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起语文教学的情理之帆

2020-02-23 17:06黄卫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情理真性情理性

◎黄卫华

众所周知,所谓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是要让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情怀。当下,教学正面对一群颇有个性差异的个体,他们是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生命个体。正是在这样的教学形势下,我们迫切呼唤初中语文情理课堂,期待实现情理相融、自然和谐的教学佳境。

那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利用课堂养育学生的真性情,如何散发思维活跃的理性之光,如何实现情理共生的唯美境界呢?我们不妨从语文教学的巧设、探究和思辨中去做足功课。

一、于巧设中育人间性情

苏辙在《上枢密使韩太尉书》中说:文者,气之所行,然文不可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进而提出了独特的“养气说”。

至真、至诚、至性、至情是性情美的最佳境界,即“真性情”。情境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我们应巧妙创设学习情境,让教学在特定的环境中开展,从而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并参与认知活动,以此来养育学习对象的真性情。

情由境生,情境是产生情感的基石。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营造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之间的情感氛围,从情感熏陶中养育孩子的真性情。

大圣人孔子,是一个很有人情味、很洒脱的人,并不是一个总用大道理教训人的老夫子形象。几千年来,他被推崇为圣人,似乎与凡人有着很远的距离,可他依然有着凡人的真性情。在《论语八则》的教学中,可用故事巧妙引入,引导学生融入预设的学习情境。导入如下: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颜回在路上溜达,看见买布的和卖布的争吵起来。其原因是3*8=?的问题,卖布的人说:“三八二十四,你为什么只给我二十三?”买布的人问道:“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问我要二十四?”颜回跟买布的说:“三八就是二十四,你应该把钱给他。”买布人讲,他只相信孔夫子的话,如果孔子讲三八二十四的话,他就把自己的头给颜回。于是,他们找孔子评理,孔子说:“三八是二十三。”事后,颜回问孔子:“你为什么说三八是二十三呢?”孔子说:“因为生命比钱更重要。”

师:听完故事后说一说,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他是一个非常宽厚、仁爱的人)

师:同学们,《论语》是记载春秋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史书。俗话说:半部《论语》走天下。这样一位宽厚、仁爱的孔圣人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及其为人的道理呢?为了一探究竟,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论语八则》。

以上的导入以故事巧设情境,然后抛出问题,把学生引入情境,进而由人及物,再导入课堂研读的重点。这样的故事情境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导向,也自然而然地对学生的心理、情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因此,初中语文情理课堂教学中,教学者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能让学生在审美与体验中融入情境、陶冶情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真性情。

二、于细究中明万物之理

初中语文情理课堂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从文本赏析中细究文理,悟得道理,探明情理。

初中语文教材中,文本的情理世界丰富多彩,世间的人情冷暖、人们的处世态度、不同的人生追求……,因此,语文情理课堂承载着生命教育的任务。通过文本引领学生跨越时空长河,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心灵沟通,让文本的思想性渗入他们的心灵深处,使学生在学有所获的同时,也能探明学理、懂得情理、学会做人处世。

《羚羊木雕》这篇小说充分展示了情与理的冲突,物的价值与友情的较量。文中的“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好朋友万芳,而我的父母更珍视羚羊木雕,硬逼着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由此产生冲突。文本的作者似乎有意避开了对事件本身是非曲直的判断。

对这篇文本的教学,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注意,我送羚羊木雕给万芳,是因为万芳的对我的仗义;而父母逼我要回木雕,是因为父母更珍重羚羊木雕的价值。

奶奶很简单的一句“算了吧,这样多不好”,显然是对我父母逼着我去要回木雕的粗暴做法的委婉批评。这也说明奶奶懂得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和孩子与朋友间的友情,由此看来,奶奶是一个明事理的人,但她力量有限,又左右为难。

于情于理的分析后,学生最终感受到作者对“我”与万芳友谊的珍视,对“我”处境的同情。类似的矛盾冲突在生活中屡有发生,如果面对强硬粗暴、不留余地的父母,“我”到底该怎么做?以此引领孩子深入探究。最终,孩子们在情与理的反复比较中明白,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都是不对的。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初中语文情理课堂应该细究“文理”,在基于情、扣住理引导学生深入思维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引导他们悟得道理,探明情理,以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三、于思辨中悟情理之美

语文教材并不是无情之物,每篇文本都拥有主流价值的取向。我们在尊重学生多元感悟的同时,应果断地以纠正学生的错误的思想偏向;我们在欣赏理性、抽象、思维的逻辑魅力时,更应思辨性地建构“感性”与“理性”的融合之美。

人们看待世界的基本态度有感性的和理性之分,而文本的学习也有感性和理性之分。研读文本的过程就是感受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艺术美,把自己的人生感受融入文本,深入体悟作品的内蕴——生命情感、人生价值,以此获得理性启迪的过程。

研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从短短的二十二个字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在燕昭王招贤纳士之地,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倍感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在苍茫的天宇中,我们听到了诗人那震撼人心的慷慨悲歌,感受着一种雄豪悲壮的美。

理性的思想深于感性的形象。教者在引领学生反复悟读中应揣摩诗人的心理,此时诗人前瞻的是前代的明君圣人,近盼的是志同道合的当代贤者,而更让他感“念”于心的,是“悠悠”无尽的客观世界和自己曲折短促的生命二者之间的对比……与“念天地之悠悠”的叹息声一脉相通的是作者在不断地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这种思索,对于一切有思想、有抱负的人都是一种有意义的启迪和感染。教学至此,教师应抓住这个点引领学生结合自己的现状进行理性的思考:“面对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大宇宙,人怎样才不虚度自己短促的一生?”

我们的大语文情理课堂,感受美的同时,还要呼唤理性的思考,给学生创造一个理性思维的空间,并将这种思考层层引向深入。当然,与文本对话,若过于理性,就会显得刻板,若过于感性,就会感到肤浅。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语文情理课堂,若能找到这个“点”,二者就能相得益彰。它既有感性的情的陶冶,也有理性的思维与觉悟,让学生在思辨中构建了“感性”与“理性”的融合之美。

初中语文情理课堂,既要让情感铺垫其里,又要让理性之光闪耀其间。只有养育学生的真性情,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才能达到情理共生、自然和谐的教学佳境。因此,初中语文情理课堂贵在教师能扬起情理之帆、把智慧之舵引领学生的人生航向。

猜你喜欢
情理真性情理性
事实与情感——儒家“情理合一”思想的再认识
真性情为什么让人烦
致新敏队长
主持人语:情理与法律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真性情与新境界——李树喜先生诗词漫评
知真求通中的情理交融——基于历史阅读的情感培养为案例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