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 陆吉瑞 钱丽君
大学毕业生就业一直以来是社会的热点、政府工作的重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纳入高校公共课,对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就业态度、传授就业知识和技能有积极意义,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
就业指导课程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理论性强,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职业概念。课程通过介绍职业兴趣理论、职业性格评估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等,能让学生进一步发现自己的兴趣、职业性格,正确使用理论工具进行自我评估,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
通过面试实务、职业规划实务和创新创业实务等方面的讲解,加强学生对就业过程的认识。具体内容体现在就业信息收集与处理、个人职业规划、就业材料准备、心理调适、面试方法技巧、面试礼仪和创业过程等过程中,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方式传授就业创业过程的具体方法要求,提升学生处理就业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材内容根据大多数应聘者职场经历作出总结,提炼出找工作的方法技巧,该方法技巧具有普适性和经验性,比如简历的制作、面试礼仪和面试答题技巧等。上述方法技巧都是通过多年职场经验总结提炼出来的,经验性强。同时教师讲授课程时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课程内容加以传授,对一般性经验进行反思总结,为毕业生求职提供宝贵经验。
大学生观念的转变与提升需要教师的引导,目的是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择业观,引导他们认识自我,培养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鞭策他们增强忧患意识,提升自身就业能力,让他们自发关注行业前景积极准备就业,教育他们正确看待职场挫折,不盲目热衷所谓“铁饭碗”和发达城市地区就业。因此,观念的转变比方法技巧的传授更加重要。但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由于经验水平等限制,对课程内容认识不足,未能深刻把握课程理念,仅仅注重于简历制作、面试等方面的技巧传授,忽视价值观与就业方法技巧的融合,导致课程核心内容未能真正传授给学生。课程结束后学生依然无法自发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反思,不了解自己适合什么行业、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毕业后到底做什么,也不能树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就业观。
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实务性和经验性,这也决定了此门课程需要互动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笔试和面试课程内容,需要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课堂游戏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笔试、面试现场的紧张气氛。然而目前的课程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同时也受到教学场地、大班级上课等因素影响,无法很好地开展分组讨论、课堂游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也无法展开个性化教育,学生往往会感觉课程枯燥乏味。课程的教材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融合度低,未能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专门的课程设计,教师无法展开讲授专业发展前景、市场行情,学生不清楚提高就业能力需要哪些具体的专业知识技能,对未来的就业努力方向模糊,导致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感到迷茫困惑。
专门教师数量紧缺,教师理论水平普遍较低。教师都是从行政人员中选拔,未受过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培训,且教师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教师是无职称的新入职年轻教师,理论性、实践性不强,经验不足。课程大多数知识内容是经验性知识,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由于自身经验限制无法深刻理解课程中部分内容,仅仅凭借自己在职场中的经验和对职场的理解进行讲解,有可能会顾此失彼,不能将核心内容讲透,在上课时不能把课程内容深刻全面传授给学生,导致课堂效果不佳。该课程属于公共课,课程内容着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属于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实用性相比追求知识的通博性,使得学生以为该课程内容不实用、不重要,学生上课时抬头率低、旷课率高。
高职毕业生存在慢就业和自愿性失业等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毕业生自身方面看主要包括毕业生本身就业能力不足、专业知识不扎实;存在就业依赖心理,寄希望于家长亲戚的关系打通就业渠道;就业要求过高,宁愿失业也不愿去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或者家庭条件较好,没有生存压力,不积极就业;等等。毕业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才能顺利实现就业,因此要将就业观念的培育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业观是指在就业过程中对就业前景、就业途径、就业定位、就业选择等方面的价值观念与态度,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培育正确的就业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教育学生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到社会需要的区域和单位就业的观念,树立注重长远发展、为社会做贡献的就业观,树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就业观。将观念培育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有长远的眼光、更高的视角,规划好未来的职业生涯。
课程涉及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各学科知识,课程的知识通博,上好这门课要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功底。教师既要掌握各学科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的职场实战经验,即要求教师既是一名理论专家,也是一名实践能人。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是打造成专家化、专门化复合型教师队伍,需要进一步优化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保证任课教师数量,着重提升师资质量。建立学科带头人机制,聘请专家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指导任课教师日常教学。聘请企业导师进教研室指导教学,提升教师实战能力;进课堂为学生讲解职场实例,提升课程亲近感。搭建任课教师工作坊,进行集体备课、自评互评、课堂观摩、经验交流和专业研讨等活动,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实战能力。加强对任课教师的业务培训,每年规定培训学时,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课程讲授不应局限于教室内,需要进一步拓展丰富第二课堂。将就业指导课程融入大学生开学第一课,邀请专业课教师为学生进行专业宣讲,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提升学生对自身专业的感性认识。将就业指导课融入学生企业见习课程中,通过参观走访当地企业,深入了解行业发展情况。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社会志愿者活动、创新创业等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进而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进行合理自我定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学生自行组织走访校友,通过与校友的沟通交流,更加立体感性地了解本专业就业情况,间接了解社会。采用小班上课形式,开展模拟面试、模拟招聘会、小组讨论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增加课堂趣味性、开放性。做好课后就业指导,指导学生积极就业,解答学生就业疑惑,正确看待就业挫折,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就业纠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