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毋张明
吸烟不仅有损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高校的校风与学风建设,甚至影响文明社会建设,带来许多不良风气。为保护师生群体的身心健康,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提高广大师生对吸烟危害健康的认识,引导师生积极主动参与控烟、戒烟活动,努力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高校需进一步加强控烟治理工作。
近年来,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中烟民人数呈现大幅度增加趋势,大学阶段是产生新烟民的高危期。为减少新烟民的产生以及创建学校健康的育人环境,教育部、卫生部早在2010 年便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控烟工作的意见》和《无烟学校参考标准》,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控烟宣传与教育工作,创建无烟校园以切实维护学生的身体健康,确保每一位学生能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成长环境。《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强调,实施控烟行动,鼓励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发挥控烟引领作用,把各级党政机关建设成无烟机关,研究利用税收、价格调节等综合手段,提高控烟成效,到2022 年和2030 年,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分别达到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从各项政策的出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政府为公共场所禁烟所做的努力,但是由于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执行主体、责任不清、处罚不力,以及吸烟人群对吸烟危害的认知度低、非吸烟群众对于控烟的参与度低等因素,我国的控烟措施一直收效甚微,公共场所禁烟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高校控烟工作的目标问题,即如何治标与治本的问题。高校控烟工作应以“预防为主,教育引领,标本兼治”为原则,以“防控有力,意识提高,环境整洁,校园安全”为目标,认真落实校园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不断加强学院防烟、控烟工作的基础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管理的工作责任,扎实做好高校控烟治理工作。
社会上的不良烟酒文化侵蚀大学校园,抢占大学生社交意识的主阵地,使得大学生错误地将这种不良文化作为有效的交往方式,引发大学生争相效仿。据调查,70%—80%的学生学习吸烟,尤其是男生,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吸烟是融入群体的重要社交手段,能够体现自身的成熟。
缺乏心理疏导也是诱发学生吸烟的重要原因。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也是由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关键阶段,一方面自身的心智尚未成熟,另一方面面临着适应、家庭、学业、就业、生活等压力,容易出现各类心理压力。同时,开放式的大学校园生活利弊难辨,自制力不高的学生较难抵制诱惑。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不完善,未能有效给吸烟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压力疏导。
高校主导意识不强,使得控烟工作流于形式。虽然高校在不断加强控烟宣传教育,但缺乏强制力导致多数控烟活动仅仅流于形式,学生仅仅是简单地参与,未能入脑、入心。尤其高校非吸烟人群参与控烟的意识淡薄,致使高校的控烟政策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导致大多数学生的力量未能完全发挥。另外,领导重视、教师带头、全员参与才是大学校园有效禁烟的重要保障,教师应起到表率作用,为人师者需要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引导与规范学生,带动学生自觉抵制吸烟的诱惑,摒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治标与治本结合,高校既要有具有约束力的政策,又要有扎实的心理疏导机制。高校是控烟工作的主体,应当主动与政府行政部门协调,结合校地实际情况,制定有力、有实效的控烟政策与方案,建立领导重视、教师带头、师生全员参与的控烟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并将控烟工作纳入高校重点工作中,做到控烟到位、责任到人。同时,高校应完善心理疏导机制,摸清抽烟学生的心理诉求,如对于因压力等心理原因导致的抽烟情况,需及时进行分类心理疏导。
发挥学生组织的重要纽带作用,通过第二课堂精准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组织与学生骨干在学生中的表率与纽带作用,充分使用第二课堂,加大宣传力度,开展防烟、控烟宣讲与教育工作,发起无烟校园倡议。加强控烟文化建设,开展无烟宿舍、校园禁烟大使推广工作,开展校园控烟标识形象设计、控烟宣传片拍摄与推广,控烟标语、横幅、海报、工作组服装等用品制作工作。
增强控烟实效,实行高校区域联防控烟检查机制。将校园划分区域进行区域联防检查,成立专项检查工作小组,由院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学生工作组组长、每日值班负责人、各班次值班志愿者组成。以满足广大师生控烟需求为出发点,以创建无烟示范校为载体,做到组织领导坚强有力,教育引导扎实有效,控烟检查细致紧密,应急处置规范高效,控烟工作坚实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