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茹月
“青春片,广义上来说,是一种电影题材,一种对于青年生活、青春岁月、成长主题的或乐观、或悲观、或写实、或戏剧化的表达;而狭义上来说,则是一种类型,一种基于一系列具有共性的能指符号对青年人成长过程中的冲动、叛逆、错失、莽撞和迷误的驯服、救赎和引导。”①2012年,台湾青春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热映,随后大陆市场掀起了青春片的创作热潮,如《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原来你还在这里》等。这些影片聚焦校园爱情,以高中生为主角,有着固定的程式套路,爱情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绝对主题,这无疑是成年人对青少年成长阶段的价值观想象和投射,让青春电影和“校园爱情电影”无限趋同,同时也使该类影片的主题和深度过于浅薄。
《少年的你》同样以青少年为表现对象,但不同的是,其淡化了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线,强化了校园欺凌这一叙事线索,两人之间有微妙的情感变化,但爱情之外两人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相互解救。胡晓蝶意外身亡,陈念成为被霸凌的对象,陈念寻求小北的保护,情节的完整靠校园暴力事件而串联在一起。
《少年的你》中展现的校园欺凌事件并非虚构,影片中情节展现的欺凌现象只是现实中校园暴力的冰山一角。根据郭敬明同名小说改编的《悲伤逆流成河》是内地较早以校园欺凌为题材的电影,尽管后者的口碑和票房不佳,但仅从题材选择的现实意义来说,《悲伤逆流成河》的确揭开了青少年保护外衣下的“罪与恶”,看似无忧无虑的校园生活里其实隐藏着黑暗的恶性暴力事件。《少年的你》上映同期,“大连13 岁男孩强奸未遂随后连续7 刀捅死被害女孩”的新闻迅速占据了各大社交网站的头条,现实与电影的重合让观众开始正视犯罪低龄化问题和校园欺凌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引起了社会各方对青少年校园生活的关注。内地青春片从爱情母题向关注青少年真实成长困境的转变,使青春片不再是成年人一味追忆已逝时光的载体,青春片尤其是以校园欺凌为题材的电影承载了更多的社会现实意义。
在《少年的你》中,影片情节紧凑,节奏把握合理,人物表演自然真实,矛盾冲突尖锐但逻辑完整,让观众有很强的代入感,以小见大的手法将个人成长的困境放大,并以镜头语言的方式呈现在大荧幕上,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去关注校园欺凌这一社会问题。从题材内容的选择上不难看出,该片充满了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
《少年的你》以高中生为表现对象。陈念是班里的尖子生,但母亲却靠卖假面膜来维持生计;爸爸跑了,妈妈改嫁,被抛弃后的小北为了生存成了小混混;魏莱家庭条件优渥,但来自父母的压力让她把校园欺凌当作情绪发泄的出口……导演没有用大段的独白和前史来交代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生存环境,只是用寥寥数语的对话让观众窥见每个人物做出选择的动机。
所有人物都是常鳞凡介,影片的角色群像褪去了以往影片中的“主角光环”,角色饱满而真实,人物生动而立体。对于观众来说,这样有血有肉的青少年是平易近人的,他们是电影角色,但更是现实中的人物写照,风华正茂的青年也有来自原生家庭的烦恼,也可能行走在阳光下的阴影里,影片处处体现了导演对个体成长和青少年内心世界的关注。
《少年的你》里的角色不是类型化的,每个人物的身上都充满了矛盾。萨特认为:“活着,首先就是从非个体化程序中拔根而起,因为这种非个体化程序有导致不在场的危险;所以,活着,就意味着进行自我认识,并且为自我重建而进行自我认识。”②个体是有选择权的,这是指每个人拥有选择和不选择的自由,也拥有选择做什么的自由,当人作为个体被置于绝境之下会做出选择,从而构建出戏剧冲突。其中最为典型的人物就是警察郑易。郑易人如其名,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在发现胡晓蝶是因校园欺凌而自杀后,他一直密切关注陈念学校的动态,开导、安慰陈念并尽可能地为其提供帮助。作为片中的成年人,郑易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忽视校园欺凌案件,相反,他一直试图找到证据,从法律途径为校园暴力寻求解决方案。郑易同情、理解并且由衷地想要帮助陈念,但在发现小北替陈念顶罪后又转而想让陈念认罪。一方面是司法公正,另一方面是小北拼尽全力想保护陈念的少年之心,郑易在法与情的边界徘徊,面临着来自法律和道德的双重考验和质问。校园欺凌的元凶得不到惩治,失手杀人的原“受害者”得不到帮助,女警官代替观众发问:“一个是好学生,一个是小混混,你一定硬要把两个都拖下去吗?”最终,警官不惜以谎言骗陈念说出真相,是法大于情,也是影片中成年人对于少年拼尽全力的保护。郑易在冲突的境遇下做出了选择,正如郑易的扮演者尹昉在某社交平台谈及这段冲突的处理时所说:“郑易在做一件正义的事情,不只是为了司法公正,更是为了守护陈念善良的少年心,所以用一个谎言去赌陈念的善良。但是小北对陈念的牺牲其实也是一种正义,陈念对小北‘你赢我才不会输’的成全也是一种正义。成年人的正义深思熟虑,少年的正义义无反顾,不同的正义之间好像总是缺少一个通道去彼此理解。”郑易虽面临抉择,但最终坚守了警察的职责。影片展现矛盾的消解过程让人物更加深刻和生动,导演对人性的深度挖掘让情节和人物充满了真实感,也更能激起观众共鸣。
《少年的你》通过对校园欺凌事件的表述,刻画了平凡而真实的少年形象,同时也表现了成年人对待校园欺凌的不同态度,从而引起观众和社会各方力量对青少年成长困境的关注和反思。“现实反思之于主流电影传播,是国产电影自产业化以来一直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并且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当前中国现实题材电影普遍存在‘悬浮’倾向,现实主义创作难以取得观众认同和市场认可。”③毫无疑问,从票房表现来看,《少年的你》是近年来国产电影中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佳作,该片通过电影传播这一极具影响力的手段在社会各界掀起一阵观影热潮,让更多的人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也让更多的人自发参与到维护校园安全的实践中。
影片中的少年成长困境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原生家庭教育缺失、班主任对校园欺凌的不重视态度、警察和司法部门因青少年的年龄限制而无法提供有效帮助……这些诱发校园欺凌的根本原因引发了观众的思考。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老师、社会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又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都是导演通过电影向观众传达的。片中没有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但通过对现实的关注和对平凡人物的刻画生动展现了校园生活的一角。从《匆匆那年》《致青春》等影片对青少年爱情的关注,到《少年的你》对青少年成长困境的聚焦,从这一转变中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对现实社会的凝视和反思,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愿意透过电影的娱乐表象引发更加深刻的社会思考,从而推动社会各方为改变现状做出努力,这才是这部电影蕴含的更加深刻的现实性意义。
无论从题材选择还是人物塑造上,《少年的你》在青春片中都有其独到性。该片以校园霸凌为切入点,通过刻画青少年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的成长困境呼吁观众从自身的社会角色出发,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此外,影片还通过人物塑造探寻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避开了青春片以往无病呻吟和夸大爱情功能的通病。在娱乐功能的外衣下,影片不忘观照社会现实并处处流露出导演的人文关怀,可以说《少年的你》是一部内涵深刻的青春片佳作。
注释:
①梁君健,尹鸿.怀旧的青春:中国特色青春片类型分析[J].电影艺术,2017(03):61-67.
②Jean-Paul Sartre,Situation,IX,Paris:Gallimard,1972,pp.257-258.
③饶曙光.现实底色与类型策略——评《我不是药神》[J].当代电影,2018(08):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