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麥里筱(Chrystelle Maréchal)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郭沫若於1933年,首先注意到甲骨文中的這個字。可是因爲這個字的拱形是用雙綫勾出,所以他誤認作是“蜺”字。(1)《説文解字》字“蜺”條下謂:“寒蜩。从虫,兒聲。”郭沫若靠《爾雅·釋天》“蝀,虹也。蜺爲挈貳”覺得“蓋古人以單出者爲虹,雙出者爲蜺也”。見郭沫若: 《卜辭通纂》,北京: 科學出版社[1933]1983年版,頁388。郭沫若覺得“”是“蜺”字,因《説文》的“虹”籀文作“”,所以他把甲骨文的“”(《合集》13406)錯隸定作“虹”字,其實是“雷”字。見郭沫若: 《卜辭通纂》,頁385。雖然如此,仍無礙李曉紅繼續論證“虹”和“蜺”兩字已在商代甲骨文中出現過(參見本頁注②)。最近郭静云教授把甲骨文的“”隷定作“神”字,可是對我來説這個想法還必須進一步研究,見郭静云: 《天神與天地之道》上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頁141。到1940年,于省吾才把這個甲骨文字,正確地隸定爲“虹”字。(2)參見于省吾: 《雙劍誃殷契駢枝》,北京: 中華書局[1940]2009年版,頁39。要指出的是,李曉紅在2013年的一篇法文論文中,仍然贊同熊海平(1977[1940])的意見。她認爲“虹”和“蜺”兩字,同時在殷商甲骨文中出現,但她的論據却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假設上。她説這兩個古漢字的區别在於其上部的拱形是一筆還是兩筆。其實她認爲是“蜺”的那個字是個破損的字。按照剩下的痕迹,字上部的拱形,原來應該是雙綫的,而不是像她所説是單綫,並借以證明是“蜺”字(《合集》13442正)。見Li Xiaohong(李曉紅): L’arc-en-ciel et le dragon bicéphale: représentation et histoire des Shang aux Han (1600 av. J.-C.-220 après J.-C.). In Nathalie Beaux et Li Xiaohong, Créatures mythiques animales-Ecriture et signes figuratifs. Paris: Editions You Feng, 2013.又,見熊海平: 《三千年來的虹霓故事》,載《董作賓先生全集》第9册,臺北: 藝文印書館[1940]1977年版。文的“”字。
我們在殷商甲骨文中,一共撿得七個有上下(3)參見《合集》10405反、10406反、13441、13442正、13443正中的兩個例子和13444。所有含“虹”字的卜辭,都出現在小屯村北出土的典賓組中。讓我們先看看其中的兩個例子:
《合集》10405反【典賓】
在這條驗辭中,“虹”字之前的“云自東”,有人認爲是印證了上文“有咎”的惡兆。至于驗辭的末句,“自北飲于河”所描述的現象,到今天在民間中還流傳着。(5)郭沫若説:“吾蜀鄉人至今猶有虹有首飲水之説。”同上,頁388。一些學者深信,這條卜辭反映了古代先民認爲虹是個凶兆。可是在下面這對正反卜辭,虹就不見得一定理解作凶兆。
根據這對正反卜辭,我們可以論定,在商人的心目中,虹的出現,關係到農業收成好壞,不一定是壞的,故有這樣的正反之問(即乙1、乙2)。
另一方面,他們有時候似乎也在找辦法,回避虹的凶兆的發生。例如,在占卜前,先在(黄)河舉行燎祭,因爲他們相信,虹在那裏吸飲。(7)這片甲文的排序,是按照胡厚宣、王宇信的念讀。參見《甲骨文合集釋文》,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今天“虹”字的寫法,跟公元前5世紀的石鼓文“虹”一樣,没有再改變,仍然保留着“虫”的成分,以標志它的動物性,繼承了中國古代對這個自然現象的信仰。
現在,我們轉述對“虹”字的構形較有代表性的意見。
因此我對以“雙首龍”這個説法,去解釋“虹”的字源甚有懷疑,雖然這種解釋,會討好中國的讀者。再者,就算李孝定所注意到的,那個破損字形確有獸首,也既不像蛇,亦不像龍。
這個破損的字,其實是個形意字,像描畫一道天虹,它的兩端的獸首張着口。若依據民間傳説,天虹正在(黄)河裏吸水。
今天,日常使用的這個“虹”字,就只以部首“虫”加上聲符“工”,其實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有關甲骨文的“虹”字,就談到這裏。雖然,由于文獻不足,它兩端的獸首的類屬,還没有什麽進展。
下面探討中國境内雲南納西族的象形字中的“虹”字。試看能否有助於澄清上文裏一些存疑的問題。
第二、納西的“虹”字符
雖然如此,納西的“虹”字符兩端的獸首,表示納西族跟殷商時代中原地帶的居民一樣,同樣信奉虹的動物性。
結語:我們希望通過這篇論文,以古漢字和納西的“虹”字,探討天虹這個自然現象在民間裏,過去和現在的信仰。這個信仰所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從中原到今天的西南地區。
附記: 本文曾於2019年10月18—19日在河南安陽舉辦的“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