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中师范大学宝安附属学校
儿童以自己眼光的看事物,以自己的思维想问题,以自己的方式做事情。很多老师并不了解儿童,常常忽略“儿童是儿童”这一儿童本性。“儿童思维”是现实的,是儿童思维发展的起点。充分用好“儿童思维”能起到孕伏的作用。下面结合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来谈谈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所学内容进行“再创造”的一些做法。
在教授北师大版一年级第七单元《古人计数》时,我根据教材内容改编成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羊圈里关了11只羊,牧羊人坐在羊圈旁,身边有9颗小石子和1颗大石子。古时候,人们用石子记录事物的数量,每出去一只羊,就在地上摆1个石子,学生随着老师点击课件一起数,当出来第10只羊时,牧羊人惊讶了,没有可用的小石子了,怎么办呢?小朋友能帮牧羊人想办法吗?
“可以用大石子来代替”“可以用小棒来代替”“可以去找小石子”……学生们在问题的激活下,忙着帮牧羊人想办法。我因势利导地追问一位同学:“你为什么不用小棒代替,也不用大石子,而要去找小石子呢?”学生回答说:“当每1只羊用小石子表示时,就不能用其他东西表示了。”同学们也纷纷赞同,可问题是没有这么多小石子,牧羊人需照看羊,又不能离开,怎么办?同学们又一次陷入思考中……这时,有位同学举手说:“用大石子表示10。”我把大石子摆在第10个,问学生:“是这样吗?”有位学生急匆匆地说:“不对,这样大石子还是表示1只羊。”我把问题又一次抛给学生,并进一步提示学生:“刚才这位同学说大石子是表示第10个还是10个?”学生们在老师的提示下说:“10个。”“需把前面9个小石子拿走,就用1个大石子来表示10个。”
这时,大部分学生对于教学难点“10个1就是1个10”有了初步的认识。好的情境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如果让学生身临其境,那么学生的潜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激发和释放,学生也敢于表现自己独特的想法。可见,掌握儿童的心理,运用“儿童思维”来教学尤为重要。
学生根据教学情境与老师一起交流,对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我让学生根据情境的意思把石子换成小棒在课桌上摆一摆……我请其中的一名代表上讲台展示他的想法。他说:“因为已经准备了20根小棒,所以11只羊也就应该摆11根小棒。”我请全班同学一起来议一议。有一位同学说:“我不同意他的想法,老师需要我们按照图的意思摆,也就应该先把10个一捆在一起变成1个十,再摆1个一。”接下来,我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让学生在拨的过程中明白“10个一也就是1个十”,进一步介绍计数单位“十和个(一)”……
学生学习“凑十法”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一组题。
第一、二组:
10+6= 10+7= 10+4=
第三、四组:
9+7= 9+8= 9+5=
让学生分组比赛做题,1分钟后我让学生上讲台汇报,一、二组的同学汇报很快,正确率高;三、四组有些同学才完成了1题,有位同学上讲台时还借助扳手指计算。当我宣布第一、二组获胜时,有位同学说“他们的题目太容易了”,于是请三、四组的同学试试,也出了3道题:“10+5=,10+3=,10+9=”三、四组的同学也回答得很正确。这时,我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能不能借助摆小棒,把三、四组的题变成一、二组的题呢?我也参与到同学们的操作中。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的机会很重要。
学会与儿童打交道,倾听他们的心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这是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中应修的一门课。学会用“儿童思维”来看待日常数学问题,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做到“换位思考”,确实关注儿童,创设适合儿童成长的环境,让儿童在属于自己的空间充分表现自我,以此促进儿童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