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陕西延安716000)
张学新在《对分课堂》一书中提出:“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内化和吸收知识,把讲授教学法和课堂讨论教学法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既能传递系统性的知识,又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分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知识讲授、知识内化和课堂讨论。讲授环节主要是教师向学生讲解课文重难点,在此期间教师对学生不做任何提问;内化环节,教师留给学生独学的时间,让学生了解难度,发现不足;课堂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主要依托“亮、考、帮”来完成。“亮”指的是:“亮闪闪”,和同伴分享学习中最大的收获;“考”指的是:“考考你”,考考同伴一些自己已掌握地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促进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帮”指的是“帮帮我”,请教同伴帮助自己解决在独学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掌握不理解的知识点。讨论可以分为当堂讨论与隔堂讨论,隔堂讨论内容主要是拓展的内容,对于更有深度与广度的内容,需要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花费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完成的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交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积极的资源共享和信息反馈,充分进行知识要素的研究、探索和协商,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水平,激发学生对主体知识的自觉建构,挖掘和释放其潜在的能力。
对分课堂是输入—内化—输出的学习过程,其流程分为:讲授—独学—讨论—对话。大学英语课堂中应用对分教学符合“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这个假设强调教师要从教课文转变为教学生使用英语。对学生来说,输出比输入对语言学习的驱动力更大;输出被认为既是语言习得的动力,又是语言习得的目标;输入能促成任务的完成,而不是单纯接受知识、培养理解能力。下面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六课“The Last Leaf”为教学实例来展示对分教学模式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有效地应用。这篇课文共三十九自然段,完成这一课大约需要四到五个学时。课文内容4 学时,课后练习1个学时。第一节课(2学时)完成前三十三段的内容。具体课堂环节如下:
对分课堂中的“教师精讲”不需要把知识讲得太细太透彻。精讲,是充分而不过分的引导,聚焦教学框架与重点。它要求教师更加准确地把握课堂内容的核心,化繁为简,实行有效输出,避免填鸭式讲授。
根据所讲授的内容,教师可以灵活分配讲授时间,因为“The Last Leaf”这篇课文文学性强,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挖掘出主题深意,教师可以用课堂三分之一时间去讲授。首先,教师讲授课文背景和作者介绍。教师通过PPT展示O·Henry的作品《警察与赞美诗》中的一个英文片段,给出几个作者供选择,因为学生在高中阶段语文课上学过这篇译文,所以大部分学生能猜对作者,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O·Henry 的作品的写作风格以及语言特点,以此引出课文“The Last Leaf”。然后,教师对教学目的意义、重点难点、内容结构等进行引导性的讲授,为学生的内化吸收打好基础。
教师布置独学任务,学生先用10分钟时间阅读前三十三段,小结段落主旨句,消化理解所阅读的内容,学生了解难度、发现不足;接下来是依托“亮、考、帮”参与小组讨论(25分钟)内化吸收,讨论过程中,教师不参与。教师将所有的学生分组,四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按1、2、3、4编号,教师将学生分为八组,每组完成部分内容。学生可以从提炼主题句以及一些重要的句型和词汇,结合上下文内容从大意、感想、启发、预测等角度进行相互交流。学生针对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互相分享段落中的闪光点;针对同伴不一定掌握的,可以去考考他们,有助于相互学习思考;针对自己学习遇到的问题或者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可以向组员求助,从而进一步全面地理解阅读内容。比如,第一组分享的亮点主要有重要词汇和句型:find one’s tastes in sth.so much in tune that…; stalk about; have one chance in ten; whistle a merry tune等;考考组员的问题有:What made Sue and Johnsy decide to set up a joint studio?Who was the unseen stranger?What had been Johnsy’s ambition before she fell ill?等;组员之间寻求帮助的问题有:What does “that”in the second paragraph refer to?Why did the doctor ask Sue if Johnsy had anything on her mind?What do you think of Behrman?
然后,每一组同一编号的组员重新组合,重组的每个小组组员将按照段落顺序提炼分享第一次组合通过“亮、考、帮”收获的内容,这样每个组员都有机会发言陈述。同时,所有的学生对于第一节课要求完成的课文内容也有了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当然,分组形式还有很多,比如金字塔式的分组,先独学,然后两人一组,然后四人一组等,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需要,以及人数来确定分组形式。在分组讨论输出驱动中,通过同伴合作,解决部分难点,增加对难点的有意注意,聚焦下阶段学习。如果班级人数太多可以在互联网学习平台上完成分组讨论,课堂上进行讨论结果的展示。
每个小组汇报展示讨论环节完成的任务主要也是围绕“亮考帮”作业。每个讨论小组依次派选一个代表进行辩论陈述。每个讨论小组在陈述过程中,在场的教师和同学都可以以自己的疑问为问题,要求主辩学生和其组员作详细的解答。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聆听,发现观点碰撞,教师暂时不点评对错。
教师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汇报情况进行师生互动交流,陈述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及时地对学生的观点作出全面梳理、客观评价,并针对一些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实际问题,给予答疑解惑。同时,布置隔堂讨论的相关内容和问题:(1)How do people usually feel when they are unfortunately struck by a disease such as Sars or a serious flu?(2)What role does will power play in combating a disease?The students can draw on their own experiences or others to illustrate.(3)What is the author’s purpose in depicting the scene in Para.11?(4)What drove Old Behrman to save a young artist at the cost of his own life?(5)Why did Sue call the printed leaf Behrman’s masterpiece?Do they agree and why?
隔堂讨论活动的主要任务是拓展和延伸课文内容、训练和提高学生资料查阅、整理能力,培养和激发学生交流与合作意识,加强和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小组下一节课将通过ppt 进行展示和汇报,每个小组成员必须参与本组的展示汇报,具体分工组长协同组员商量确定。
每一课完成后,教师及时归纳和总结整个教学单元中学生比较难懂的知识点和易犯的一些错误,并对学生课堂学习表现情况、课后吸收和融化知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激励和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英语实践综合运用能力和水平。
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只是语言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交流表达。对分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交际能力越来越强,自信心也会增强。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新知识,往往不能深刻地理解消化教师讲授的内容。对分教学模式通过独学与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查阅资料、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断地扩充与英语相关的文化知识,扩大英语词汇量,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和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对分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内化和系统性的吸收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和知识点,而且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学生在内化吸收环节的独立思考、组员之间的相互提问、交流与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对分教学模式依托的“亮、考、帮”来完成的任务,学生彼此启发,彼此进步,更有利于培养合作能力。为了让作品展示和讨论汇报更有实效性、更有针对性,使学生获得一致认可和理想成绩,学生通过组员之间知识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共同协商解决问题,各组成员要竭尽全力完成本小组的任务。
对分教学模式,来源于传统教学实践,又创新于传统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把讲授式的课堂与探究、讨论式课堂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的启发引导性充分展现出来,把教师的主导责任、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加明确化、清晰化,真正达到师生交流互动有层次、教学相长有实效的目的。这种“生态绿色”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诱因,以学生全面参与为主导,以拓宽学生思维、提高学生交际运用能力为目的,符合学生知识积累和过滤重要知识信息和认知心理规律,最大释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突破了大学英语教学长期存在的“制约交际水平提高”、“费时多,收效低”等瓶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方法保守固执等短板问题,为新时期英语教学特别是高等英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