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_李应芬 整理_张犇鑫
一开始,我没想到能进刘秀祥老师的班。
2013年,我进入望谟县民族中学读高中。第一学期,我从同学和老师口中听说了刘老师的经历,觉得他是那种打不败的人。也听说了他对教学很负责,了解学生需要,懂学生的心,在他的班里,大家互相之间没有隔阂。当时我想,如果能去他的班,得到他的鼓励,是不是就可以打消我的迷茫。
第二学期,分文理科、重新组班,我进了刘老师的班。记得听到消息的时候,我在操场上高兴得跳了起来。
但之后我并没有主动找“老班”(刘秀祥)。
从乡村出来的孩子,害羞内向,不善表达。别人不问,就把事情藏在心里。但是“老班”观察力很强,他能从你的一举一动中看出你有心事。
一次上完课,他把我找去办公室,给我泡了一杯茶,坐下开始和我聊家常。他知道了我有一个弟弟,刚考上县里初中。我想让我弟弟继续读书,男孩子嘛,我就出去打工。家里人也很辛苦,我不想给家里增添负担。“老班”听了,说:“你作为大姐,如果不能靠自己走出一条路来,怎么给弟弟做榜样?”
虽然我成绩不算很好,但一直在坚持、努力,正是因为这句话。每次想到这句话,就感到读书除了为自己的未来,还是对家人的一份责任。
我在望谟县城上学,除了弟弟,没有别的亲友,“老班”是我可以依靠的亲人。有一次,我发烧四天,一直没请假。第五天上课时,我实在忍不住,难受得趴在了桌子上。正好那天是老班的课,他就给师母打电话,让师母来接我,带我去打退烧针,完了之后还带我去吃饭。第二天烧没退,师母继续带我去打吊针,“老班”上完课后,带了饭菜来医院看我。我手打着吊针不能动,师母就喂我吃饭,“老班”在一旁宽慰我。我当时就感动得哭了出来。
在他心里,学生是最重要的,只要学生好了,他就好了。
后来,“老班”还给我找到一个北京的读博士的姐姐来资助我,一月300块钱的生活费,过年还寄衣服给我。
如果没有刘秀祥老师的帮助和劝导,我很可能已经不是学生了。可能有了自己的家庭,在外面某个地方打工,过着艰辛的生活。但是现在我读书、上大学,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同学和老师,大家在一起互相学习,过得很开心,很充实。
我们和“老班”像家人一样。上学时,我们就定期组队去老班家吃饭、聊天,现在每年放假,我都会回去看他,在他家就像在自己家一样。而且老班做饭真的很好吃。
说到望谟,近些年变化确实很大,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教育上。整个县城都焕然一新。曾经的贫困县发展成这样,很多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同学中好几个都想回去工作,我也打算在毕业后回乡,为家乡做一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