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德 吉
首先,民族地区的高校辅导员要深入了解民族地区,坚定工作的使命。民族地区有着自身悠久的民族历史,有着本民族特殊的习俗和生活习惯,并深深影响着每一位少数民族成员,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为民族地区的辅导员,我们要主动学习和了解民族地区的文化、历史、习俗等,从而可以直接了解到我们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当然这是我们做好民族地区育人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时也能为在今后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我们融入少数民族之中,学习和了解民族历史,感受民族文化,接受民族风俗习惯,自然也会增强我们对民族地区的“好感”。这种“好感”会激发我们对工作的热情,也会更加坚定我们在民族地区长期服务的决心。
其次,民族地区的高校辅导员要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确保工作得心应手。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交通、信息相对滞后,尤其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教育质量相对较差,此外还具有家中人口较多、经济条件较差的共性。少数民族地区多数以农业、牧业为生,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来自偏远的农区或牧区的比重较大,他们接受教育起步比较晚,很多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或接受能力较差。由于从小以少数民族语言作为主要交流方式,用汉语学习其他文化知识存在较大困难,特别是计算机、英语等科目的学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少数民族学生在对他人(或外界)、对自身(或本民族)的态度上比较敏感。另外,由于长期受大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竞争意识较弱,尤其对现在全社会倡导的就业创业观念更是如此。
最后,民族地区的高校辅导员要倾注真情,服务每位大学生。由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诸多需要辅导员去关心、关爱、关注的问题。辅导员作为离学生最近、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一个重要角色,在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特殊性的基础上,更要投入真情关心每一位少数民族大学生。我们提倡辅导员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要真心对待每一个教育对象,要实实在在把精力放在学生身上。多数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会把感激之情表露出来,辅导员很难听到一句感谢的话语,但他们其实是心存感激的。辅导员要通过切实的关爱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例如,2009 年笔者担任辅导员时有一位双耳几乎失去听力的吉同学,她是因为家中贫困耽误了最佳治疗期才失去听力的。笔者得知她的情况后,从学校申请资助金几次带她到医院进行双耳重度化脓治疗;从电信等企业多次免费为她申请手机缓解由于与同学、教师沟通不便给她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从校内校外申请资助,消除她由于家庭贫困在学校生活的担忧等。总之,三年来笔者与她建立了亲密的师生关系,只要她有一点异常,同宿舍的学生就会第一时间联系笔者,知道笔者是她最坚强的依靠。大专学习结束后,她成了一名乡村教师,笔者通过与当地教育部门联系,为她申请了特殊的安家费和全程的接送服务。毕业后她也多次来看笔者,向笔者倾诉她在工作岗位上的喜怒哀乐。然而随着她需要顾虑的事情增多,渐渐地我们之间的联系就少了。2018年5 月12 日上午10 点57 分,她在微信朋友圈挂了一张笔者的照片,写道:“祝您母亲节快乐,感恩我最困难的时候遇见了待我母亲般的善良的您!”因为当天是母亲节,笔者也收到了家人的很多礼物,而当笔者看到此消息,眼眶湿润了!她一直把笔者这个三年的辅导员当作自己的“母亲”。那么,这应该就是我们辅导员所获得的最高荣誉吧!
身为辅导员的我们应该尊重、理解和关爱每一个教育对象,对他们要有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贴近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听到实话、掌握实情,并能真正触摸到实际情况。尤其是在民族地区,由于教育对象的诸多特殊性,辅导员作为离他们最近的人,更要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和艺术性。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确保工作的主动性、灵活性,尤其在民族地区更要讲究工作的细致入微和平等和谐。在此,针对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育人工作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借助少数民族特殊的活动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特有的民族节日,人们喜欢以聚集方式用歌声、舞姿来表达情感。辅导员可以主动参与或组织这些庆祝活动。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不善于交流表达,但他们能歌善舞,通过一起活动尤其是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可以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会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受到辅导员对本民族是富有感情的。渐渐地,学生也会愿意向辅导员倾诉自己的内心,辅导员也可以通过活动了解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
第二,针对不同问题的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管理和服务。少数民族大学生共性问题很多,当然作为个体其也具有很多差异,要进行个体差异的了解并对症解决问题。辅导员要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面了解,确保工作的实效。我们提倡的线下交流也就是“一对一”“一对多”的谈话、座谈等形式的交流沟通方式固然重要,但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或相对腼腆的性格,决定了很多时候线下交流效果不是很明显。所以民族地区的辅导员要充分利用与少数民族学生的短信、微信等形式的线上交流,既能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能力,也能收获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找问题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倾注真情,根据不同个体要采取不同形式的管理和服务。学习困难的学生人数较多,可以找一些来自内地的学习基础较好且乐于助人的同学进行“结对帮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在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的基础上,除了充分利用校内各类资助政策以外,可以借助一些健康的社会资助,拓宽资助渠道,并积极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对自律意识较差的同学,辅导员要从开始抓好、从源头抓好,同时要善于经常“走近”他们,努力形成让这些学生既“害怕”你又“亲近”你的局面;对于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的学生,辅导员要让他们多参与校内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随着参与活动次数的增加,相信一定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热情。同时,要让他们明确不是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可以把我们在求职过程中的经历和招聘活动中的所闻所见讲述给他们,甚至可以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参与招聘等有刺激性的活动,增加他们的危机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增进他们的求知欲望。
第三,用民族情怀感染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时代责任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牢记当代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民族地区的辅导员要正确引导我们的教育对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当然,我们的教育不是纯粹的理论教育,我们有很好的教育条件,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工作,尤其非常关心和关爱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辅导员要用事实和数据来开展民族情怀教育,用学生身边的故事、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来进行民族情怀教育。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肩负着民族振兴的使命和责任,辅导员要教育好每一位少数民族大学生继承和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时代同步前进,切实成为民族振兴的希望。
总之,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事关民族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在民族地区面对特殊的教育对象,辅导员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主动承担起培养民族未来的重任,要让每一名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和肩负的使命,树立“国家好、民族好、大家好”的理想信念。民族地区的辅导员要更加坚定信念,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