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凌霄 李佳乐 廖宗钰 周 硕 隆艳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注重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汉双语传播的工作。做好民族新闻与文化传播,是继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维护我国文化生态多样性、在少数民族地区有效宣传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以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要求。
作为基层传播的重要载体,县级融媒体具有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是加强新时代基层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的重要依托①。少数民族地区多为老少边穷地区,形式多样、生动鲜活、快捷方便的融媒体既能够为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群众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又能将马克思主义真理、党和国家的政策措施送达“最后一公里”,将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出来②。
靖西市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与越南毗连。截至2014年,靖西市总人口数量为65.97 万,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4%,是全国典型的壮族人口聚居地③。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中宣部确定的广西首批县级融媒体中心试点县之一,于2018年8月率先在广西成立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它由靖西市信息中心、靖西市广播电视台、靖西市广播站、农网站、转播台等合并后组成,旗下有靖西市人民政府网、锦绣靖西APP、靖西融媒中心公众号、锦绣靖西微信小程序等运营媒体。
为了解党和国家的新闻思想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情况,我们选择靖西融媒体中心的壮语节目作为调查对象,将靖西市民作为调研对象对其新闻浏览习惯进行问卷调查,并特别针对壮语新闻受众进行详细访谈。2019年10月3日至6日共4 天时间内,在县区内的街道、商业广场、公园、汽车站、报刊亭等场所共发放问卷268 份,收回有效问卷259 份,其中51 人看过壮语新闻,208 人未看过壮语新闻。经过对51 位看过壮语新闻的受众进行深度调查访谈以及对靖西融媒体中心的采访,将靖西壮语新闻传播情况特点总结如下。
目前靖西融媒中心播出的壮语新闻节目主要有两档,即《壮语新闻》和《西德那天》。《壮语新闻》于2006年4月18日起开播,每次播放 10 分钟,逢周一、周三、周五播放,周日播放一周要闻。《西德那天》由《西德那(今日)》改版而来,从 2016年 12月 1日开始,每周二、四、六播放靖西市、德保县、那坡县和天等县电视台的重要新闻,每次播放10 分钟。两档节目新闻内容皆由电视台前一天的汉语新闻译制而来,播出主要目的是使不熟悉普通话的老年朋友知晓新闻,传承壮语新闻传统,保护民语文化。
我们在实地调查中发现,观看过壮语新闻节目的人数在调查总数中占比20%,每天收看壮语新闻节目的忠实受众占所有被调查人数的5%。虽然收看壮语新闻节目的人数占比较少,但当地壮族群众对壮语新闻节目的需求仍旧是存在的,这一需求在40 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中的表现尤为突出。调查显示,51 位看过壮语新闻的受众喜欢壮语新闻的主要原因是,壮语为壮族的母语,比汉语听起来更加亲切、方便和快捷。受制于文化水平,对于不懂普通话的壮族人群来说,壮语新闻的存在性和必要性可见一斑。
但是,51 人中有多达22 个人更喜欢汉语新闻,其中一点原因令人意想不到,即壮语新闻的节目很少且内容重复,其所提供的新闻信息内容难以满足他们对新闻的需要。靖西两档壮语节目的首播时间皆为20:50,四次重播时间分别为当天的23:15 和第二天的7:50、13:05、14:10。直播时间符合固定受众的观看习惯,有41%的人习惯于20 时至23 时收看新闻。但是一日5 次的相同内容播放数量导致47%的受众觉得重复以及时效性较差。部分调查对象表示,自己在收看时并不能完全听懂主持人的县城口音播报内容,因此在心理上也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感。
对于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和方式,调查受众选择数量排名前两位的分别为:电视,38 次,占比74%;微信,13 次,占比25%。在此次调研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公园和车站调查时,我们发现不少中老年人喜欢聚在公园里用壮语聊天,坐在公园里的花坛边上唱山歌、对山歌,但他们并不认识壮文。拼音壮文是20世纪5O年代由国务院批准通过实施的,它并不是一直就有的,在壮族群众之中并没有形成强烈的传承意识,所以出现了“只会听说不会写”的情况,这也是通过壮文的报纸、杂志获取新闻的人数占比极低的主要原因。据了解,靖西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7%,现已完成10 个乡镇建设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选址工作④,所以在做壮语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对于民族地区需要壮语进行新闻传播的还是要立足于民族地区的实际,不能丢了电视这一传播的主要阵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信成为人们接触新闻信息的一大渠道,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接触新闻,这也是靖西融媒体中心整合的一大原因。现有的“靖西融媒中心”微信公众号由2017年2月20日注册的“靖西之声”更名而来,它主打网络直播,同时也回放和收录靖西广播电台的每一期节目,每一期《壮语新闻》和《西德那天》都能在视频回放中找到。但是仍然有20%的受调查受众建议增加微信播出平台。靖西融媒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相较于官方媒体,老百姓更喜欢关注贴近生活的自媒体,所以融媒体的推广不太充分。在需求与传播效果的对比下,可以看到融媒体平台推广的必要性。建议融媒中心打破壮语传播需求少、传播受众不会用新媒体等刻板印象,尝试通过人际宣传、在电视节目后添加二维码等宣传方式推广融媒体平台。
对于最喜欢的新闻内容,受众选择数量排名前三的分别为:社会民生新闻,35 次;政务新闻,24 次;娱乐类新闻,18 次。通过对靖西《壮语新闻》的内容分析,我们了解到其主要的新闻内容分为重要会议、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脱贫致富案例和人民文化生活等几部分,以政务新闻为主,民生新闻次之,娱乐和体育等新闻最少。
在访谈调研的过程中,有一位女士说:“我们很关心靖西发生的事情,比如哪个地方在修路,本地医疗保险有什么新措施,等等。”还有群众建议,除了要注重本地的民族特色,还要对中央新闻、国际新闻和天气预报等进行壮语译制,以新闻的形式播出。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有幸在靖西市中山公园碰见了靖西市山歌节目的主讲老师。据他说,靖西市由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老年人受教育水平较低,即使在电视节目中向他们宣传国家大政方针效果也不会太明显,若将反映国事民生的内容融入山歌当中对他们的影响更大。
考虑到以上几个因素,建议将壮语新闻的内容分配进行调整,在保证应有的新闻宣传的同时,多增加一些关于群众生产生活的内容。在进行《壮语新闻》的内容编排时,可以抓住民生新闻这一重点,把握政治导向这一主旋律,增加对这些民生新闻的舆论导向,多下基层聆听百姓心声,做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的喉舌,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从而使舆论往更健康更向上的方向发展。例如,可以在扶贫工作、土地规划、征地拆迁、赡养老人、交通法规、打击黄赌毒等百姓关心关注的民生方面的议题上做好议程设置。近期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靖西融媒体中心在其壮语新闻中首次推出了壮语版的“预防新冠肺炎小提示”和“主播教你戴口罩”等专栏,生动形象地为当地的受众提供了最新的疫情防控知识,值得推广学习。
靖西融媒体中心目前共有员工48 人,在编26 人。中心分为办公室(中央厨房)、新媒体部、广播电视部、终端直播部、运营部、技术部、财务部7 个部门,相比于庞大的工作量而言,融媒体中心的人员甚至无法满足每部门10 人的配置,作为冷门节目的《壮语新闻》和《西德那天》自然无法得到更多的资源分配。
以《壮语新闻》节目为例,节目主播一人负责整个节目的策划、翻译与录制,这会造成如若主播生病或突发急事无人顶替的尴尬局面。受限于市委正科级单位限制,名校高材生即使选择前往靖西市融媒体中心任职也仅仅是为了丰富履历,以求得更好发展。此外,经过调查发现,固有的工作习惯、缺乏创新的动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缺乏也是导致业务人员转型困难的重要原因。
因此,对于融媒体中心而言,与其期待人才不如自己培养人才,以老员工带新员工,说不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可以利用靖西融媒体中心地理位置、民族以及融媒体建设等特殊性,吸引国际传播、少数民族语言或其他调查研究团队,应用其学术研究成果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依靠民语委和宣传部的宏观政策,利用人才与资金大干一番。
注释:
①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 (06).
②李钰琪.少数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路径——基于对甘南州卓尼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实地考察[J].西部广播电视,2019(20):196-198.
③④广西百色靖西市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jingxi.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