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连城县新泉中心小学 俞长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健康的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是一门蕴含丰富的审美内涵的学科,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有效灵活运用教学审美的结合点,进行美育渗透,有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人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教学要运用音乐、故事、影像资料、语言描述等情境,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刻感知,拨动学生的审美心灵之门。如教学《荷花》一课时,教师可先播放荷花视频并配乐朗读,接着对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最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把学生真正带进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中,让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学生在看、听、说的思维活动中,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进一步加深,深化了情感体验,培养了审美感知力。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配有精美的插图,插图内容丰富,生动有趣,表现出和谐丰富的美感。对生活阅历较浅、好奇心强的小学生来说,生动的插图比抽象的文字更能激起其想象力。如教学古诗《小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想想插图画了哪些景物?学生说有泉眼、泉水、小河、蜻蜓等景物。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真观察:说说你觉得哪种景物最美?为什么?学生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觉得蜻蜓最美,它飞的姿势很好看”;有的说“我觉得荷花最美,因为它像一位小姑娘一样,在跳舞”;有的说“我觉得泉水最美,因为泉水又清又凉”……学生在美妙的想象中,就好像欣赏了一幅初夏小池的美景,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又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利用“负荆请罪”插图,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插图内容,接着启发学生进入角色,成为图中人,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展开想象。学生在美好想象的交流汇报中,深化了对人物美好品质的理解,培养了审美想象力。
儿童的审美情感是以形象感知为依据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揭示人物的心灵美、高尚品德的文章。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写道:“……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教学时,教师可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把五壮士生死攸关时刻,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舍生取义之举展现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对五壮士的崇敬之情,然后引导学生找出“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等词语,并抓住这些词,逐词诱导,让学生深入体会。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到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意思,而且被五壮士英勇顽强、无所畏惧、不怕牺牲的精神所感动。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不仅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认识水平,而且英雄们的行为美、理想美、信念美,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文本中美与丑的内容并进行对比,认真揣摩,不断理解感受美的形象。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课时,教师组织“周恩来”和“其他同学”两组代表展开辩论:为什么而读书?让学生发表不同看法,提高对美和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来源于生活,课文中的美是生活美的艺术再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情适时引进课堂,让学生说一说、演一演、画一画、写一写,进行美的创造。如学习《找春天》一文,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去大自然找春天。上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大自然看到的春天景象,然后学习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用手中的画笔在纸上进行美的创作。转眼间,学生把感性的认识与生动的语言融为一体,将一个勃勃生机的美丽春天展现在眼前,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有些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模仿创作美,最后达到独创的层次。如教学了《听听,秋的声音》,让学生模仿写《听听,xx 的声音》;教学了《刷子李》,让学生模仿写《快刀张》《豆腐李》等。生活处处是语文。教师还要将审美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入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把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创造美的能力,比如故事会、诗歌朗诵赛、手抄报比赛等活动。走出学校调查、访问、参观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展现美、创造美,提升审美品位。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强烈的抒情色彩,蕴含着很大的审美价值,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潜心挖掘其中的审美因素,将其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