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小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及朝译本探究

2020-02-23 01:39赵勇淑
民族翻译 2020年6期
关键词:朱子学典籍朝鲜半岛

⊙ 赵勇淑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天津 300270)

引言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深入频繁,翻译的重要性也越发突显出来。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国,其典籍翻译是世界了解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和窗口。朱熹理学思想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成就之一。朱熹的思想作为元、明、清的官方哲学,不仅对中国本土文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等邻近国家和地区,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对其社会思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目前国内对朱子学典籍的海外传播及翻译学研究相关成果较少,作者只找到两篇研究英译的期刊论文,即施万里、张余辉的《朱子学典籍英译现状研究》和赖文斌的《朱子学在英语世界的首次翻译》,还没有看到朱子学的朝译研究相关论文。为了弥补这样的研究空白,本文以朱子学典籍《小学》为例,对其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及翻译出版、朝译本版本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以翻译学视角对《小学》两个朝译本《翻译小学》和《小学谚解》的翻译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

一、《小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

13世纪初,朱子学就传入到朝鲜半岛,并与本土文化融合之后一度成为他们治国的正统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成功典范。随着朱子学在朝鲜半岛盛行,其代表性典籍《小学》也开始广为流传。《小学》传入朝鲜半岛的具体时间不详,但韩国学界普遍认为,应是高丽末年安珦(1243—1306年)、白颐正(1247—1323年)等文官和学者们大量引进朱子学经典的时候随之一并传入朝鲜半岛。[1]《小学》不仅得到朝鲜半岛儒学家们的青睐,也博得了朝鲜王朝历代国王的重视,在他们在位期间都颁赐过《小学》相关书籍,可见当时朝鲜王朝上层对《小学》的重视程度。

在朝鲜半岛,《小学》及其译著的普及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完成。朝鲜王朝太宗7年,文官权进上奏《劝学节目》,请求将《小学》列入“生员试”的考试科目。[2]411性理学者兼文官金宗直对弟子金宏弼说“如果真有志于学问,就应该从《小学》开始。”[4]李氏朝鲜朱子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退溪则向君王进言强调《小学》及其传播的重要性。“圣学之所以成始成终,小学所以成始,大学所以成终也,以作室臂之,小学则如修正基址,而备基材木也……”[3]556为此,李氏朝鲜知名儒学家李珥奉命制定的《学校规范》中把《小学》放在了必读书本的首位,之后仁祖7年制定的《学校节目》里把《小学》纳入到正式课程。[2]557《小学》在朝鲜半岛被列为司译院译科的考讲书目,并成为各级官学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后经李滉、李珥等性理学大师的努力,“《小学》的经学地位也得到长期的认同,不仅在书院教学中长期保持尊崇地位,同时还被作为家训之良方,乃至女诫之要典,而深入于朝鲜时代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3]43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的翻译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不仅在学校的教学中需要《小学》的朝译本,学生自习和补习过程中也需要朝译本,加上当时士林派大力宣传和普及《小学》也需要翻译本。

韩国独立之后,学校教育从1955年第1次教育改革以来至2015年,共进行了10次教科书修订。教育课程的改编在每个时期都受到了当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潮、教育政策、社会文化需求、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小学》为首的儒学思想再次出现在第1、2次教育课程中的国语教科书和古典教材中,内容主要包括孝道、教育、交友等。1963年第2次教育改革之后,《古典》教科书中有关《小学·明伦》的内容大多为日常生活当中要如何尽孝的问题,其原文和译文同时被收录在教科书。但是1973年第3次教育改革后的长达36年间,韩国国语教科书中儒学思想相关内容完全消失。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韩文教学体系的成立、韩国民族文化倾向的高涨、韩国经济的发展等。直到2009年,《小学》重新被收录到古典选修课教材当中。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以仁义、礼智等为主,没有汉文原文,只收录了用现代韩国语翻译的文章,教材编撰者对相关儒学思想做了详解。近年来,随着《小学》的翻译本形式日趋多样,漫画以及动漫、游戏等也逐渐成为一种新颖的普及形式。

二、《小学》在朝鲜半岛的翻译出版

最初《小学》在朝鲜半岛以手抄和翻印的形式在统治阶级内部得以流传,直到进入朝鲜中宗时期之后,统治阶级为了宣扬儒家思想,在民间普及忠孝节义等朱子学伦理,才开始对《小学》进行朝鲜文翻译。1518年,朝鲜中宗命令金诠、崔淑生等参考何士信所辑《小学集成》,对朱熹的《小学》进行了翻译,译著命名为《翻译小学》,并刻在木板上发行于世,共10卷10册,为《小学》的第一个朝译本。但这本原刻版并没有流传下来,如今能找到的译本为16世纪由弘文馆发行的覆刻本部分内容。1588年李山海等受宣祖的命令,重新对《小学》进行了翻译,译著命名为《小学谚解》,共6卷4册。此次译本的编撰及刊行是由朝鲜王朝主导,即由校正厅、撰集厅等中央机关负责翻译工作,由国家出版机关校书馆发行。之后,以此为底本多次发行了覆刻本。《小学谚解》至今完整地保存在韩国安东陶山书院。另一方面,李珥等朝鲜儒学家们参考《小学集成》《小学集注》等由中国传入朝鲜半岛的注解本,根据需求对《小学》进行了删减并做了新的注解,注解本的名字为《小学诸家集注》,共为6卷。后人又参考李珥的注解本重新翻译了《小学》,其译著有两种,即《小学谚解》和《小学诸家集注》。至1918年,共发行了15个版本的《小学谚解》(具体见表1)。到了19世纪,朝鲜张寅植在朱熹的《小学》中选取有关妇道的内容编辑成书,命名为《小学闺范》,后出版了同名的译著。《小学闺范》的序言中写道“自古女孩子到7、8岁就能学习和理解《老经》和《烈女传》的内容。因此,应该收集女人应该遵守的行为典范,根据年龄段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并编辑成书,取名为《小学闺范》,赠天下儿媳熟悉之”。[2]435

表1 《小学》在朝鲜半岛的翻译出版情况

1910年开始,日本侵占朝鲜半岛长达30多年,推行了文化清洗政策,限制民族语言的使用,四书五经等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传播也受到极大制约,这种情况下朱子学典籍的翻译活动萎缩也是避免不了的。值得关注的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的相关译著仍然陆续被出版和普及。从下面表2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小学》相关译著种类多达6种,这可能是因为《小学》中绝大部分是关于儿童道德修养的内容。1945年韩国独立后,出版行业又重新获得了自由。但直到1970年的24年间,却几乎没有朱子学相关书籍被翻译出版,《小学》译著也只出版了一种。究其原因是由于光复初期韩国经济遇到了极大阻碍,出版市场陷入低谷,即便韩国民众对《小学》等朱子学典籍感兴趣,但翻译出版也困难重重。另外,也受19世纪60年代日韩两国关系恢复后韩国出版市场一度兴起日本书籍大流行的影响。进入19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重新启动了对《近思录》《传习录》等朱子学典籍的翻译出版工作。但是19世纪80年代之后,翻译出版的大部分书籍都与民主化和社会改革有关,朱子学典籍的翻译出版再次停滞不前,只能零星地找到几本选编形式的译本。与此形成对比,《小学》的译著在19世纪70年代就有3种,19世纪80年代也有18种之多,且具有完整的翻译形式。这可能是因为当时朱子学典籍还处于初次翻译阶段,相比之下《小学》的全译本已出版多次,这大大减少了翻译和出版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成本。19世纪90年代以后,朱子学典籍的翻译出版迎来了蓬勃发展时期。除了《近思录》外,《朱子语录》《朱子家训》《仁粹》《正梦》《北启子》等书籍都被翻译出版,《小学》相关的译著就多达90多种。如此大量翻译和出版同一典籍,是由于随着新型经济模式的出现和新媒体的发展,漫画、动画片等掌握了韩国的读书市场,青少年的教养书籍,特别是古典书籍逐渐漫画化、本地化现象日趋明显。

表2 《小学》译著出版种类

三、《小学》的朝译本版本解析

朝鲜王朝为了全面接受朱熹的理学思想,加深对其著作的理解,通过谚解、巧选、读解、注解等各种形式对《小学》典籍进行编著,从而形成了不同版本的朝译本,主要有以下几种。

1.谚解译本

朝鲜世宗国王命郑麟趾等人完成了《训民正音》,即本民族文字的创造,称其为“谚文”,而用谚文解释、表达汉文著述的翻译被称为“谚解”。《小学》东传朝鲜以后,为了加深、加大对典籍的理解和普及,朝鲜王朝对其进行了谚解。谚解译本是以谚字或汉字加口诀的形式翻译的。译文中有些内容是用谚字表达,还有一些内容仍使用了原文中的汉字,但这些汉字后面都标注了朝鲜语的发音,而且以汉字加口诀的形式,即在词和词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添加朝鲜语助词或词尾的方法,完成了句子结构的转换。对《小学》进行谚解的时候,译者参考的注解本各有不同,因此出现了诸多版本的谚解译本,成为《小学》最主要的朝译本种类。

2.注解译本

3.选、改编译本

除了谚解译本和注解译本以外,还出现了不少选、改编后的《小学》朝译本,即有些儒学家们根据需求对《小学》进行删减、增补、注解后改编成新的汉文书,再把它翻译成谚文。前面提到的李珥所编《小学诸家集注》和张寅植所编《小学闺范》属于这一类型。除此以外,朝鲜王朝高宗时期,学者朴在馨也根据需求选取《小学》中的部分内容,加上朝鲜名儒硕辅、遗逸、义士、淑媛等的言行,编辑、刊行了《海东小学》,后将其翻译成朝鲜文。这样改编的朝译本在结构和形式上与《小学》原文典籍保持了一致,但在思想和内容上融汇了中国和朝鲜半岛的丰富内涵,发展出朝鲜半岛特有的朱子学文化。

4.其他

典籍《小学》在朝鲜半岛翻译的过程中,受到目标语的语言文化特点的影响,出现了很多不同形式的译本,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译作的形式和种类有了更加多样化的趋势。

四、《小学》朝译本的翻译特征对比分析

《小学》朝译本的诸多版本和形式,所呈现的翻译特征可以归为两大类,一是偏向于意译,使译文文章更加形象、符合目的语言的习惯,增强了译文的可接受性;另一类是采用了直译的方式,尽可能保留了原文中的汉字和文章结构,并以注解的形式做补充,体现了翻译的充分性。《小学》的两个早期译本《翻译小学》和《小学谚解》不仅具有这种典型性,还对后期的翻译及译本起到了广泛的影响。因此考察这两个朝译本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最早的朝译本《翻译小学》,其翻译目的是为了把《小学》的规范和伦理普及到儿童及妇女,以至全国人民都能读懂。因此翻译家们第一次对《小学》进行翻译的时候,采用了既保留原典意义又简单易懂的意译法。但是,当时朝鲜半岛的书面文字仍是汉字,所以《翻译小学》并没有得到广泛普及,反而遭到了过于偏重意译的评价。为此宣祖命令李山海等翻译家以直译的形式逐字翻译原典内容,需要说明的部分可分注解析,于是由官方主导翻译和发行的字对字翻译本《小学谚解》问世。早期《小学》的这两本朝译本多次被翻印,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并对后期的翻译也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此后,后人对《小学》进行重译的时候基本上都沿用了这两个朝译本的翻译特征,两个以上不同特点的朝译本同时流通于世的现象维持至今。

下面通过对比分析朝译本《翻译小学》和《小学谚解》中对名词和名词短语的翻译实例①,具体了解一下这两种不同版本的具体翻译特征。原文中的名词和名词短语在《翻译小学》中以名词、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句子等不同的形式进行了意译,而在《小学谚解》中直译成同等意义的词汇并保留着原来的词性。

1.名词翻译

表3 “道”的翻译

表4 “物”的翻译

除了“道”和“物”以外,很多名词在《翻译小学》中都采用了意译法,或增添词汇让表述更加明确,或扩大和转换文章结构使之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向读者更加具体地传达了原文意思。与此相比,在《小学谚解》中直译或保留了原文中的汉字,尽量让译文在形式和意义上都贴近原文。总体来说,翻译名词特别是翻译术语的时候,在《翻译小学》中把原文中的汉字翻译得更加通俗易懂,而且翻译原文中文化术语或具有抽象意义的词汇的时候,增添了解释性的话语,使译文更加具体而明确。而《小学解析》则采用了直接翻译,选用了原文汉字或翻译成汉字词,并尽可能地保留了文章的结构。

2.名词短语翻译

在名词短语的翻译中也有同样的倾向,原文的名词短语在《翻译小学》中灵活地转换成名词、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句子等多种形式,因此译文的形式跟原文有所不同,意义却表达得更加明确,但在《小学谚解》中翻译成同一形式的名词短语。

表5 名词短语“嘉味”“大疫”“清列”的翻译

结语

本文从历时的角度系统地梳理了朱子学入门典籍《小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翻译、出版等情况,并以名词和名词短语翻译为例,对比分析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译本——《翻译小学》和《小学谚解》的翻译特征,发现《小学》及其译本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学校教育,并且根据统治阶级及译者根据传播目的、接受者的语言文化特点、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同,翻译《小学》时选用了不同的技法和译本形式,从而在主观上达到了译者的翻译目的,在客观上实现了中国典籍和传统思想文化在朝鲜半岛从古到今源源不断地流传。

注 释:

①论文中所出现的译文例句均出自金诠,崔淑生译《翻译小学》(韩国弘文阁影印本,1982年)和李山海译《小学谚解》(韩国大提阁影印本,1974年)。

②关于1945年以后的译本,因朝鲜相关资料很难入手,本文只涉及韩国的情况。

猜你喜欢
朱子学典籍朝鲜半岛
羽翼与转化: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接受和传播
朝鲜半岛打令艺术的俗文化特征
“双重冲击”下的朝鲜半岛新博弈
全球视域下的朱子学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朝鲜半岛汉文学中的“羲之换鹅”探究
丽末鲜初朱子学对朝鲜半岛的影响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论“何谓朱子学”?
——一种可能的阐发途径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