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新闻反转再反转

2020-02-24 02:48翁丽梅
视听 2020年2期
关键词:舆论公众信息

□ 翁丽梅

一、“反转新闻”的产生

(一)何为“反转新闻”

“反转新闻”是新媒体时代出现在舆论空间中的新现象,是指公众态度的反转。某条新闻刚出来时,舆论会把矛头指向某一方,但新公布的细节会使新闻剧情突然发生逆转,舆论态度立刻随着新剧情情绪化地摆向对立的另一个方向,被同情的受害者瞬间成为被唾弃者,被攻击的作恶者立刻成为被同情者,180 度的情绪大挪移就在一瞬间。

也就是说,反转新闻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掺杂了公众大量的情绪;二是基本处于事实的对立面;三是随着事实的反转再反转,公众情绪也随即发生180 度大转变。

例如2019年6月发生的一个芒果引发的“女快递员下跪事件”。先是民警为她开证明,建议圆通公司放弃这种需要牺牲员工尊严换取的“谅解”;将投诉人列入公司服务永久性“黑名单”;退还女快递员因遭恶意投诉被扣除的2000 元工资等。证明被传到网上,得到多数网友的赞赏。然而随着事件的发酵,出现了下跪女快递员承认自己为博得同情谎称被罚款和扣工资,为赔偿客户伪造邮政快递包裹等一系列反转,让网友出乎意料,大跌眼镜。不少人开始质疑民警的建议超越职权,为投诉人喊冤。

(二)反转新闻的出现与新媒体时代的多元媒体传播密不可分

“反转新闻”尽管不是社交媒体时代的特有现象,但是以社交媒体时代为甚。

2019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5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1.2%,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移动互联网主导地位强化。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新闻”的定义不断被刷新,普通微博用户发布的“新鲜事儿”也被视为新闻(公民新闻)。在全球范围内,大量非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加入社交媒体新闻信息发布的行列,成就了一个庞大的“非专业的新闻内容生产者”群体。由于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因此,主观上由于社交媒体非新闻专业用户媒介素养的缺失以及发表欲、分享欲的驱动,客观上以微博为代表的“新新媒体”碎片化的传播特性,致使“新闻反转”的现象日益增多。

另外,微博、微信等使一些门户网站、媒体公众号不得不加入信息的快速竞争中。一些记者为了使自己所报道的新闻迅速抓住受众的眼球,在未对事件真相进行调查的情况下,抢发失实新闻,哗众取宠,这也促使反转新闻频发。

(三)反转新闻的传播路径

在以往的反转新闻事件当中,事件常常由社交媒体、网络媒体发出,引起舆论讨论,接着传统媒体介入,出现舆情反转,之后可能还会有再反转……如此循环。

以“罗尔诈捐门”事件为例。深圳资深媒体人罗尔写下《罗一笑,你给我站住》,感动了广大网友并刷爆朋友圈。接着,传统媒体迅速关注,各大媒体纷纷大篇幅报道。随后,深圳市小铜人金融服务公司旗下的微信号“P2P 观察”发文《耶稣,请别让我做你的敌人》,提出只要转发《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一文一次,该公司将给罗尔定向捐赠1 元,上限50 万元。网友迅速转发,纷纷捐款。

然后事情却出现了拐点,网友发现这其实只是一次营销文案,公众感觉被欺骗,更有人开始人肉,发现罗尔有两套房产,并不穷。最后罗尔和小铜人金融服务公司不得不出来道歉,并退还捐款和打赏的钱。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新闻反转的传播例子:由自媒体率先发出,引起舆情关注,传统媒体介入,广为关注,出现新情况,导致反转。

二、新闻反转再反转伤害了谁

(一)新闻真实性缺失,受众已无法分辨真伪

在反转新闻的传播路径中,“剧情”反转前后,网络大V 们的一条微博或一条评论会引来数万次的评论和转发。在网络世界中他们始终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在不明真相之前发声,导致虚假新闻大范围扩散,造成网络谣言,使信息更加模糊不清。很多时候,公众都是在转发参与之后才发现自己受骗,或者是传播了不准确的信息。

(二)媒体公信力大打折扣

在一连串的反转新闻当中,我们观察到的一个可怕的现象是,“新闻反转”不仅仅是一部分自媒体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微博、微信的问题,它甚至涉及中央媒体、省级媒体等大大小小的媒体。

2019年5月,周口男婴丢失事件得到全民关注,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相继转发,但最终随着孩子被找到,也迎来了惊人的反转。这其实是孩子妈妈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而这时,媒体公信力已受到伤害。以往受众眼里的传统媒体代表着真实、公正、客观,但现在人们开始疑惑,连央媒公众号都信不过,自己还能信谁。

(三)反转新闻引发的网络暴力对新闻当事人的伤害

2017年7月4日,新浪微博网民“白衣天使茉莉花”公布了一张照片,称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奉母镇一中“12 岁女孩被两教师强奸”。事件迅速发酵,涉事的校长、老师被人肉,就连警察也被指和学校“有什么关系”。然而医院的检查和小女孩的说法最终都证实了强奸事件并不存在。当事人身心无辜受累。

类似的事件还有许多。每一起反转新闻中,新闻当事人总是处在风暴的正中心,在真相被披露之前,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遭到网民的群体谩骂、抨击甚至人肉搜索,严重影响个人的正常生活。

三、如何避免反转新闻的出现?

(一)增加信息透明度

出现反转的新闻事件,往往都是舆论的焦点。这些事件一旦引爆众怒,很容易激发网民的人肉搜索,通过对个人的攻击实现负面情绪的宣泄。只有增加信息的透明度,直面质疑、坦诚认错,才能止损和安抚舆论情绪。出了问题以后不回应,甚至遮遮掩掩,不仅无法平息事件,还会增加公众的反感,使事态进一步恶化。

(二)提高新时代媒体记者、编辑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

新媒体时代的记者、编辑面临的是变革的时代,这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在海量的信息中选取有效的信息,但真伪往往很难分辨。因此,必须提高记者、编辑对新闻的辨别能力。

一是警惕被标签误导。这个社会总是喜欢给人贴标签,而一旦被贴上标签,则意味着新闻已经被加上主观意识,难以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很容易一边倒地误导受众,使其产生负面情绪。例如一旦出现和女司机有关的事故,人们总是一边倒地认为是女司机的问题,实际上很多时候并非如此。

二是警惕被碎片化的微博信息和浮躁的热点节奏误导。微博、微信已经成为信息的汇聚和集散地,而这样碎片化的传播往往又容易造成信息的偏颇和不准确。人们也不屑于去求真,但记者、编辑在转发之前必须冷静思考,警惕被某方新闻当事人牵着鼻子走。当事一方往往陈述的都是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或者是最容易获得受众同情与点赞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未必真实,甚至有可能出现反转,媒体人不能成为“帮凶”。

(三)建立必要的惩戒机制

通过选择性地提供事实,获得原先不应获得的收益,这本质上是一种欺诈,对此应当建立必要的惩戒机制。如今很多虚假新闻、片面新闻都来自于自媒体,这些人似乎不受监管,发了不真实的信息都是删稿了事。即便是封了号,换个马甲又继续存在。如果能有有效的监管,让这些虚假新闻制造者无法再编造下去,才是最佳方法。否则就会出现类似一篇被辟谣过许多次的假新闻一年半载后又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的现象。

四、结语

反转新闻愈演愈烈,损坏的是媒体的公信力和已有的舆论生态。在自媒体发达的时代,媒体已经不是公众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但媒体人更应该守住最后的底线,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为公众提供真实的消息,反映真实的社会,避免新闻出现反转再反转。

猜你喜欢
舆论公众信息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订阅信息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展会信息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