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问题 提出对策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策略

2020-02-24 02:38:51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0年32期
关键词:情境探究数学

王 素

(山东省威海市高区一中 264200)

组成完整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元素之一就包括提问,其蕴含着知识和能力,课堂提问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数学学科朴实无华,不需要过多式样,学生获取的知识大多通过教师引导来探究得出,和其他科目进行对比,数学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是最多的.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充分却不过分的引导非常重要,通过有效设问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充分认识课堂设问的重要作用,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问的现状

1.提问的方式简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是采用一呼百应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当问到“这样的想法对不对”的时候,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对”,另一种是“不对”.这样提问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可以体现出一定的互动教学价值,但是,依然还是形式化的表现,无法实现教学提问的真实效果,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进行学习,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此外,学生比较被动,目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主体依然是老师,这方面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一定会阻碍教学的健康发展.如果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长时期处于被动状态,教学质量就很难得到提升.

2.学生主动性难以发挥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发挥出来,并加强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研究发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都无法认识到学生主体的重要性,并且也没有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占据主体的重要性,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在课堂中充分地发挥出来,只能在课堂中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也无法根据自身的情况对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和探析.在这种氛围下教师很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一遇到问题就只会进行求救,无法主动地进行思考和分析,极大地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策略

1.巧设问题链条,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提问就是给学生直接提出问题,所提问题大多为教师预设,因此问题链里的每个问题都需要教师反复斟酌做出合理取舍.例如,在新授课的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方式设计问题链,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获取本节课学习内容,引起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兴趣以及期待.以《15.1从分数到分式》的新授课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链:

问题1:周末,小白骑行去福利院参加社会实践,一共骑行了20min,已知福利院离家3500m,那么小白骑行的速度为____m/min.

问题2:到福利院后,小白将在家研磨的豆浆分发给小朋友们,已知豆浆总量为8L,恰好分x碗,每碗容积为____L.

问题3:为了响应环保号召,小白利用回收的纸盒给小朋友制作出一个长方体收纳筐,已知其体积为9dm3,底面积为Sdm2,高为____dm.

问题4:从福利院出来,小白想去爷爷家,已知他骑车速度不变,总距离为am,到爷爷家需要____min.

问题5:以上式子有何特点?是我们熟悉的代数式吗?

问题6:如果需要对上述式子分类,你会怎样分?会根据怎样的分类标准?

在上述问题中,前四个问题围绕学生实际生活背景展开,能够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兴趣,后两个问题层层递进,引入教学.从提问视角出发设计问题链的方法应用频率较高,需要教师将关注点放在问题的价值与深度上.

2.在探究中提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受应试教育影响严重,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都会局限在课本教材上,这样只能单纯训练其解题能力,并不利于学生进行有效思考,很难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因此,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还需要教师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确保设问的技巧性.通过巧妙的设问,来丰富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例如,进行《圆》的教学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在体育课上,有6名学生想玩定点投球的游戏,谁能设计出一个公平的队形?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图形知识,都难以给出正确的设计方案,感到非常迷茫.此时,教师再次设问:怎样可以让6名学生呈圆形排列?怎么摆放投球框?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最终明确教学目的.

3.提出生活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要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为第一要务.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时候,教师可充分借助情境教学模式,将抽象、复杂和枯燥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有趣、形象的教学情境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对教材中的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些具有生活的、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点燃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

例如,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中,由于这一部分内容的难度比较大,直接接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还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就借助了情境教学模式:当国旗杆的影子与地面的角度为30°的时候,国旗杆的影子长度为50m,那么你能求出国旗杆的实际长度吗?由于这一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这一教学情境中,很容易激发起探究的兴趣,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

4.注重提问梯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虽然初中数学课堂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但是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这就导致教师在课堂设问时需要顾及到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进行问题设计时要遵守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则,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促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例如,给学生设计以下题目:

(1)一支钢笔的销售利润是60元,进价是90元,那么售价是____元.

(2)一条围巾的进价是100元,售价是150元,那么利润率是____元.

通过以上两道题,让学生了解售价、进价和利润以及进价、售价和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深入提问:(3)一双球鞋的进价为80元,如果商家想要获取20%的利润,应该将售价定为____元.(4)羽绒服因为季节问题所以需要打折处理,假如售价是定价75折会亏损30元,售价是原定价9折能盈利25元,那么该商品的定价和进价分别是多少?在提问结束后,由教师总结题目,带领学生研究进价、利润、利润率等之间的关系,此时学生的学习就会有目的性,也便于教师抓住重点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此外,问题的设计也遵循了由易到难的原则,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层层递进,学习起来不会感觉到特别吃力.通过前面几道题的铺垫,顺势引出后面的问题,帮助加深学生理解程度,促使学生保持信心、耐心来钻研新知.

综上所述,“学则须疑”,自古以来都是先有疑后有问,疑问是促使学生探究、思考以及创新的动力源泉.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设问,引导学生发现疑点、提出问题,远比顺着教师思路提出难题更加具有意义.确保课堂设问的有效性,有利于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兴趣,促使思维更加活跃,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情境探究数学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