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预设
——以“分数的意义”为例

2020-02-23 17:23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第三中心小学
亚太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分数的意义预设西瓜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第三中心小学 陈 晶

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的问题会把教师问住,因为这些问题不在课堂教学预设范围内。为了让教师更从容地面对课堂中学生生成的问题、知识,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预设要抓住以下几个着力点。

一、重视学习必要性的预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在与学生交流时,他们经常有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学习这节课的内容?老师,三年级就学习了分数,为什么现在还要学?学生对学习内容很茫然,久而久之就等着教师来教,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又回到传统教师讲授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很难激发学生的课堂生成。只有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必要性、重要性有正确认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迸发出课堂生成,构建生本课堂。

教材中“分数的意义”主题图后用一句话概括了分数的产生:在测量、分物、计算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结果,常用分数表示。笔者在备课时通过查资料找到以下数学家的小故事:200 多年前,数学家欧拉认为把7 米长的绳子三等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7÷3 的计算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于是将这个故事制作成了微课,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原来数学家也会碰到类似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学习分数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一定要认真学的心理。针对学生可能生成的五年级学习分数的必要性问题,在预设时笔者对比三年级、五年级的教材,发现三年级的分数初步认识是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分一分,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学生生活经验中得到的分数;而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意义,是我们要在个别的分数中总结出一般的分数,这就是从举例到概念的过程。学生体会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习的内驱力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思维像火花一样被点燃了。课堂学习的氛围相当浓厚,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重视知识联系的预设,拓宽学生学习的广度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知识与知识之间互相联系,现实中有些教师把知识分割成单元、课时等,知识点成了碎片化的累加。因此,在教学预设时要注重前后知识的串联,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知识网格图。

例如,教材中“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都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叫作“单位1”,是教学重点,教师可在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上做足预设,形式多样地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笔者在“单位1”(一些物体)的教学预设中,从多个物体(4 个苹果)的“单位1”,演变成由6 个点五等分的一条线段的“单位1”,再演变成多个物体(8 个圆形)的“单位1”,最后演变成多个物体(12 个小立方体)的“单位1”,从实物(苹果)到一维(线段)再到二维(圆形)最后到三维(小正方体)都可以是“单位1”,从实物抽象出数学几何图形,又从维度把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对一些物体的“单位1”有更深刻的认识。然而在预设时,“单位1”只到“一个、一些物体”认识的深度还有不足,再次预设时将“单位1”知识拓展,与六年级分数乘法(有一块公顷的地,种土豆是它面积的,种玉米是它的,分别求土豆、玉米地面积)进行一个联系。在这里,“单位1”不是一个、一些物体,而是公顷。史宁中教授曾指出:分数是一种无量纲的数,与要分整体本身的大小无关。笔者设计安排了这样的教学:单位“1”有可能是块蛋糕、小时等这样的物体或计量单位,将知识点联系起来,不单纯考虑本节课的知识点,延伸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为后面学习分数乘法埋下伏笔,拓宽学习的广度,加强学生对“单位1”认识的深度。课堂中当学生认识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的“单位1”环节后,一位学生举例说:“老师,我们家有3 个人,妈妈每次只买半个西瓜,半个西瓜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吗?”班级炸开了锅一般,学生形成了两个观点:从概念上看,把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半个西瓜不可以;另一部分同学认为,虽然是半个西瓜,也是平均切成几块小西瓜,所以半个西瓜是“单位1”。这时笔者通过一个圆片直观演示个西瓜是将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就是个西瓜,这里的“单位1”是一个西瓜(一个圆),第二次再将个西瓜(个圆片)平均分成若干份,第二次是把个西瓜(个圆片)看成“单位1”然后平均分。课堂生成的问题、知识,就成为教师预设(块蛋糕、小时)的“润滑剂”,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这样预设将五、六年级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前后呼应,同时拓宽学生学习的广度,不再是停留在本节课“分数的意义”,而是延伸到六年级分数乘分数的内容。

三、重视数学本质的预设,挖掘学生学习的深度

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曾说: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教师在备课预设过程中,不能仅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内容,还要研究背后的数学本质,帮助学生深度学习,构建深度课堂。

例如,分数单位教学预设时,在备课中把分数单位知识点让学生自学并完成做一做,然后观察、思考:分数单位与分数有什么联系?(分子都是1,分数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笔者预设的教学目标只是在记忆、理解、应用,也就是布卢姆的低阶思维。课堂上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见过分子与分母相等的分数(),它有分数单位吗?”随着这位同学抛出的问题,其他同学也说:“刚才都是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单位,有没有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呢(、)?”有的说:“那它的分数单位也是它的几分之一吗?”面对生成假分数、带分数后面课时学习的知识,笔者在预设中没有考虑到,而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愿望非常强烈。此时笔者不得不打断学生探究的愿望,简单地说:“这些都是分数,也都有分数单位,今天我们只研究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我们后面会学习到这些知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浇灭了。

在课后反思时笔者又一次思考:分数单位教学到底应该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分数单位的学习与分数又有什么本质联系呢?分数单位教学中我们应该将学生引导到哪里呢?是否还停留在原来设计中(分子都是1,分数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这些问题让笔者重新思考、重新预设分数单位的教学:怎样从数学本质的角度,让学生的学习更深刻、更有深度?

重视数学本质预设,让学生深度学习,教师的教学预设就不能仅停留在情境、生活经验中,应该更多地从数学世界出发。这些分数如果用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显然行不通,这时分数不是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是表示几个几分之一的累加,也就是分数单位的累加。分数还可以表示成分数单位的累计,这是分数的本质(表示9 个,也就是9 个分数单位;表示5 个也就是5 个分数单位)。这时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又有更深的了解,分数它可数,与自然数相同,它们都是可数的,所以自然数的计算方法、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能为后面学习分数加减法、运算律等埋下伏笔,这就是关注数学学科本质的预设。课堂教学从“数学到数学”更接近数学知识的本质,学生在教师关注数学本质备课预设的课堂教学中更能深刻理解、深度学习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当注意教师的“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因此,在课堂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迸发出新的教学资源,不被教师所“扼杀”,教师要注重课前预设的广度和深度,并根据课堂实际不断调整,让课堂学生的学习从肤浅走向深刻,打造灵动的课堂。

猜你喜欢
分数的意义预设西瓜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巧切西瓜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以“分数的意义”为例谈“分数的教学”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