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洁 王密卿
(河北师范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24)
近年来,“藏族语文翻译成为研究焦点”(许明武 等,2018:59)。藏族著名学者久·米庞嘉措(1846—1912)的《国王修身论》(又称《王道论》)作为四大藏族格言诗之一,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19世纪末,康藏德格土司内部权斗纷起,外部又遭受临近土司的沉重打击,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境地。德格土司昂翁降白仁青(?—1935)请求米庞嘉措“写出一部集所有要义、不畏冗长、世人皆懂的国王修身论”(杨毛措,2017:116),以此激励德格土司民众奋发图强,重建德格土司。故此,米庞嘉措创作了《国王修身论》。《国王修身论》全书共计21章1000余首诗,主要论述了国王修身之法和治理国家之道,是藏族格言诗中的长篇巨著。“《国王修身论》的深刻思想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在当今社会治国理政方面也有借鉴意义,在藏族文化研究方面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在文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李正栓 等,2019:95)
国外学者最早关注《国王修身论》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1997年,后来成为美国女藏学家的劳兰·露丝·哈特利(Lauran Ruth Hartley,1964—)在其硕士学位论文《19世纪晚期德格土司社会历史研究:联盟与权力的无偏向视角》[A Socio-Historical Study of The Kingdom of SdeDge (Derge, Kham)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Ris-Med Views of Alliance and Authority]中英译《国王修身论》部分诗节,将其带入西方学者的视野,开启了这部巨著在国际藏学界的传播。本文基于新近发现的《国王修身论》哈特利译文,详述译者的学术背景和影响,全面分析译文的翻译缘起、文本特色及意义。
哈特利是美国女藏学家,研究方向为西藏文学、文化作品的生产和翻译研究,目前主要研究重点为18世纪以来西藏文学的创作与话语分析。哈特利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中央欧亚研究学系(Department of Central Eurasian Studies),求学期间师从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埃利奥特·斯珀林(Elliot Sperling,1951—2017),分别于1997年和2003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哈特利作为藏学研究馆员现供职于哥伦比亚大学斯塔尔东亚图书馆(C.V. Starr East Asian Library at Columbia University),兼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 Cultures)藏族文学教授,同时在印第安纳大学和罗格斯大学讲授藏族文学和宗教课程,并担任《亚洲研究学刊》(JournalofAsianStudies)的书评编辑。
哈特利围绕西藏文学研究和翻译研究发表了大量学术论著,在美国藏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哈特利的代表性学术著作为其博士学位论文《由语境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藏文学话语与社会变迁(1980—2000)》[Contextually Speaking: Tibetan Literary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80—2000)]。与其藏学研究馆员的学术身份密切相关,哈特利的论文大多被收录在学术论文集之中,少量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1)哈特利有关藏族文学代表性论文有《安多的“现代性创造”:论传统西藏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Inventing Modernity” in Amdo: Views on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Tibetan Culture in a Developing Society, 2002)、《 甘做忠实的公仆:多卡夏仲·策仁旺杰自传(1697—1763)》(Self as a Faithful Public Servant: The Autobiography of Mdo Mkhar Ba Tshe Ring Dbang Rgyal (1697—1763),2006)、《 文学术语在西藏文学话语中的统治地位》〔Ascendancy of the Term rtsom-rig (literature) in Tibetan Literary Discourse,2007〕、《非正统观点与新正统诗:20世纪早中期的西藏作家》(Heterodox Views and the New Orthodox Poems: Tibetan Writers in the Early and Mid-Twentieth Century,2008)、《德格王国 》(The Kingdom of Dergé,2013)、《现代西藏藏文自由体诗的出现》(The Advent of Modern Tibetan Free-Verse Poetry in the Tibetan Language,2017)等被收录于学术论文集;《现代西藏文学的传统与变迁主题》(Themes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Modern Tibetan Literature,1999)和《后毛泽东时代早期的西藏出版》(Tibetan Publishing in the Early Post-Mao Period,2005)分别发表在学术期刊《西藏风马》(Lungta)和《远亚丛刊》(Cahiers d’Extrême-Asie)。。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哈特利和得克萨斯州立大学高级中文讲师帕特里夏·斯基亚菲尼韦达尼(Patricia Schiaffini-Vedani)于2008年联合主编的《现代藏族文学和社会变革》(ModernTibetanLiteratureandSocialChange)学术影响较大。该编著被《选择》(Choice)杂志(2)《选择》杂志创刊于1964年,旨在为图书馆提供权威标准以衡量图书选择质量,目前为美国大专院校图书馆选择、收集图书的重要工具。列入《选择》杂志历年“专题”(Features)栏目“最佳学术著作”的图书被视为“图书精品中的精品”(the créme de la créme of books reviewed in Choice)。评选为“2009年度最佳学术著作”(Anonymous,2010:819)。分析哈特利论著的研究主题可以看出,哈特利主要从历史和社会视角审视、研究藏族文学,将藏族文学看作是了解西藏文化、社会、宗教、历史等方面的窗口。哈特利的藏族文学研究与西方学界的中国文学研究在研究目的和方法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哈特利的藏族文学研究服务于其西藏历史、宗教、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此外,哈特利在美国藏学研究界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对藏族文学作品在美国的研究和翻译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藏族格言诗《萨迦格言》的英译者约翰·达文波特(John T. Davenport)在译作《普世智慧:萨迦班智达良言宝库》(OrdinaryWisdom:SakyaPandita'sTreasuryofGoodAdvice)的译者序中特向哈特利致谢(Davenport,2000:xv);美国学者杰弗里·巴斯托(Barstow, 2018:xi)在著作《恶魔的食物:肉食、素食主义与西藏佛教的禁制》(FoodofSinfulDemons:Meat,Vegetarianism,andtheLimitsofBuddhisminTibet)的前言部分对哈特利的学术帮助表示感谢。
作为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翻译是藏族格言诗在西方学界传播的重要途径。例如,詹姆斯·艾佛特·薄森(James Evert Bosson)的英译《萨迦格言》即译自“藏文原文和路易斯·李盖提于1948年在匈牙利影印的蒙文《萨迦格言》”(李正栓,2019:18),以此为基础著成博士学位论文《格言宝藏:萨迦班智达〈善说宝藏〉藏蒙对照》(ATreasuryofAphoristicJewels:TheSubhasitaratnanidhiofSaSkyaPanditainTibetanandMongolian),进而促进了《萨迦格言》在国际藏学界的传播。《国王修身论》作为哈特利硕士学位论文《19世纪晚期德格土司社会历史研究:联盟与权力的无偏向视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翻译,这与藏族格言诗在西方学界的译介形式高度一致。翻译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哈特利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英译《国王修身论》既受到美国译介语境的影响,也与其学术研究背景和翻译目的相关。
哈特利英译《国王修身论》与美国藏学研究和藏传佛教研究的发展密切相关。“美国的藏学研究和藏传佛教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萌芽期(20世纪40年代以前)、发展期(1950—1970年)和兴盛期(1978年以来)。”(索珍,2006:271-272)美国藏学研究和藏传佛教研究的发展推动了藏族格言诗的翻译和传播。《萨迦格言》的塔尚·塔尔库(Tarthang Tulku)英译本(1977)和达文波特英译本(2000)均是在美国藏学研究的推动下产生的。尤为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藏传佛教的主要分支如宁玛、格鲁、噶举、萨迦等各个教派相继在美国设立寺庙或坐禅修行中心,藏传佛教在美国有了更加快速的发展”(王密卿,2015:80)。藏传佛教在美国的快速发展为美国学者思考其各个教派的历史起源、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走向提供了可能性。哈特利于1994—1997年于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攻读硕士学位,硕士学位论文完成于1997年,其论文(3)该论文探索藏传佛教各个宗派之间秉持宽容,力图消除教派之间的纷争,抢救、保存和弘扬因教派纷争而濒临消亡的西藏宗教文化和传统文化。研究视角的聚焦与藏传佛教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的快速发展形成暗合。此外,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西方英译中国文学常被看作是了解中国历史、政治和社会的窗口,而作品的文学性则很少受到关注”(马会娟,2013:69)。哈特利将英译《国王修身论》作为透视19世纪晚期德格土司联盟与权力之间关系的重要论证资料同样与西方译介环境密切相关。
哈特利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均在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获得。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是美国主要的藏学研究机构之一,藏学研究起步较早,师资力量雄厚。该校的西藏学会“共有学者会员250多位,其研究兴趣涉及语言、历史、宗教等各个方面”(向红笳,2007:187)。印第安纳大学中央欧亚研究学系长期以来为世界领先的中央欧亚研究中心之一。哈特利的导师埃利奥特·斯珀林为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主要从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历史关系的研究,并且能够大量使用中文文献和藏文资源。1984年,他凭借专著《14—17世纪西藏与中央政府的政治、宗教、文化以及经济关系》(OnthePolitical,Religious,CulturalandEconomicRelationsBetweenTibetandChinaFromtheFourteenthThroughSeventeenthCenturies),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 Foundation,1984)。哈特利对19世纪晚期德格土司社会历史的研究与其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其研究内容的聚焦与导师埃利奥特·斯珀林密切相关。此外,纽约市拉孜当代藏文化图书馆(Latse Contemporary Tibetan Cultural Library)馆长、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兼职教授白马·奔(Pema Bhum)对哈特利选译《国王修身论》和确定“宗派无偏向”研究视角有着较大影响。“非常感谢白马·奔先生花费大量时间帮助我翻译《王道论》,抄录访谈,提醒我从‘宗派无偏向’视角进行公正审视的必要性。”(Hartley,1997:iv)白马·奔为旅居美国藏人,早年毕业于中国西北民族大学,1994—1997年在印第安纳大学任访问副教授,哈特利的选译诗节对宗教词汇的细致把握和翻译与白马·奔的帮助密切相关。
“‘政教合一’是传统西藏社会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Hartley,1997:1)哈特利的硕士学位论文在宗教的视角下以德格土司为个案研究,“旨在呼吁超越卫藏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宗派偏见以扩大对西藏政教联盟的理解”,“并为驳斥西藏‘无政府’观点提供依据”(Hartley,1997:2-3)。Ris-Med藏语音译为“利美”,“作为一种思想文化运动,始于19世纪的康区,并以德格为中心形成辐射全藏区的一场藏传佛教复兴运动”(万果,2012:48),代表人物有降央钦哲旺波(1820—1892)、贡珠·云丹嘉措(1813—1892)、曲吉林巴(1829—1870)、米庞嘉措等。19世纪,德格土司所在的康藏地区与卫藏地区的政治机制和宗教发展差异明显,康藏地区土司林立,由于远离统治中心而宗教文化盛行,藏传佛教各教派均得到良好发展。康藏地区的政治土壤和宗教文化为宗教运动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在宗教视角下审视康藏地区土司代表德格土司的联盟与权力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米庞嘉措作为宗教运动的代表人物和19世纪末期德格土司中的重要人物,成为考察19世纪晚期德格土司联盟和权力关系的焦点,而《国王修身论》作为米庞嘉措应德格土司昂翁降白仁青之邀而写成的著作成为考察二者关系的重要参考资料。
《国王修身论》的翻译和研究旨在“聚焦其对国王传统角色的刻画和对公正公平的哲学强调”(Hartley,1997:4)。哈特利的硕士学位论文分为八个章节,即《德格土司》《德格土司的世俗权力》《德格土司的宗教权力》《土司与寺庙之间的关系》《 “宗教无偏向”研究视角》《德格土司继位之争》《德格土司五大家庙》和《米庞嘉措和〈王道论〉》。第八章《米庞嘉措和〈王道论〉》占整篇论文的近四分之一篇幅,哈特利主要描述王权、分析构成王权七种要素(国王、官员、国土、城区、财富、军队、同盟)、公平对待各教派等三个方面,并以《国王修身论》中的相关诗节为依托来展开论述。《国王修身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此得到凸显。
哈特利以藏英对照的形式将相关诗节分列在学位论文之中。统计分析哈特利翻译的《国王修身论》诗节,哈特利共计翻译52个诗节(参见表1),第三章《注意一切行动》和第14章《保护百姓安康》的诗节翻译最多,其中第三章的第39首和第47首诗、第六章的第54首诗以及第14章的第13首诗为部分翻译。《国王修身论》的52个诗节英译作为哈特利硕士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一定的翻译特色,即以自由体译诗,解读文本细致,凸显说教意味,保留文化意象。
表1 哈特利英译《国王修身论》诗节概况
3.1以自由体译诗
诗歌翻译一般采用韵体译诗和自由体译诗两种译法。“‘韵体译诗’不仅严格要求诗歌的排列形式,还要严格规范词语和韵律的使用;‘自由体译诗’主要指译诗采用了自由体或散文式的排列形式,音韵散乱,诗行散漫。”(李正栓 等,2015:83)藏族格言诗作为藏族作家诗四大流派之一,富有韵律,以七言四句形式最为常见。《国王修身论》表现手法灵活多变,不固守七言四句旧格式,但在每个诗节中仍保持了字数相同,韵律和谐。哈特利在翻译《国王修身论》的过程中,采用自由体译诗的翻译方法,形成“音韵散乱、诗行散漫”的译文。以第11章中的第25首诗为例:
所以一切外道教派,
不论住在什么地方,
应该尊重他们教规,
真心保护真心珍爱。(耿予方,1987:123)
Thus, the king also defends, as they were before,
Each of the ancient sects that dwell
In the king’s realm,
Including any outside heterodox [groups].(Hartley,1997:82-83)
这首诗建议国王对各个教派应当保持尊重和一视同仁。哈特利引用并翻译这首诗旨在例证米庞嘉措在“宗派运动”中所提倡的“公平公正”在政治权力中的实践,“因为‘公平公正’的概念听起来非常崇高,这首诗可能是米庞嘉措为此提出的具体建议之一”(Hartley,1997:82)。哈特利采用自由体译诗的翻译方法将该诗的形式散文化或稀释化,注重诗歌信息的传递而非诗歌韵律的保留。
《国王修身论》是作为哈特利硕士学位论文重要的论证材料而被翻译的,因此作者情况、创作背景等大量副文本信息得以呈现,并且各个诗节在佐证论点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充分解读。在副文本信息方面,哈特利详细介绍了作者米庞嘉措,考证了《国王修身论》的创作背景,罗列出作者在创作《国王修身论》时引用的《萨迦格言》《智慧之树》《真言授记》《正法念处经》《金光明经》以及西藏历代法王各类遗著等书目。在诗节解读方面,哈特利为了例证某一主题而翻译多首诗节,并对这些诗节进行充分解读。例如,哈特利翻译第三章中的第39-47首诗来解读“国王行为的高贵”。“米庞嘉措在作品中经常使用藏文词汇‘ya-rabs’(高贵)来着重强调国王的理想行为规范以确保统治地位。藏文词汇‘ya-rabs’与英语中的‘noble’同样具有歧义,二者均表示行为高贵和与贵族相关。”(Hartley,1997:72)第三章中第39-47首诗总体论述了国王应该在走姿、坐姿、饮食、着装、发言、打猎、远游、游泳、骑马等行为上保持高贵姿态。哈特利通过引用以上八首诗将具有歧义的“noble”一词具体化,以此说明国王应该在相应行动上保持高贵的姿态。细致的文本解读有力支撑了哈特利的文中论点,同时促进了《国王修身论》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藏族格言诗蕴含着藏民族智慧的思想,以诗意的格言传递着深邃哲理,成为藏族人民行为处事的准则。”(李正栓 等,2019:72)藏族格言诗以格言为诗,重在讲授道理,构建行为规范,说教意味比较浓厚,因此译者在翻译藏族格言诗时注重说教意味的保留。例如,《萨迦格言》达文波特英译本通过使用大量祈使句和指示型情感动词来强化道德说教意味。《国王修身论》作为米庞嘉措为德格土司昂翁降白仁青所写的修身之法和为政之道,本身就具有建议性或说教性的意味。哈特利的硕士学位论文旨在探讨19世纪晚期德格土司联盟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大量使用祈使句或情态动词来凸显作为宗教代表的米庞嘉措与作为世俗权力代表的昂翁降白仁青之间的关系。以第一章中的第五首诗为例:
大家观察主要对象,
所以落在国王身上,
即使一件小小事情,
也会引起社会反响。(耿予方,1987:3-4)
Because everyone is watching and regarding you,
I will explain the actions—
The good, the bad, even the small—
Of the King and his royal lineage in the world.(Hartley,1997:70)
该诗节为哈特利节译文中的起首诗,指出由于备受关注,国王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哈特利在译文中添加“you”和“I”以形成对比,进而凸显作者米庞嘉措与德格土司昂翁降白仁青之间“提供建议”和“接受建议”的关系,为论证19世纪晚期德格土司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做铺垫。
哈特利的硕士学位论文主要面向学界的专业读者,通过采用转写、音译、增加注释等翻译方法尽量保留原文中的宗教或文化意象。例如,在第21章第19首诗中,哈特利通过转写保留了“lugs-kyi-bstan-bcos”(道德规范、修身之道)这一藏族格言诗中的专有词汇。“Naga”语出梵文,为印度神话中居住在地下的蛇神,后来佛教东传,为扩大佛教在东方国家的影响而附会东方本土文化,被译为“龙”。哈特利采用“Naga”在宗教中的最初含义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宗教文化意象。
修身之道格言很多,
如同一条一条江河,
全部汇集大海之中,
龙王该是何等欢乐。(耿予方,1987:244)
The gathering of all river streams, the elegant
Sayings of the manylugs-kyi-bstan-bcos,
This great ocean, the foundation of all kings
And Naga Kings, is wondrous.(Hartley,1997:71)
再如第三章中的第45首诗,对比分析耿予方译文和哈特利译文,耿予方在翻译该诗时,尽量淡化诗节中的宗教意象,哈特利则最大程度地保留诗节中的原有宗教意象。他将“月亮”翻译为“the lord of constellations”(众星之神),而在附加的注释中将其标注为“the moon”。耿予方将“月亮永存”的含义显化为“月亮永葆青春生命”的普通含义,哈特利则注重保留诗句中的宗教色彩,将其翻译为“resides on the path of the immortals”。同样,哈特利将“国王”译为“the lord of land”,而非其译文中经常出现的“king”。
看见就能令人高兴,
月亮永葆青春生命。
众人眼中美好国王,
生活人间受到尊敬。(耿予方,1987:27)
The lord of constellations who causes great happiness
With only a glance resides on the path of the immortals.
The lord of the land who evinces beauty in the
Eyes of the multitudes proceeds here on this earth.(Hartley,1997:73)
作为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哈特利译文在诗句、词汇翻译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得到西方学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哈特利译文作为其早年开展学术研究的部分成果,在创作背景考证和诗节分行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在《国王修身论》成书时间的考证方面,哈特利根据《国王修身论》扉页信息,指出米庞嘉措“于藏历木羊年正月初十四吉日开始创作”,“在寓居德格王国首府期间的一个月内于藏历二月二日吉时完成《国王修身论》的创作”(Hartley,1997:67)。根据国内学者杨毛措考证,“该著作于藏历木羊年正月初14即1896年开始写作,于1897年完成,陆续耗时一年左右”(杨毛措,2017:116)。两位学者考证的写作起始时间一致,然而完成时间和所用时间有着较大出入。《国王修身论》含有1000余首诗,属于藏族格言诗中的长篇巨著,显然,哈特利“一个月内完成写作”的说法有待商榷。其次,在诗节分行方面,哈特利将一些诗节放在一起,并没有逐首诗节分开呈现,如将第11章中的第12、13、14首诗及第21章中的第18、19首诗合并为一个诗节呈现。然而,瑕不掩瑜,哈特利译文推动了《国王修身论》在西方学界的传播。
哈特利从学术研究出发英译《国王修身论》对其在西方学界的传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劳兰·露丝·哈特利的硕士学位论文《19世纪晚期德格土司社会历史研究》探讨了康藏地区的政教联盟关系,在该力作的影响下,米庞嘉措的政治格言诗《国王修身论》引起西方学界的关注。”(Ortega,2019:27)哈特利硕士论文的外文引用量为24(该数据为笔者于2020年10月24日在Sci-hub检索所得。哈特利的硕士学位论文以“西藏政教和文学”这一小众研究为对象,对比其他藏族文学典籍外文译本引用情况,这一引用量着实不低。此外,检索CNKI发现,近年来研究西藏政教、历史和文学的国内学者也开始注意哈特利的这一研究成果),主要分布在藏族文学研究、米庞嘉措研究、西藏宗教研究和西藏社会历时研究等方面,这对推动《国王修身论》在国际藏学界的全面传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哈特利从社会历史学视角深度挖掘了《国王修身论》的文本价值,进而通过学术翻译推动藏族格言诗在国际藏学界的传播,这对当下民族典籍域外翻译和传播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藏族格言诗作为反映西藏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思想主题多元,涉及宗教、政治、社会、法律、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兼具宗教身份和政治身份的藏族格言诗人以格言诗为载体,宣传自己的佛学主张和政治理念。因此,藏族格言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藏传佛教对政治的影响。《国王修身论》既是应德格土司昂翁降白仁青之邀而进行的创作,也是米庞嘉措对纷乱的宗教和政治现状的回应,呼吁土司注重自身修行和法制德治之道,这与其所发起的“宗教”运动形成了文本呼应。哈特利以翻译为基础,从“宗教”视角考察了19世纪晚期德格土司联盟和权力之间的关系,正确解读了《国王修身论》与“宗教”运动之间的关系,进而充分挖掘了《国王修身论》所包含的政治、宗教、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文本价值,而非仅仅局限于其文学价值。哈特利从“宗派”这一全新视角对19世纪晚期德格土司社会历史的解读引起国际藏学界对《国王修身论》及其作者米庞嘉措的关注。在哈特利英译本的推动下,国外藏学家在2000年左右出版了大量相关研究论著,美国藏学家约瑟·卡白宗(José Cabezón)于2017年出版了国外首个英文全译本《公正的国王》(TheJustKing)。
哈特利以英译《国王修身论》实践为基础著成学位论文的学术翻译和传播反映出20世纪下半叶藏族格言诗在域外翻译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薄森和苏联藏学家博尔索霍耶娃(Н.Д. Болсохоевой)翻译《萨迦格言》最具有代表性。1965年,薄森以英译《萨迦格言》藏文文本和1948年李盖提蒙古文译本为基础,著成博士论文《格言宝藏:萨迦班智达〈善说宝藏〉藏蒙对照》。薄森译本在国际藏学界传播广泛,影响深远,被《萨迦格言》译者多有提及或研究,如日裔法籍藏学家今枝由郞日译《萨迦格言》以其为参考,甚至被国外大学和佛学中心列为必读书目。1976年,博尔索霍耶娃基于俄译《萨迦格言》,著成副博士学位论文《萨迦班智达及其格言》(Сакья-пандита и его изречения),并在苏联藏学界产生较大影响。1997年,哈特利首译《国王修身论》推动了其在国际藏学家的广泛传播。综上分析,以翻译为途径的藏族格言诗学术研究有效推动了其在国际藏学界的传播。民族典籍的对外翻译和传播与国际学界的推动密切相关,学术性翻译应成为民族典籍外译的重要努力方向之一。
哈特利的选译作为《国王修身论》在英语世界的首次推介,促进了该部格言诗在国际藏学界的翻译、传播和研究。通过考察译者学术背景、美国译介语境以及译文特色,发现哈特利英译《国王修身论》与美国藏学研究和藏传佛教发展这一宏观语境密切相关,亦受到译者学术背景和翻译目的的影响。受翻译目的的影响,哈特利译文作为其硕士学位论文的组成部分,学术色彩浓厚,呈现出以自由体译诗、解读文本细致、凸显说教意味、保留文化意象的翻译特征。《国王修身论》哈特利译文的发现、考察和分析为藏族格言诗翻译史的全面建构做了进一步的资料补充,为《国王修身论》英译的比较研究做了文本准备,并为民族典籍域外翻译和传播提供了借鉴意义。
致谢:特别感谢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和赵春龙博士提供《国王修身论》哈特利选译诗节、《国王修身论》耿予方汉译本和《国王修身论》英译全译本以及对本文写作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