流价值观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理性的方式发现事实和引导舆论。面对假新闻层出不穷的窘境,总有太多的受众群体愿意为这种无意义的真相消费,愿意为“第三种真相”买单。因此,新闻媒体工作者不能把舆论压力当作自己的挡箭牌,应该勇于发声,传递社会正能量,把沉迷于流言的受众从情感的幻梦中叫醒,让他们不再逃避和无视,直面事实真相。

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之后,公众迫切需要有关疫情的一手信息,专业的权威媒体有成熟的管理机制和强大的资源支撑,这充分诠释了新闻专业意识在融媒体时代的不可或缺,权威媒体的新闻记者也成为了挖掘事实真相的“最美逆行者”。

(二)媒体准确定位,完善监督机制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在舆论引导方面面临诸多压力,需要从内容提升、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重新定位。媒体工作者应该深化报道内容,注重内容背后的价值提升,善于挖掘细节,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完成新闻讯息的传达。

在这个真相敌不过情感的时代,新闻工作者不能单枪匹马前行。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中指出:“新闻机构所面对的是一个对各种支配力量没有完备记录的社会,认为新闻机构可以孤军奋战记录这一切的说法是错误的,它能够记录的通常只是由于制度的运转而被它记录下来的东西。”④因此,媒体应该增强法律意识,将媒介监督与民主监督相结合,不断开拓新的监督渠道,增强社会各界净化舆论市场的自觉性,引导媒体工作者敢于发声。

(三)提升全民媒介素养

新媒体融合时代,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麦克风,并日渐成为网络环境中的生产者和把关人,这种新型角色的升级也将推动以“人”为中心的互动传播机制的发展。然而,网民的自我约束力达不到新闻传播所希望他们达到的标准,这就为假新闻的泛滥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在当下的后真相时代,仅仅依靠新闻媒体工作者提升专业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全民媒介素养,让民众与新闻工作者共同担任“把关人”的角色,在保证民众享有充分话语权的同时也能够逐渐制约后真相的蔓延,进而引领整个社会走向风清气正的网络新时代。

自从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各级各类媒体成了公众时刻关注的焦点。这场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让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网民也为奋战在一线的医生护士和媒体工作者点赞评论,传播社会正能量。与此同时,公众也对各种虚假信息和不切实际的谣言进行了抨击和打压,与权威媒体一道,成为了信息流通的把关人。事实证明,无论是前大众传媒时代还是我们如今所处的融媒体时代,满足受众所需的一手信息仍然是新闻从业者和从业机构立身的根本,由此所产生的优质新闻产品也仍然离不开新闻专业意识的坚守。

五、结语

在假新闻泛滥的后真相时代,作为信息流通把关人的媒体工作者要有自己的担当与坚守,真正理解后真相的语境和新闻专业意识的界定,在大数据和算法推荐的席卷潮流中仍然坚守心中最后一道新闻理想的防线,在社交媒体的发展中找准自身定位,在公众面前揭开事实真相。总之,后真相的研究没有完成时,媒体不应沦为公众情绪的宣泄口,而要在舆论的洪流中保持冷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注释:

①安景璐.后真相时代对网络“反转新闻”的思考[J].新媒体研究,2017(21):1-3.

②王首程.电视新闻学教育要大力增强四个意识[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16-19.

③南塬飞雪,胡翼青.后真相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危机[J].青年记者,2017(16):12-14.

④[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85.

猜你喜欢
假新闻舆论工作者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有关载人登月的两条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