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 陈彩秀
学习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个新兴的教育理念,我国教育领域很早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这其实就是在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比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不过,这个教育理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得到关注和落实,直到新课程改革之后,伴随着现代社会人才观的变化,学习力培养才重新被重视起来,并明确为教学的一个具体目标。学习力是一种综合性的素养,一般来说它包含三个元素,即学习意识和态度、学习习惯和毅力、学习方法和能力。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种素养,其生成规律是与知识技能不同的,需要学生自我构建,而不能是由教师硬性灌输。因而,传统的或者说是不符合生成性教育规律的教学形态就不能满足学习力培养的需要了,教师必须认真地思考、研究,对学习力培养目标下不合理的教学形态进行优化、改革、调整。下面,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对此展开探讨。
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一直是一个核心的理念,甚至把“师”与“父”放在并列的位置。这种价值观念是值得我们尊崇和发扬的。但是,在落实尊师重教理念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将思想理念与教学实践等而视之,认为只有学生在听讲时一言不发、目不转睛,必须无条件(甚至是无意识)遵从教师的意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绝对权威,才算是尊师重教。将教师和学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角色,这其实不仅背离了现代教育理念,也与古人的教育思想相左,是宋元以来对教育观的曲解。这种错误的教育观,人为拉开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制约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必须加以纠正。
第一,教师不应再“唱独角戏”。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教师必须使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主动思考、主动体验、大胆质疑。“纸上得来终觉浅”,听来的知识一样不容易内化。教与学应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教是服务,学才是核心。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是教,解惑也是教,但原点是学。如果我们不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发出声音,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思考,那么,他的“惑”在哪里、是什么呢?凭借我们教师的主观臆断吗?显然不是。首先是学生表达了疑惑,我们才能找到“解”的方向。所以,新的教学形态应该是活跃的、互动的、开放的。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从文章中了解“物候”的知识,还应与学生交流:“你们还知道或听说过哪些物候?”并安排他们在课下自己去拓展学习,下一节课再次进行交流。这样能打开学生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充分参与并自主学习。
第二,放低身段。其实,教师是否被学生尊重,并不取决于师生是否处于上下级关系或对立关系,恰恰因为对立或不平等,学生反而并不愿意亲近教师、尊重教师,表面上的尊重其实是一种畏惧。我们在教学中的言行不是以领导、权威的角度,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去帮助学生成长,会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尊重。在这样的氛围和情感下,学生的学习力才能得到有效培养。孔子的学生宰我,就是勇于和教师辩论的,他曾经问孔子:“老师您说周礼规定父亲去世要披麻戴孝守三年,什么事儿也不干,而老师您又强调要维护礼乐,那这三年中不就礼崩乐坏了吗?”问得孔子无言以对。但这并不妨碍宰我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如果我们教学中不放下身段,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思考,那么其学习力怎样发展呢?只能是做一个学习接收器而已。
教学形态需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把握,教的形态是基础,学的形态是核心。只有学生的学习形态与其学习力生成的规律相符合,我们才能达到相应的培养目标。
第一,学生“反客为主”。教师不仅不能“唱独角戏”,而且要把大部分学习时间给学生,不仅是学生参与学习,而且是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彻底改变教学的比重和形态。教师要拿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姿态来,让学生自主学习,比如讨论、交流、探究、阅读、拓展,甚至是翻转课堂。先学后教,而且是只有当学生需要时才教、有问题时才教。这样的教学形态,有些教师是比较担心的,认为这很可能会耽误教学进度、影响学习质量。但其实,当学生的学习力提升之后,其学习效率一点也不低。比如,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时,笔者没有直接带领学生解析诗歌,而是给了学生几个探究内容:“碣石山在什么地方?”“曹操看到的沧海是我国哪片海域?”“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发展节点,说一说这首诗创作的基础心理,表达了曹操什么样的心情?”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相关的地理和历史知识。我们发现,当学生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之后,根本就不用教师去讲,其就已经领悟了曹操这首诗的精神主旨和创作依据。
第二,打开思维空间。不少教师所担心的问题是,当我们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由地、个性化地去学习的时候,学生所收获的知识、信息,特别是他们所领悟到的思想理念会不会偏离正确方向。但其实,语文学科和数学、物理学科不一样,它本身就是一个人文的、开放性的学科,我们也总是在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正说明,语文的学习其实是个再创作的过程。反过来说,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性化理解,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和应该鼓励的。现在的中考试卷也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很多主观题(比如阅读理解和材料写作)并不要求学生按统一的“标准答案”去解答,而是只要价值观正确、有正确的逻辑依据就算是正确的,考核的不是学生记忆了多少知识,而是他们的学习力水平。只有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他们才会开动脑筋,敢学敢思,会学会思。比如,学生阅读梁实秋的《鸟》,对于主旨思想,有的学生说“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喜爱”,有的说“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与鸟按自然法则相处”,也有学生认为“作者是借笼中的鸟表达哲思或对自己境况的不满”。后者似乎是想得过多了,但也没关系,应该鼓励他们,也认同他们的理解。
第三,在积极学习情感下学习。学习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但主要是起到牵引、辅助的作用,主要还是要靠学生自主生成。自主学习需要学生具有学习的高度自觉和主动,这也是学习力发展的基础驱动。其实,我们教师是有这样的体验的:经过一定的训练培养之后,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独立学习的技巧也掌握了,师生恬然自得。但其实很多脑子灵光的学生学习成绩并不是那么好,为什么呢?没有学生的自觉和主动,就好像是手里有全套的工具,但不愿意去干活一样。所以,我们说学习的意志品质和积极心理是学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采用激励、激趣、引入竞争、评价监督等教学手段来实现。
总之,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要更关注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使他们具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在这个目标下,教师需要对教学形态进行指向性的优化调整。重点可根据学习力的几个要素来操作,如改变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改善师生的情感关系,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机会、打开学生自主思考空间、引导积极学习情感。这样的教学形态,才是现代教育理念和目标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