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
我国互联网发展速度较快,网民规模庞大,因此网络逐渐成为社会信息传递、交流的主要平台。而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必然会给传统的电视媒体带来一定的冲击。但电视媒体不能因此退缩,而是要加强自身的现代化转型,紧抓信息深度及信息真实性两大优势,在新媒体环境中重塑自身的品牌价值。
21世纪背景下,自媒体、大数据、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2019年我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2019 中国网络视听研究报告》可知,截止到2019年6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7.6 亿人,其中网络剧、数字电影等节目形式也表现出井喷状态,全年网络视频市场规模达到2016.9 亿元,2020年将是全国“互联网+ 政务”服务体系全面深入的一年。而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大的国家。伴随着移动终端与在线视频系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自媒体的浪潮,只需要使用手机拍摄,上传到平台中,就可以和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平台用户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相比于传统媒体,自媒体上信息传播的自由性更高,传播速度更快。自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后,社会中很多传统行业都开始积极创新改革,致力于提高行业的运行效率,重构职业体系。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电视媒体开始受到网络媒体、自媒体等新媒体形式的冲击。数字时代下的信息传播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约束,只需要IP 地址联通网络,就可以实现点对点的信息输出。而且数字艺术时代中文化传播有可重复性,例如人们可以在软件系统中反复播放想要观看的影视信息,打破了以往电视文化传播的“不可逆性”。
电视节目通过电视机的不断发展,成为家庭生活中常见的视听内容,具有生活性、大众性、日常性,在人们日益庞大的需求中不断储备力量,散发出巨大的生命力。但是随着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出现,网络新媒体开始展现自身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等优势,对于网络媒体,电视新闻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学习并借鉴其有良好价值的一面。在新媒体环境中,群众接收新闻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已经不局限于电视这一种,例如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网易头条等都是人们获取社会资讯的重要渠道,而这些内容也正是受众所感兴趣的。电视媒体想要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就需要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为其提供更加精准、权威、贴近生活的信息服务。电视新闻一直都以权威性、真实性、有效性而得到受众认可,且受众基数大,仍在媒体环境内占有一席之地。未来电视新闻在发展时应当不断整合多种媒体渠道,发挥自身品牌效应,从而适应融媒体时代形势,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电视媒体的受众群体覆盖面比较广泛,涉及到的年龄层级也多元化。相比新媒体所面对的年轻群体来说,电视媒体更应该做好受众年龄层次的划分,确保内容输出能够充分满足广大群众的信息接受需求,为更多民众发声。民生类电视节目是传统电视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第一档民生栏目《南京零距离》的开播,得到了社会上广大受众的支持与热爱。随之辽宁卫视《新北方》、黑龙江卫视《新闻夜航》等多档优秀的民生节目也建立起来。这也是中国新闻发展上民生新闻的第一次亮相,对于后来本土化电视节目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依据与参考意义。电视媒体的服务对象为观众,因此为了强化观众的认可,新闻就需要贴近老百姓的实际生活,不能“假大空”。民生节目的特点是针对性、服务性比较强。此类节目播出形式有别于一般的电视节目,需要采编人员将稿件撰写得更加口语化、平民化,从而在输出时,拉近节目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例如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就是北方地区中特色较为突出的民生类新闻节目,从主持人语气到节目整体风格都更加“随意”“亲民”,有很强的地域特点,这样也能拉近新闻节目与观众的距离。
电视媒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媒体,不能故步自封,而是在发挥自身权威性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找到开发新媒体的价值,并将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收为己用,拓宽自身的新闻受众群体,加强与网络环境的配合与沟通。在新媒体环境中,群众接收新闻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已经不局限于电视这一种。如果电视新闻的采编内容仍处于“曲高和寡”的状态,那么流失用户也是未来必然的趋势。扩大信息收集面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上信息的实时动态,增加信息储备量,采编人员也能够从中筛选出老百姓真正感兴趣的、关注的、在乎的内容。
人们接收新闻信息的方式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众所周知,网络环境的开放性比较强,用户想要实现信息的传播十分简单,虽然这种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速度较快,但是精准度与真实性并不高,而且内容含金量较低。近几年,网络造谣、虚假新闻等事件屡有发生。这也证明了自媒体环境中新闻价值低的问题。而广播电视新闻一直以来都是以真实性为传播的基本原则。在自媒体泛滥的今天,电视新闻仍能占据一席之地,与“真实性”的加持有必然联系。虽然上文中提到电视新闻要加强与网络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必然要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作为新闻的采编人员,应恪守自己的职责与道德,在获取新闻时,一定要深入挖掘背后的价值,做有深度、有水平的新闻。例如,可以对网络上热度较高的新闻进行后续挖掘开发,既能吸引受众的关注,又能保证新闻的可信度,同时还可以提高社会满意度。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与受众的互动一直以来都是自身弱势,以往观众在接收电视文化时,只能坐在电视机前,被动地获取信息,而且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不能反复播放,这也是电视媒体特有的“不可逆性”。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使用网络视频点播系统观看影视信息,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约束,而且可以在观看后,任意在评论区中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这样也能够有效拉近观众与电视节目之间的关系。而电视媒体在这种传播形式下,也需要反思自身在观众互动方面的误区,积极向新媒体汲取经验,在信息采编过程中增加采访、互动的比重。例如,对于直播类型或形式比较灵活的节目,可以设计一些与观众互动的机会,更好地烘托现场气氛。对于电视节目来说,为保持权威性,在与观众互动时,可以采用读公众号留言、现场电话连线等方式。观众在观看或收听节目时,能够听到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会感到与节目的关系更加亲近,从而提高对电视节目的忠诚度。例如《主播夜读》《南京零距离》等新闻节目在开通了观众热线后,每天都会收到各式各样的观众反馈,这也是传统媒体留住观众群的一种积极表现。
综上所述,人们接收新闻信息的方式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作为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新闻需要尽快适应这种社会形势,并结合自身的优势,制定出科学化、合理化、可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电视媒体要从根本上提高采编策划的质量,把握自身高质量、高精准的优势,赢得观众的认可,打开电视传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