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茹 王运武,2
(1.江苏师范大学 智慧教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2.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发展愈发重视,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政策明确指出,注重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制,打造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终身化于一体的教育体系。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以及“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宁夏市作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在全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步伐,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1]。2018年9月27日,宁夏在银川召开“互联网+教育”示范省(区)高峰论坛,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就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省(区)建设和发展进行讨论与交流。
青岛市政府制定《青岛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青岛市“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2016—2018年)》等规划,坚持“育人为本、融合创新、系统推进、引领发展”的基本原则,大力提高青岛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创新“青岛模式”,为中国乃至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创新提供“青岛经验”。
湖南省抓住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机遇,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创新发展机制,探索智慧教育发展的新形态,同时,制订了“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2年),全力推动教育信息化2.0行动实施,为探索符合中西部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道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
信息化促使教育发生深刻变革,信息时代的学生擅长接收多种形式呈现的知识,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信息,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学生接收的知识仅仅是来自书本上的知识,自身的创造力得不到发展[3]。面对学生群体的转变,教师需要增强自身的信息意识,培养新的教学理念。同时,提高教学软件的使用能力、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应用能力,具有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能力。各种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环境,打破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解决了时空上学习的困难。可见“互联网+教育”正在促使教学模式变革。
完善的保障机制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可有效促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提升。配套的、有效的保障机制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4]。青岛各区信息化配套保障机制整体提升,信息化规划、经费投入、信息化队伍建设、教师培训等政策、措施有力推进了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加快了基础环境深度融合的建设。
融合的基础环境是“互联网+教育”建设与应用的外显形式,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应包括网络及设备硬件环境、平台建设、智慧环境等。在基础环境建设过程中,青岛市政府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点,大力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聚焦平台建设,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推动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
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是“互联网+教育”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结合青岛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全面共建共享。加强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学校师生的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是衡量“互联网+”时代的全民信息化素养的重要指标。区域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应用创新氛围,师生能利用网络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获取和应用,并能对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在教与学过程中,师生能够通过现存的教育媒体、教育平台进行正常的教学、有效的交互。
教育信息化产业及国际交流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教育信息化改革成果的重要标志。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是培养大批国际化人才的必由之路。随着信息化建设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纵深发展,学校国际化教育发展正在步入快车道。
改革创新是“互联网+教育”行动的核心,是教育活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教育部从青岛市共征集48个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典型案例,内容涵盖区域整体推进、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革等。通过典型案例的引领,形成“青岛经验”,并向全国推广教育信息化。
1.标准机制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各国已步入全球范围的知识共享社会,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应用水平不一、系统数据不互通等。因此,为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保障信息化服务的有序进行,相关标准的制定是非常必要的[5]。《青岛市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建成覆盖范围扩大到市、区、校三点的互联城域网,建设智慧校园中心管理平台,推广移动终端设备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全力打造智慧课堂和智慧校园的创新教学模式”[6]。《青岛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年)》强化“互联网+特殊教育”,依托信息化促进特殊教育发展[7]。除此之外,青岛市各区域也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行了适合区域特色的发展规划:
市南区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放在了教育研究中心,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体系,将各学校教育信息化情况列入对各学校现代化建设和办学水平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
市北区始终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资源建设、能力培训以及推进应用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平度市(青岛市代管县级市)为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市教育局制定时间推进表,制定相关标准,适时召开培训会,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
2.资金保障
随着信息化教育工程的不断发展,教育资金问题亟须得到重要保障,各省市应加大落实资金投入问题,建立以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经费支持,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自2011 年起,青岛市财政连续三年投入1.04 亿元,区市配套资金7637 万元,新建、升级736所农村中小学校园网;2014 年起,安排市级专项资金对15 个经济欠发达镇31 所学校进行支持,努力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8]。大力投入专项资金、提高区市配套资金的使用,全面启动数字智慧校园建设。2016—2018年,青岛市级层面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约有1.84亿,重点建设了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300所农村薄弱学校信息化水平提升项目。
3.网络安全保障
网络安全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青岛市教育局成立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建立网络态势感知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对网络安全的检测和预警。2017年教育城域网实现网络安全事件零发生,上级各部门网络安全威胁零通报。
1.硬件环境
青岛市为发展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创新教室形态,积极引进教学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计算机、实物投影、虚拟现实VR设备、电子互动课桌、点阵数码笔等。学校的信息化特色专用教室以录播教室为主,包括全自动实施录播教室和普通录播教室,部分学校还配置了创客实验室及远程直播教室。青岛市学校总控机房建设主要以青岛市建设总控机房(专用数据中心)、学校自建总控机房(专用数据中心)以及学校自主购买的云计算服务为主。在青岛市终端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人手一台台式机,部分学校为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终端支持。在学生信息化终端设备上,目前学校使用最多的是“电子书包”。学生终端主要采用BYOD(电子书包)的方式,中国电信网络和区域层面共同推动BYOD的应用和优质资源的建设。
2.平台应用
青岛市投入资金,完善教育网络环境建设,至2017年,青岛市教育城域网骨干带宽从1G提升到40G,网络带宽基本满足教育平台的正常使用。青岛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各种创新活动,教育资源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青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涵盖教育管理与教育资源两大内容,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机制健全、基础均衡、服务优质、特色鲜明”的一体化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满足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思路与建设要求。
3.智慧校园
2016年青岛教育总评榜颁奖典礼暨微信智慧校园应用发展高峰论坛举行。青岛市8所学校实现了与青岛新闻网签约,携手建设2017年智慧校园项目[9]。截至2017年12月13日,山东省青岛第六中学等71所学校建成智慧校园,并通过评估验收。目前,智慧校园系统已经在中小学得到广泛使用。该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为教师在教研及教学评价过程中提供大力的数据支持。
1.“三个课堂”
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青岛市开展“三个课堂”,缩小了城乡优质资源差距,建立了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结对活动”,如分别在市南区大学路小学和胶州市洋河小学、莱西城区水集镇中心小学和农村武备镇中心小学先行试点,建立智能教室连线课堂,成功实现“专递课堂”教学展示,将教学资源通过信息化传播到各学校进行共享。青岛市还成立了“名师工作室”,通过“名师课堂”等形式,将教师的教学热情激发出来,创新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同时,积极开展“名校网络课堂”,通过网络课堂的信息共享,扩散丰富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可以跨区域、跨学科地享受资源。
2.平台汇聚资源
青岛市通过青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等渠道,对全市学校的数字资源进行了收集、整合。依托大数据技术,对优秀资源进行汇聚,同时借助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对城乡教育起到了均衡的作用。依托青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青岛市教育局积极开展晒课活动并创办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截至2018年,已汇聚46855个优秀课程、256个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质课作品,实现了深化平台应用,均衡发展教学。
1.专家引领,快速进入“信息化”角色
青岛弘德小学采取了专家引领的策略来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吕红军校长和李梅副校长先后多次受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中央电教馆邀请在全国大会上介绍经验,赴全国十余省、市作学术报告或应邀培训。借助他们的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把众多的专家、学者聚拢到智囊团当中,跟着他们做“以点带面”的课题,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邀请他们来学校指导、作报告,近距离地接触和学习,使老师们实现了高位起步并且快速地进入角色。
2.开展实践活动,增强信息意识
把握技术的核心价值,开展一系列教学创新应用实践活动。以活动和比赛为抓手,形成全员参与的热潮。每学期都针对不同终端开展优秀课件的评选、新教师的亮相课以及全员参与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教学比赛,特别是组织教师参加各级组织的新技术新媒体教学大赛,在活动中促进教师成长。
3.数字化校园环境传递信息意识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黄岛区(西城区)率先引进电子白板等先进教学设备,2015年 8 月,科技体验馆、录播教室、3D 打印室、机器人教室相继投入使用,为未来海之韵小学打造数字化智慧校园,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青岛九联小学大力提倡师生加强教学软件的使用、多媒体“班班通”“网络空间”以及各种APP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化应用能力。青岛鼓励师生申报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创新课题,将教学的发展趋势引领到“处处可用、时时能用、事事适用”的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模式中。
1.加强与企业合作交流,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
青岛与东方智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逐步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充分吸纳企业力量参与青岛信息化建设。
2.借力“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推动信息化发展
教育的快速发展不能仅仅将重点放在国内视角,教育是没有国界的。为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青岛教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中,重点开展“一带一路”教育活动。加大留学资金投入力度,打造“留学青岛”品牌,率先在全市打造国际教育师范学校,为国际教育提供环境保障。同时积极鼓励学校教师与国外专家进行交流学习,打开教育通道。至2018年,先后有18个国外教育代表团来青岛开展交流合作。
1.典型引领
为构建并发展城乡教育共同体来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平度经济开发区小学和大田小学、罗头小学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开始了“信息化支撑下的城乡教育共同体模式的探索”。项目主要从名师专递课堂、资源共享、网上教研、网络会议、名师工程等方面开展。由开发区小学选派业务骨干做师傅,与罗头小学和大田小学的教师结成师徒关系,并制订师徒结对方案,采用“网络直播课堂”的形式,一对一地进行传帮带。三地老师可以通过云端实时观看录播教室的课,还可以通过网上点播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专递课堂”召开三校的远程会议,三方领导共同协商活动开展计划,对活动情况进行回顾和反思。该项目架起了城乡沟通的桥梁,构建了城乡教育共同体的管理模式,缩小了教学差距,促进了教育公平。
城阳区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引入“好分数”教育大数据平台,运用智能数据采集方式建立了区域性的全过程、全学科的中学学业数据库,并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学习分析等技术对全市基础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跟踪诊断分析,为区域的教育决策、教学教研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与资源支持,推动了城阳区整体教育质量的均衡与优质发展。
为了增强试卷讲评课的教学效果,青岛二十八中与企业合作,结合学校特点,搭建了“高效新课堂”和“阅卷易”两个技术平台,以期满足课堂教学改革的需求,构建新课堂。借助“高效新课堂”平台,提炼形成课堂教学的四环节——微课助学、合作互学、重点导学、评价促学。借助“阅卷易”平台,提炼形成课后自学巩固的四环节——精准命题、科学诊断、深度分析、巩固提升。
2.青岛经验
青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青岛乃至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深远。2016年,青岛市荣获“教育信息化示范基地”的称号,或为副省级城市中唯一一个成为全国典型案例的城市。青岛市改变了传统的发展模式,形成市级、区级、校级以及企业结对的教学信息化协调发展模式,从机制的创新、基础环境的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等方面,全面推进青岛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形成了“青岛经验”。青岛目前走在“互联网+教育”的前端,推动了青岛教育现代化的快速发展[10]。
“互联网+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网络教育资源等技术,提升了传统教学资源的价值,由单一的小区域的教学扩展到多区域的共同学习。为加快“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本研究提出以下展望:
教育系统加强与民政、扶贫办等部门信息系统的对接,完善多部门协作推进机制。建设动态数据库,做到精准、互联互通,加强动态跟踪,提升帮扶效率和效果。通过政策引导、资源共享等方式,加快缩小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信息化差距。政府要发挥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的作用,制定可实施的政策制度,同时加大执行力度。
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前提下,应该规范网络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在“互联网+”时代, 全球的知识相互交融,并且复杂度提升, 知识和信息量更是井喷式增长, 不断推陈出新。在平台的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不利于学生观看的广告,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在这种状况下, 学生如何在庞杂的信息海洋中筛选出对其有用的知识就成了决定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11]。
目前,青岛市教育初步与信息化企业、高校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但是合作的深度与范围不充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应重点加强与教育大数据、教育人工智能、智慧校园等新兴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合作交流。制定相关的政策机制,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打造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信息化产业,提升教育信息化企业综合竞争力。
同时,加强国际教育交流,积极促进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智慧化。提高深入交流效果,引入全球教育资源,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