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医院内科,河北 保定 071000)
麻疹在过去为常见儿科病,是常见的季节性传染病。随着疫苗预防接种的普及,麻疹发病率明显减少。近年来,麻疹发病有增多的趋势,不时有小范围流行,发病表现出临床症状不典型,发病年龄偏高,10岁以上儿童,甚至成人发病,病情复杂等特点。目前医生对麻疹的防范意识较差,容易延误诊治,发热时未确诊前甚至使用糖皮质激素退热,造成病情愈加复杂,治疗困难。中医在麻疹的治疗上优势较为明显,应该认真掌握其诊治方法。常志中,男,生于1900年,卒年不详,河北秦皇岛人,1935年于秦皇岛海港区西前街77号开诊,堂号天益堂,日伪期间停诊,1952年于原址重新开诊。20世纪50年代末,被河北省卫生厅聘请至保定市河北省中医门诊部工作,擅长内科疾病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整理常志中学术经验时,发现常志中对于麻疹的诊治经验比较系统,有独到之处,通过临床应用,疗效确切。现整理出常志中麻疹诊治经验及笔者在临床中的一些运用体会,供临床参考。原文药物剂量换算为以克为单位,按语为笔者所加。
按原书把麻疹分为初热期、见形期、收没期3期。常志中对于麻疹初热期治以浮萍汤宣发疹毒,银翘散加减辛凉透表。麻疹见形期变证较多见,常因初热期调治不当,导致出疹隐隐不能透出皮肤,或无疹形可见,或一出即回,治以皂刺桃仁追毒汤,或配合牛麝朱砂散,疗效显著。选录常志中麻疹诊治医案如下。
“常志中大夫说:疹喜清凉,不喜温燥,初期宜辛凉宣表,不可使用辛燥药品。”[1]72
“银翘散加减:主治:麻疹初期,发热,头身痛,流涕,目红羞明,呵欠,咳嗽,以此辛凉透表。
药品:金银花6 g, 连翘9 g,甘草9 g,麦冬9 g,川贝母6 g,蒲公英12 g,赤芍6 g,蝉蜕4.5 g, 红花4.5 g, 牛蒡子6 g。用法:水煎,随时服。”[1]73
原书均为见形期变证治疗经验,病案如下。
1.2.1 病案一
“逡巡不出 系疹已报标见点,而仍浮沉于皮肤之间,徘徊逡巡不能顺利地透出。”[1]114
“王XX,女,1岁,住秦皇岛市耀华新村。1955年1月21日初诊:体温39.2 ℃,脉搏浮数,郁火感凉,身烧咳嗽,似有疹兆。处方:小清宫丹2丸。另用牛蒡子4.5 g,甘草4.5 g,赤芍4.5 g,煎汤送服。
22日二诊:体温39.5 ℃,脉搏细数,身烧咳嗽目赤,麻疹见苗,托疹解毒主之。处方:小紫草丸2丸,紫草6 g,赤芍4.5 g,红花4.5 g,金银花3 g,甘草9 g。芦根6 g为引。
23日三诊:体温38.8 ℃,脉搏沉细,身凉,疹见苗不出,投以皂刺桃仁追毒汤。
方用:皂刺6 g,桃仁6 g,红花3 g,生甘草24 g,郁金6 g,穿山甲3 g,水煎调服下。面药(牛黄0.3 g,麝香0.3 g,朱砂1.5 g,共研细面)分3次服。
25日四诊:体温39.4 ℃,脉搏弦数,疹已出齐,内热未净,改用养阴生津之剂。
方用:贝母6 g,麦冬18 g,蒲公英30 g,甘草15 g,赤芍9 g,薄荷9 g。共熬一大碗服。2天后逐渐痊愈。”[1]116-117
1.2.2 病案二
“闷疹不出 较逡巡不出尤重,逡巡不出尚见疹点,此则始终不见疹形,并且长呈险象。”[1]119
“常XX,男,1934年5月6日生疹。开始发烧,次日又加呕吐,连服辛凉宣表,活血透疹之剂,4日症状不见减轻。12日两腮发现黑点7个,知要发出毒疹,急服活血解毒,清热透疹之剂,不能托出。
14日夜间2点钟,忽然面白脉细,神昏肢冷,危在目前。4点钟请来秦皇岛市旧医学研究会会长马子骏先生,经过诊断,曾云不堪救治,经恳求下,始开一荆防败毒散加生石膏15 g,犀角15 g,立即服用,但随灌随吐,此刻气息微微,四肢冰冷,神识不清。急迫中忽忆及书中有‘温毒入胃,非牛黄不解,毒疹不出,非强心活血不救。’之语。即立方:
皂刺6 g,桃仁6 g,红花6 g,郁金4.5 g,穿山甲4.5 g,甘草9 g。并配服以下药:朱砂1.5 g,麝香0.3 g,牛黄0.3 g,共研细面,分2包,随药汁调服。将药煎好,调药面,灌下未吐出。经2小时之久,面赤脉大,周身大热,二目睁开,遍身发出黑疹,稠密无缝,立时清醒。吃了3匙稀饭,安稳睡去。
经3小时,疹又陷回,仍显神昏。速熬二煎药灌下,经过2小时,疹又托出。急用抓住不放手的办法,隔2点钟即灌1次,共计灌了2天2夜,方才脱离危险。经过半年,紫黑痕方始脱去。”[1]122-123
1.2.3 病案三
“一出即回 当疹子方出之时,内因患者体气虚弱,不堪毒热煎灼,外因风寒之侵袭,或受秽气之感触,皆足以影响疹毒外发,每呈一出即回之危象。”[1]128
“傅XX,男,2岁,住秦皇岛市杨家胡同。1955年2月5日初诊。症状:体温37.4 ℃,脉搏沉细。自2日发烧疹出,皮肤涩闭不开,皮起小点,目赤面白。法拟浮萍汤。
方用:浮萍3 g,元参6 g,地肤子6 g,连翘6 g,红花1.5 g,甘草9 g,蝉蜕1.5 g,紫草6 g,麦冬9 g。
6日二诊:脉搏细,麻疹已出,喉中有痰,托毒化痰主之。
方用:金银花6 g,甘草9 g,赤芍6 g,麦冬9 g,连翘3 g,桔梗6 g,川贝母3 g,杏仁3 g,蒲公英15 g,丹皮6 g,橘红4.5 g,芦根9 g。
7日三诊:脉搏细,麻疹出1日全回。再投以透疹解毒剂。方用:皂刺桃仁追毒汤(见1.2.1)。
8日四诊:脉搏缓,疹已全身出透,神情正常。再用解毒清热小剂。
方用:甘草30 g,蒲公英30 g。熬水时时饮之,逐渐痊愈。”[1]132-133
按:对于麻疹顺证治疗,常志中以清凉透疹法为主。从以上医案可发现一些用药规律。蝉衣为最常用的发表透疹药,浮萍发表透疹效果较强,可配合使用,如伴咽痛也可用薄荷,方中宣发表透药用量均较轻。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可加入连翘,咽痛加牛蒡子,选药皆清轻之品,凉而不寒,不至冰伏其邪。红花、赤芍、丹皮凉血活血,红花为常志中喜用之药,轻者3 g,重者6 g。麻疹不易透发宜加用紫草。紫草凉血解毒,《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邪气,五疳,补中益气,利九窍。”《本草纲目》:“痘疹欲出未出,血热毒盛,大便闭涩者宜之。”可除邪气,利九窍,利于疹毒向外疏散,为痘疹要药,可灵活运用于麻疹各期当中。川贝母、麦冬清肺止咳,咳嗽明显可配合芦根、杏仁、桔梗等,芦根本有透疹功效,肺热咳嗽用之尤宜。中医历代多认为麻疹为阳热之毒,易伤及阴液,时时应注意顾护阴液,麦冬、元参、天花粉均为此而设,元参与川贝母同用还有消瘰丸义,或可减轻扁桃体及淋巴结肿大,也应留意。
常志中对于麻疹变证治疗经验为其学术特点所在: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活血通络”为原则,用皂刺桃仁追毒汤活血托毒;“毒疹不出,非强心活血不救”,或配合牛麝朱砂散强心开窍治疗麻疹急危重症。方中皂刺为消肿托毒溃疮透脓要药,走窜力强,有较强的透发作用,配以穿山甲作用更强,共为方中主药,这组对药可见于名方仙方活命饮中。红花、桃仁、郁金活血化瘀,无燥热之性,无寒凉之弊,药性平和,或可改善外周微循环功能,调节微循环障碍,促进外周血液循环,利于麻疹透发,共为臣药。甘草为解毒要药,本方重用甘草,应予注意。牛麝朱砂散开窍安神,清热解毒。“温毒入胃,非牛黄不解”, 以牛黄解入胃之热毒。麝香开窍通络,对于重症患者,可以开窍醒神,或可通透皮肤毛窍,利于麻疹透发。朱砂安神解毒,可护卫心神不为病邪扰动。三药同用,辛凉开窍,对于热病神昏有效,多用于清热镇静类中成药中,常志中在此取其强心作用。病案中曾用小清宫丹,成分不详,现有市售中成药牛黄清宫丸含有牛麝朱砂散成分,笔者试用后也有良好效果,且易于购得,使用方便,或可代替牛麝朱砂散使用。
常志中对于麻疹合并症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合并肺炎治以牛黄定喘膏[1]174-175(牛黄0.6 g,槟榔6 g,二丑6 g,大黄6 g,人参4.5 g,青黛3 g。共为极细末,蜜水调服。用量:5岁以上,每次服1.5 g,5岁以下每次服0.75 g,1周岁以内服0.3 g。);合并咽喉肿痛治以金果榄汤[1]198(金银花6 g,甘草6 g,麦冬9 g,百合9 g,金果榄9 g,丹皮6 g,川贝母6 g,元参9 g,生地9 g,花粉9 g。水煎服。);合并耳内肿痛治以银花散[1]201-202(金银花6 g,桔梗4.5 g,甘草9 g,丹皮6 g,路路通9 g,元参9 g,蒲公英15 g,赤芍6 g,贝母6 g,天花粉9 g。水煎服。);合并牙疳治以儿茶膏[1]187(生猪肝1叶,儿茶30 g。为末。将肝劈开,放入药面,扎紧、蒸熟,取出捣成泥,内亦服之,不破者只内服。)。这些方剂也可在类似内科疾病时选用,不应仅视为麻疹专方。
对于一种病证诊治经验的形成,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开始,到经典中找寻方法,或者同行交流,再到实践中摸索体会,去解决临床问题,往往就是通过这种复杂的探索过程,找到方法,并推广应用。这是临床疗效提高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个人特色诊疗体系的重要途径。“常志中大夫亲身给自己小孩治麻疹,用辛燥致误就是一个最典型例子。常志中大夫说:‘个人20年来,体会到辛燥发物的表性,对于麻疹是有害无益的。’”[1]93结合本句内容,及病案发生时间,从原书内容推测,“闷疹不出”常XX案很可能是常志中治疗自己儿子的医案。通过本案治疗,常志中形成了较为独特的麻疹变证诊治理念,总结出麻疹重症的救治经验,并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疗效。在临床实践中,正是在诊治这些特殊的病证过程时,通过实践思考,总结提高,反复验证,形成了一些珍贵的诊疗经验,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对于某种病证的探索,形成个人特色的诊疗经验,进而擅于诊治相关病证,形成专业优势,专业特色,促进了对相关病证的学术提高。个人特色的诊疗经验是中医重要特征之一,是学习传承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常志中麻疹诊治经验,在临床中取得良好效果,选出2则医案,请同仁指教。
陈XX,女,26岁,2018年5月22日初诊。孕36周+,发热3天,面部及躯干部出现红色散在皮疹,10天前有麻疹患者接触史,查血麻疹IgM抗体阳性,经皮肤科确诊为“麻疹”。因患者正在围产期,未行药物治疗,转产科。产科因无产科情况,且患者病情传染,嘱传染病科治疗。传染病科因患者为孕妇,也未收治。随家人远道来诊。患者体温虽有所下降,皮疹鲜红,伴瘙痒。咽痛、乏力明显。偶有轻咳。口干口苦,大小便可,舌红苔黄厚,脉滑数。目前病情复杂,正在妊娠期,患者罹患麻疹,情况罕见,查找文献,资料较少,但如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对母体及胎儿都会造成不良影响。患者痛苦明显,坐卧不安,请求中医治疗。
处方:金银花10 g,连翘10 g,黄芩10 g,甘草10 g,麦冬10 g,蒲公英12 g,蝉蜕6 g,牛蒡子6 g,炒白术10 g,升麻6 g。水煎服,2剂。
按:患者系麻疹初期,一派热象,遵常志中经验,予辛凉透表法。以银翘散加减方治疗。方中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蝉蜕、升麻发表透疹,牛蒡子利咽解毒,麦冬养阴清热利咽,甘草解毒和中,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见于《金匮要略》当归散中,“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原方由当归、芍药、川芎、黄芩、白术组成。黄芩、白术清热除湿,健脾和胃,有安胎功效,与本病病机无碍,全方共奏透发疹毒,清热安胎之效。
24日二诊:热退,皮疹开始消退,咽痛减轻,咳嗽无加重。大便日3次,稍溏。舌红稍减,脉滑稍数。
处方:金银花10 g,连翘10 g,黄芩6 g,甘草10 g,麦冬6 g,蒲公英10 g,蝉蜕6 g,牛蒡子6 g,炒白术10 g,升麻6 g,葛根6 g。水煎服,2剂。
按:麻疹易合并咳嗽及腹泻,须密切关注。加葛根,寓葛根芩连汤、升麻葛根汤义,葛根可发表透疹。减少黄芩、麦冬量,以防苦寒败胃、滋阴润肠之弊。升麻葛根汤为儿科治疗麻疹初起宣毒发表常用方剂,升麻、葛根可助蝉蜕解表透疹,可以加强透发之力,且药性平和,升提脾胃气机,对气机下陷的腹泻也有治疗效果。
26日三诊:无新发皮疹,皮疹大部已消,稍有咽部不适,无咽痛,无咳嗽,二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滑不数。
处方:金银花10 g,蒲公英10 g,生甘草10 g,麦冬6 g,黄芩6 g,炒白术10 g,葛根6 g,蝉蜕6 g。水煎服,2剂。
2剂服完,诸证皆减,停药。2周后顺产一健康男婴。
按:金银花、蒲公英、生甘草清解余毒,黄芩、炒白术安胎,葛根、蝉蜕透发疹毒,热病后期津液耗伤,以麦冬清热养阴。本案以常志中辛凉透表经验治疗麻疹,加入清热安胎的黄芩、白术,在短期内缓解了患者症状,并治愈了疾病,较好体现了中医在本病治疗中的优势。患者为笔者亲戚,本案较为特殊,效果较好,治疗经验供参考。妊娠期疾病,中医治疗必须谨慎,以免不必要的麻烦。
李XX,男,36岁,2016年7月6日初诊。患者发热7天,最高体温达40 ℃,反复高热,在当地输液及口服药物治疗。已换用三种抗生素静点,静脉多次使用地塞米松退热,仍反复发热,今晨见颈部及面部出现少量散在红色皮疹,在医院查血麻疹IgM抗体阳性,追问病史发病前有类似症状患者接触史,确诊为麻疹,转求中医诊治。患者身体偏瘦,自幼体弱易感。现面部稍苍白,结膜充血状,咽痛、咳嗽、头痛、心悸、神疲、乏力明显,皮肤干燥,未诉腹泻,诉使用地塞米松后汗出较多,入睡困难。查口腔左侧可见麻疹粘膜斑。幼年时有麻疹疫苗接种史,否认麻疹病史。诊断为成人麻疹。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患者麻疹延误诊治,见形太迟。发热麻疹不出,着急退热,疹毒不透,舌脉示伤阴耗液,损伤心脉,病情较重。
处方:金银花15 g,连翘15 g,蒲公英20 g,紫草15 g,生甘草10 g,川贝母6 g,麦冬15 g,沙参10 g,皂刺10 g,桃仁6 g,红花6 g,郁金6 g,升麻10 g,蝉蜕10 g。水煎服,3剂。同时口服牛黄清宫丸,每次1丸,每日2次。
按:方中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生甘草清轻解毒,川贝止咳祛痰,蝉蜕、升麻透发疹毒,遵常志中经验:“毒疹不出,非强心活血不救”,“清热解毒为主,佐以活血通络”的原则。予皂刺、桃仁、红花、郁金活血透疹,麦冬、沙参养阴生津,且有生脉护心之意。牛黄清宫丸内有牛麝朱砂散成份,有清营透疹之效。全方以清热解毒,清轻宣透为主,配合皂刺桃仁追毒汤活血透疹,辅以牛黄清宫丸开窍强心,为常志中治疗麻疹的有效经验。方中未用穿山甲,适当增加皂刺用量,据笔者体会也有良好的效果。
9日二诊:发热已减,最高未超过38.0 ℃,面部躯干3日来发出大量皮疹,皮疹密集,色紫红,咳嗽加重,大便每日5次左右,便溏,神疲乏力有所好转,咽痛,咳嗽,黄痰,口渴。患者素体脾虚,高热多日,对清凉活血之品不易耐受,用药后热退疹出,停牛黄清宫丸,继续调治。
处方:金银花15 g,连翘15 g,蒲公英10 g,紫草6 g,生甘草10 g,川贝母6 g,麦冬10 g,沙参10 g,升麻10 g,蝉蜕10 g,葛根10 g,赤芍6 g。水煎服,3剂。
按:患者皮疹大部已发出,停皂刺桃仁追毒汤,少用赤芍凉血活血,以银翘散加减方辛凉透表为主方治疗,升麻葛根汤透发内陷之疹毒。患者腹泻,稍减清热解毒药量,加葛根可升津透疹止泻。2例患者在治疗中均出现腹泻症状,虽有偶然性,也提示在麻疹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防止腹泻出现,方中紫草、川贝母有可能导致腹泻,应减量或停用,清热解毒药也要酌情减量,或可加入升提健脾类药物。腹泻可耗伤津液,不利于阳毒的清除,应注意临证时防治。
12日三诊:未发热,皮疹大部已消退,皮疹有明显脱屑现象。咳嗽咳痰减轻,大便日2次,稍溏。二目有神,言语中气已渐恢复。舌稍红,苔薄白,脉细稍无力。
处方:金银花15 g,连翘15 g,蒲公英10 g,生甘草10 g,麦冬10 g,沙参10 g,升麻10 g,葛根10 g,赤芍6 g。水煎服,3剂。
按:方以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生甘草清解余毒,麦冬、沙参养阴护津,升麻葛根汤透发残余疹毒。
复诊诸症痊愈,嘱注意休养。
按:麻疹在成人患者中时有发病,早期易误诊为普通外感发热,急于退热导致皮疹不易透发,如再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退热,可能会导致病情愈加复杂。麻疹治疗必须及时有效,疹毒不能顺利透发可能导致诸多变证。目前麻疹有成人化趋势,临床工作中须防范本病,避免误诊误治。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一些中医资料的真实性、实用性较好,通过深入体会其中的有效治验,总结其中精华,对于临床疗效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老中医们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于一些病证的诊治形成了独特、简洁、有效的临床经验,如果能把其中的精华传承下来,临证时就会受用不尽。通过系统整理常志中学术经验,并运用于临床中,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常志中麻疹诊治经验经临床应用,效果确切,且理法明晰,易于师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