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晶
(江苏省如东县宾山小学 226400)
解决问题是心理学用语之一,它主要是指人们在不同场景下面对问题时寻求问题解决方式的一种心理活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是指在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下通过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要求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对于学生数学意识、抽象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自我评价及自我反思的培养都具有非常积极意义.教师需要带领学生针对具体情境积极寻找问题解决对策,实现学生探索精神与知识重组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思维的形成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且借助数学方法解决问题.首先学生在面对各种现象时要学会从数学角度去提出问题,这是数学眼光形成的基础.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要注重生活情境的构建,选择一些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场景带领学生深度观察,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同时收集有助于问题解决的重要信息,基于信息提出问题.其次教师要带领学生利用现有知识技能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到了很多观察、思考和猜测的内容与素材,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向学生们提出各种问题,例如“你从中观察到什么?”例如在一年级“人民币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们展示了多幅图片,图片内容是学校门口的文具店中的商品及价格标签,随后教师向学生们提出了多个问题“买一只钢笔和一支铅笔多少钱?”“你有10元,买一把格尺后能够得到多少找零?”“老师拿50元买了一支钢笔还剩多少钱?”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们充满兴趣,他们开始纷纷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好地认识了人民币并锻炼了数学计算能力,同时有效提升了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最后教师鼓励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们的解决问题能力与问题意识都得到了很好地培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能够更好地获取知识,通过数学观察、数学实验、数学推理等等活动方式的引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书本上的问题,更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更要主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有效建立问题解决互动机制.研究表明小学阶段学生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学生在较为抽象问题理解与认识时离不开直观材料的支撑,教师注意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效利用直观材料去挖掘内在本质,既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注意活动设计的有效控制,确保实践活动难度适合学生,避免公式化或机械化的流程,重点关注学生思维与方法的引导.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置于首要地位,确保学生们通过学习能够获得更好的感受,有效获取问题解决对策.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学习中,笔者在教学前准备了多张平行四边形卡片、剪刀、格尺、方格纸等等教具,安排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寻找求面积的方法,学生们或使用方格纸数格子、或将平行四边形分剪成自己学习过的长方形和三角形,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转化思想,明确了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其它图形的关系,加深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们的生活背景与思考角度各不相同,他们在方法选择方面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学生们的想法,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独立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们的特点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选择不同教育方式,例如性格活泼的学生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性格内向的学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变得更加勇敢,积极回答问题并形成强烈自信.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要急于判断学生答案的正确与否,而是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予以回答,提升学生课堂表现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融入课堂,这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们遇到数学问题时要学会用生活经验和生活思维去解决,因为学生们具体情况存在差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并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式.例如笔者提出问题:有一瓶果汁加瓶重409克,喝了一半后加瓶重208克,那么瓶子多重呢?有的学生提出了409-(409-208)×2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则提出208×2-409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提出(208-409÷2)×2 的计算方法.而其它学生受到这些方法的启迪也不断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们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为有效提升小学生课堂学习质量,教师还需采取有效的方式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下掌握数学知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同时,提升课堂教学有效率.在轻松及愉悦的情景下,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并沉迷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发现自身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办法,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教师应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趣味化教学模式活跃数学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比如,学习“年、月、日”过程中,教师根据班级人数设计教学方案,本节课讲解的内容是平年、闰年差异,教师将学生划分不同小组,一组表示平年365天,另一组表示闰年366天,另外两个小组学生表示平年2月份28天及闰年2月份29天,教师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提出平年时,代表平年的学生及2月份学生起立,教师说到闰年时,另外两个部分学生起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问,避免学生在课堂中较为沉闷.比如,学生提问:“为什么会分为平年与闰年?”教师回答学生的方式后,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及认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起到引导作用,但问题意识培养往往无法通过一朝一夕完成,还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问题意识,以此,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提问,为学生提供提问平台,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积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提出问题的成功感,推动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升.比如,学习“认识圆形”过程中,教师以多媒体工具引出图形,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生活性内容,教师将正方形及长方形、圆形等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会联想到为什么轮胎不是正方形?为什么足球不是长方形,高楼大厦为什么不是圆形的呢?对于学生思考及提出的问题,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并鼓励学生提出意义更加深刻的问题,从而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提问意识.在培养学生提问意识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情况为学生建立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数学知识,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当回归于生活,激发学生对内容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大胆发问,对提出问题的同学教师予以表扬,激发其他同学的提问意识及提问能力,在问题情境下,解决学生面对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