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当前,社会发展进入了全面的网络融媒时代,网络成为信息生成、传播、互动的重要渠道和主流平台。大学生处在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心智结构快速形成和固化发展的阶段,对校园民主管理和民主权益渠道有了新的诉求。作为推动校园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正确的维权意识,理性的维权行为,在倒逼校园推进民主管理、营造民主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推进依法治校等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政治生态和舆论环境,为切实推进校园民主管理奠定更好的基础。加之网络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生活方式、思想表达、维权方式呈现出更加多元、灵活、快捷、随意的特点,合理把控大学生维权意识教育,形成正确的维权管控机制,也成为高等学校推进有效的院校治理、民主管理的题中之义。
坚持依法治校是提高高等院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是保证高等院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义。民主管理是推进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的基本形式。校园维权是体现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校园维权、民主管理与依法治校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都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校园维权。曾贤贵等在《大学生维权与依法治校》一文中指出:大学生维权,亦称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它是指大学生个人或相应的维权组织依据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借助社会和民间力量,主动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及时消除对大学生已有的侵害,最大限度的实现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本文认为:大学生维权,亦可以理解为大学生本人或相关群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和方式,是各高等学校组织民主管理的环节之一,是法律框架下利益诉求的大学生个体行为或群体组织行为。从维权的产生根源看,主要由高等学校民主管理失当或未能满足个体或群体正当权益需求情况下引发的行为,大学生维权存在是否得当、是否理性的区分。“得当”“理性”的维权,即诉求、诉讼、检举、举报属于制度程序、法律程序、监督程序规定范围,合情、合法、合规,往往能得到认定和认同。“失当”“不理性”的维权,即诉求、诉讼、检举、举报不属于制度程序、法律程序、监督程序规定范围,或不合情、不合法、不合规,往往不能被认定或认同。
(二)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指的是管理者在“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下,科学的将管理思想进行传播,协调各组织各种行为达到管理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如果一个基层组织不能实现有效民主管理,就可能产生维权的行为现象。在民主管理过程中个人或群体在诉求、协商时不能得到有效答复或反馈下,往往会产生维权的现象,组织或个人就会启用维权程序,校内层面有制度程序,有监督程序;社会层面有制度程序,有法律程序及监督程序。既有横向的法律制度框架,也有纵向的纪检监督框架。现实中,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体进行维权的民主诉求方式逐渐增多,信息失实、事项失真、表达失当的乱象愈加增多。以至“官方辟谣”“谣言辟谣”“辟谣专栏”“辟谣平台”“官宣”“声明”等纠偏、纠正网络虚假信息、失真信息、失实信息的举措也成为一种常态。往往会对个体或社会组织造成一定的困扰,甚至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无可挽回的损失。加强民主管理、做好维权管控,对于组织的良性运行非常必要。
(三)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法治角度讲,高等学校除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本身,还要秉持法律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坚持依法办学、依法管理、民主管理。正确认识新时代网络媒体给民主管理、校园管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要在正确把握依法治校规律的基础上,就大学生权益保护、大学生维权管控、校园民主管理作出深入探索和研究。各高等学校既要做到关注和重视学校发展中的自身利益,又要做到关注和尊重师生等群体的合法权益,正确认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个人维权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结合院校民主管理的实际,切实拓宽民主渠道,加强学生教育引导,提高院校治理能力,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增强高校文化认同。
网络媒体的信息产生来源广、传播速度快、产生影响大,同时具有一定的诱导性和趋利性,大学生通过网络环境进行维权给校园管理、院校发展带来了新的巨大挑战。
(一)网络媒体具有信息“源发性”,为大学生“随意维权”提供了便利。信息“源发性”,这是由网络媒体本身的社会特征和发展的历史阶段决定的。特别是当前处于自媒体时代,网络自由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能通过一个网络APP或平台,如微信、微博、微视频,直接上传、发布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片段,或直接通过网络进行情感表达、情绪宣泄、互动评论。当代大学生的在学习、生活、思想上的诉求依赖网络,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无限放大网络系统的功能的现象,往往造成大学生本身在对校园的管理制度、维权渠道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将自身产生的思想问题、学业问题、生活问题、家庭问题等直接诉诸于网络平台。网络媒体信息的源发性,加之大学生法律意识尚为淡薄,决定着通过网络维权本身存在信息正确与否、合理与否、合法与否的区分,同时为信息管控、民主管理制造了较大的困难。
(二)网络媒体具有导向“诱导性”,为大学生“错误维权”提供了温床。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持有自媒体,通过自媒体展现个人学习、生活、情感的群体逐渐增大,几乎覆盖了大学生全体成员。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快,具有快捷、高效、隐蔽、较容易引发关注的“诱导性”特点,信息生产随意、发布随意,加之网络资源发布审核机制尚不完善,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辨别能力尚存不足,容易产生在维权诉求方式上诱发学生对诉求渠道的选择有失偏颇,同时也造成了教师对于通过网络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舍两难”,亟待营造良好的网络德育环境。加之自媒体群体受关注、关心的表面化、数据化、技术化、智慧化的诱因,已经形成了较大活力。部分网络平台存在一定的个人信息隐匿性,容易让一部分学生为规避学校举报、申诉反馈信息时的追查,从而提高了网络信息发布的随意性。网络媒体快捷、便利、随意、外在性,加之学生对法律知识、途径运用能力不足,容易造成学生错误的维权或维权过程中错误的、适当的行为。
(三)网络媒体具有现实“趋利性”,为大学生“非法维权”创造了环境。阐发心声、引发关注、展示个性,多成为大学生通过自媒体进行情感表达、个性展示的一种方式。为了达成获取“点赞量”“吸粉”“博人眼球”“成为网红”的利益目的,往往会通过不合理的表达吸引网络关注。网络媒体抓住了当代大学生自媒体适应能力强,存在思想上的浮躁,学生事件社会关注度高等特点,在巨大网络“诱惑性”的氛围下营造较多的商业信息,使网络媒体与大学生之间形成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供需矛盾体。容易造成网络媒体运营者、使用者行走在法律规定的边缘,构成违法犯罪行为。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法律法规意识步强、校园民主观认知缺乏、校园维权能力不足等,成为大学生校园维权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和突出,为大学生校园维权管理带来了较大风险。
(一)大学生网络法律法规意识不强。从传统的维权路径来看,一方面是在现有的依法治校中,诉诸于校园管理民主渠道和申诉程序;另一方面在现有的法律环境之内,诉诸于社会管理的民主渠道和申诉程序。网络维权作为一种新的形式和渠道,比较容易引发舆情事件的诉求方式,存在潜在的风险。实践证明,一些网络诉求的事件,往往是学生本身对院校民主管理、网络管理、法律规定缺乏了解和深度理解的情况下,在网络进维权过程中引发出一些网络舆情事件,对学校和社会,包括本身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的维权行为,必须基于一定的法律规定性,才能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二)大学生校园民主管理认知缺乏。大学校园是基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下进行制度管人、人管人的社会事业组织。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管理框架下,校园的意见箱、书记校长信箱、内部质量保障机制、评教、评管、自管会、学代会、团代会、纪检委、座谈会、早餐会、面对面等多种诉求渠道。从校园民主管理体系上讲,制度是完善的,渠道是多元的。学生对以上民主管理渠道具有一定的知晓度和关注度,但是对于具体的处置程序认知不足,维权过程中的参与度也往往不高,维权方式逐渐呈现抛却以上可以“面对面”的方式,诉诸于网络的、虚拟的“背靠背”的方式。
(三)大学生校园维权能力尚显不足。当前,高校中民主管理氛围总体较好,维权作为一种法律界限,体现了法律自由,追求民主、公正、法治,在校园场域中,大学生维权折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逻辑。大学生在维权过程中是否基于一种民主诉求、文明申诉,促进校园和谐的行为导向,既能体现出其价值导向,又能体现出其维权能力。当前,大学生往往在合法性维权流程、规范性维权环境、维权中矛盾化解等诸多方面表现出能力尚存欠缺,突出体现在法律维权意识及相关法律欠缺、法律维权知识运用及实践能力不足、法律维权平台了解及运用经验缺乏等。
有效提升大学生校园维权的管控,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须从社会、高校、学生等三个层面,拓宽高校民主渠道、加强学生教育引导、提升院校治理能力、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增强高校文化认同等五个方面着力推进。
(一)拓宽高校民主渠道。做好大学生维权管控工作,必须在院校党委把握方向,创设良好民主环境基础上,进一步深挖民主管理存在的问题,深化提升民主管理的潜力,通过校领导接待日、书记校长信箱、校园维权意见箱等拓宽维权路径;通过学代会、座谈会、早餐会等改进校、生互动形式;通关完善校园管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通过完善团学组织职能,切实强化思想引领,形成特殊学生关注、关心、帮扶网络体系等。使得校园民主渠道更加多元、畅通,以满足学生的正当维权需求,避免学生的合法权益免受伤害,同时避免更多因非理性维权给社会带来的潜在风险。
(二)加强学生教育引导。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校园维权管控,必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合理合法使用网络。一是要教育引导学生知晓、熟悉网络法律、法规,做到合理合法合规维权。二是要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把握当前网络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和乱象,以及通过网络维权容易产生的潜在危害和风险。三是要教育引导学生提高网络道德意识,针对权益诉求问题,坚持道德底线,强化自我约束,不恶意放大问题,不随意通过网络发声,尽量尝试通过校内民主渠道、师生思想交流进行诉求。
(三)提升院校治理能力。提升院校治理能力,有利于形成良好民主生态,总体上要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正确的、理性的维权观,做到以生为本、依法办学。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关乎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合法、理性、有序地表达利益诉求,依法依规维护自身权益,逐步建立健党委领导、行政负责、部门协同、群团监督、学生参与的校园民主管理和综合治理格局。
(四)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健康的网络环境,是社会良好运行的重要前提,也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网络维权的有效管控。必须从社会层面、法治层面、制度层面,持续推进网络法治建设,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和公共法治环境,以改变网络恶意传播,过度放大网络事件,扭曲维权实施,甚至出现本末倒置的相关现象,避免因维权事件传播失真、舆论过热、关注过高等,给有关家庭、有关高校,包括当事人本身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和伤害。
(五)增强高校文化认同。高校管理往往基于一定文化底蕴和价值认同,通过校园文化、专业文化、制度文化等以构建形成院校发展命运共同体,积极创设从院校师生入职、入校时就能够尽快形成一定文化认同的双向选择环境。学生的专业成长、教师的职业发展、院校的办学提升,及其相关配套的办学条件、政策设计、过程管控、绩效评价,从顶层设计上必须合理化,以符合教育主体、教育对象和相关群体的价值观念和发展要求。尽可能满足大学生在专业学习、校园生活、校园管理、多元发展的诉求。
综上,网络环境成为大学生维权新的渠道形式,为推进高校原校治理、民主管理增添了动力。网络因自身特点对大学生网络维权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对社会稳定、校园和谐、个体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通过拓宽高校民主渠道、加强学生教育引导、提升院校治理能力、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增强高校文化认同,能够有效管控大学生“失当”“不理性”等维权行为,为校园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