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祥
(云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充分发动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有效地激发广大公民全民反腐与全民监督的政治热情,是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实践中形成且坚持和发展多年并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作为权力运作系统之外的一种群众监督方式,网络反腐是互联网技术发展与反腐败需要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在公共舆论这一“第四权力”已然成为腐败治理一支重要的政治参与力量及反腐败的重要载体背景下产生的,因其强大的社会监督,公众有效的政治参与,显著的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作用而迅速成为制度反腐的有力补充。
按照学界关于网络反腐发展历程的普遍认同,一般认为其发端于2003年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设立并正式开通的全国统一网络举报平台,以及当年有着“中国民间反腐第一人”称号的民间人士李德新创办“中国舆论监督网”事件。随后以2005年中央颁布实施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加强反腐倡廉网络宣传教育,开设反腐倡廉网页、专栏,正确引导网上舆论”,2009年“网络反腐”这一词条被收录于《党的建设词典》,以及2010年1月召开的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明确提出:“拓宽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工作渠道,加强反腐倡廉舆情网络信息的收集、研判和处置,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第一次将网络反腐明确地写入中央纪委全会公报等工作推动为重要标志,网络反腐正式被官方所认可并逐步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并业已成为当前制度反腐及权力监督制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方便控制和易于管理的角度来看,“以权力为载体的反腐方式,最方便管理和控制;以运动为载体则次之;以网络为载体就更难。”(1)李永忠.网络反腐回到正轨上来[N].人民日报,2013-04-25(6).随着反腐倡廉建设更加注重预防治本、更加重视源头治理、更加重视制度反腐,以及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和新变化,网络反腐亦遭遇到越来越多的制约性因素,并将不可逆转地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的现象。为此,通过网络反腐边际效应递减作用机制及其内部优势、劣势及外部机会与威胁因素的深入分析,对于我们因势利导,积极构建更加成熟理性的网络反腐工作机制,有效地延缓网络反腐边际效应递减趋势,进而为网络反腐治理更加有序、网络舆论监督更加有力、民意反腐渠道更加顺畅、反腐倡廉建设综合效益更加凸显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各种学术期刊、学位论文及学术专著关于网络反腐方面的成果呈现出量多面广及发展不平衡的趋势。以“网络反腐”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2005年至2019年共计有1,924篇文章,在这其中,2013年最多,达464篇,余下分别为2014年的348篇,2015年的235篇。其他年份呈现出由2005年(1篇)往后逐步递增,及至2013年达到峰值后又逐步递减(2019年为41篇)的趋势。从学科研究的趋向来看,网络反腐主要涉及行政管理、政治学、传播学、法学等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存在问题及制约性因素,运行机理及构建模式,法制化、制度化,网络涉腐舆论的生成与影响,政府公共治理与政治参与等方面展开。
通过现有研究来看,网络反腐研究时间虽不算太长,但成果却蔚为大观,并初步形成相对完善的研究理论体系及研究范式。然而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关于网络反腐方面的研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数量逐年递减,学科视角单一、研究内容同质化、综合性及系统性匮乏、理论与实践失衡等方面的问题。网络反腐遭遇到显著的研究困境、技术困境、工作困境、制度困境。其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网络反腐发展轨迹及内在规律的趋向性研究还较少,关注度也不高,即便有也主要集中于限度、有效性、局限性等方面,其本质上仍然摆脱不了问题梳理与传统教程分析的研究惯式。加之网络反腐制度存在缺陷、网络暴力普遍存在、民间网络反腐平台建设不足、对“狂欢”式网络反腐感知疲劳等原因,使得网络反腐出现了“断崖式降温”,(2)谢遥.从虚拟走向现实:网络反腐的式微及其制度化出路[J].理论导刊,2018,(2).这是值得我们警醒并加以重视的。而基于现代管理学的学科视域,尤其是基于现代管理学SWOT分析法的视角,对网络反腐内外部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把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充分运用于网络反腐,并深入其主要约束性因素及递减效应内在机制,重点关注导致网络反腐问题多元逻辑分析框架之上局限性等方面的研究还实属空白,这也是本文选题希冀达到的创新及突破之处。
边际递减效应(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原理是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及经济行为的普遍规律,其主要反映在其他条件要求保持恒定不变的情况下,假定一种投入要素在持续不断地等量增加,虽然其所产出的效益总量总体上是呈逐步递增态势,但其每个单位重复刺激反应的程度及心理满足程度却是非对称性地赓续递减,其增长速度亦可能不断地延迟及变慢,在趋于峰值之后将逐渐地衰退,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相应会递减并趋于一个极小值甚至是负值。边际效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相变”过渡带或过渡界面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和社会现象。(3)霍生平,赵葳.网络众包平台威客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创新行为影响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9,(2).边际效应递减原理作为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在自然和社会系统发展进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它不仅适用于经济活动,而且还广泛应用于政治、文化、生产、生活、科学研究及具体的社会管理活动之中。
有关网络反腐的概念,许多学者从表现形式、行为动机、生成机制及学科侧重点等视角进行相应的阐释及定义,然而作者更倾向于认同以下两个方面的概念界定:其一是从网络反腐的本质属性来定义,即“通过网络技术及所引起的社会舆论效应对权力行为的监督约束,从而达到有效预防、惩治腐败的一种新方式。”(4)李永忠.网络反腐的未来[J].南风窗,2013,(3).其二是从运行机制的角度来定义,即“网络反腐是通过网络平台检举腐败、提供相关线索、披露腐败事实、形成舆论压力、敦促事件处理等一系列的行为与现象。”(5)黄永鹏,余婷,曹思义.网络反腐的利弊及其引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2,(8).两者的阐释虽立足点有所不同却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相互印证。作为一个自由、快捷、高效的公共平台,互联网承载了公众对于政府公共权力的关切,他不仅是公众获取社会信息、了解公共资讯的主要窗口,还是政府以之体察社情民意、衡量反腐倡廉建设的风向标,更是整个反腐倡廉建设体系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6)刘序明.网络反腐:执政党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课题[J].岭南学刊,2010,(4).与传统的反腐形式及舆论监督方式相比,网络反腐并非简单的网络平台信访举报,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从严治党背景下信息流建构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是党内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共同作用于执政行为监督,并实现对权力的约束与制衡且有效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的一种新的反腐模式。其存续与兴衰对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网络反腐作为网络技术发展与公民参与政治的意愿、政府反腐败的需求三者相结合的产物,(7)肖扬伟.中国网络反腐发展历程及趋势探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7,(11).从结构上看,一个有效的网络反腐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网络平台揭露腐败事件、监督公权力运行、制造社会舆论并倒逼国家反腐机关做出积极回应的过程,其“持续有效性在于建立有效的舆论监督、信息披露、信息反馈和腐败行为追究、惩处等长效机制。”(8)李斌.“网络反腐”的政治学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9).其内部的构成要素可整理归纳如下。
一是网络反腐的主体。在网络反腐过程中,最初有关腐败信息的披露者、相关反腐信息的酝酿搜索者、众多的网络围观者、相关舆论平台的推动者及网下的调查取证查处者,无一例外都是网络反腐的主体及有效载体。这些主体多为社会组成单元的个体成员网民及其所依存的博客、论坛、微博等网络空间(也包括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所承载的新媒体),可以是国家专责机关的网络监督平台,或两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所构成的群团人群规模和网络活动场域。在这其中,可以是相关主体有意识有组织的行为,但更多是一个个兼具现实和虚拟之间“无中心”网络空间的“自我主体”所构成,并实现各层次主体之间的多元互动与有效衔接。
二是网络反腐的客体。网络反腐所关注的群体包罗万象,所涉及的领域及人群各行各业无所不包,并共同指向于显性或隐性的腐败官员及相关的腐败事件,或者是不正之风的公共或相对隐私的议题。在具体的实践中,官员及公众人物等精英化的执政群体及其所衍生的权力运行、工作规则、言行举止及生活作风无疑是网络反腐关注的重点,然而一些职业,如普通的教师、医生、警察、村干部等与民生息息相关并容易燃爆舆论的具象化职业特征人群亦常常被眷顾。此外,相关的执政者、施政者及所依托的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亦是网络反腐所垂青的对象。
三是网络反腐的内在动因。从需求层面来看,网络反腐大多来源于网民对于政治诉求、情感表达及人际交往的现实心理需要,“人们的正义感、泄愤欲和窥伺欲,使得相当一部分人热衷于挖掘一些事或人的真相隐私。”(9)任祥.基于网络舆论背景下的“人肉搜索”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9,(15).领导干部的贪污受贿与官僚的特权做派,官员们公开场合的冠冕堂皇与私生活的糜烂不堪两相比较,公众人物的秘闻艳史以及不合时宜的恋权炫富,有悖于公序良俗的雷人雷语及各种离经叛道的举止行为,往往会激发起广大网民普遍的愤懑、嘲讽、不满、怨恨及怒斥性地围观,进而在网上挖掘和暴露出与初始行为相关甚至是毫无关联的隐情或污点,并通过穷追猛打背后可能存在的“发达史”“关系网”及深挖细掘现行或潜在的“利益共同体”。在这其中,网络信息技术及广大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大大拓宽了网络反腐的空间及领域,其在网络公开、网络监督及网络问政过程中有效培育了独特的政治监督文化并着力营造浓厚的反腐舆论氛围。
四是网络反腐的案例表现。网络反腐历史上的“表哥”“房叔”“房婶”“天价烟”“皮带哥”“严书记”,以及之前旷日持久关注的“日记门”“家盗门”“我爸是李刚”等网络舆情,以及当下网络舆论发酵并井喷的“孙小果涉黑案”、湖南新晃“操场埋尸案”等背后官员腐败滥权的挨个查处,无一不清晰地印证网络反腐迅速汇集强大网络舆论并促使相关部门重视处理的内部动因。南京的“名烟局长”周久耕,从蹿红网络到被免职一共用了15天。而“因色诱而被拍不雅照的重庆市北碚区原区委书记雷政富,从被网络曝光到被免职,只用了63个小时,创下迄今为止最快的网络反腐纪录”(10)李永忠.网络反腐的未来[J].南风窗,2013,(3).,便是明证。
从现代管理学及政治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广大网民、相关机构或组织以互联网空间为载体,以复制、粘贴、编辑、链接、信息接力修正、网上网下互动等形式,从某一事件发端中的涉腐问题线索信息的披露开始,通过集声音、图像、图形、数据、动作、文字为一体的电子政务或各民间网络投诉监督平台进行不遗余力地围观、参与,甚至通过集合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和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工参与综合及提纯搜索引擎信息,“从而把从互联网上寻找信息答案变成从广大网民中找答案,以此追查某些事情或人物的真相与隐私并由此形成集群声势。”(11)任祥.基于网络舆论背景下的“人肉搜索”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9,(15).在这一过程中,网民可以多渠道地搜集证据、补充信息及引导事态发展趋向,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形象逼真地展示潜在腐败分子的丑恶面目与卑鄙行径,各种跟帖、报道、评论层出不穷,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各种舆论会聚影响并交织放大,一个完整、具有说服力的反腐证据链条由此得到进一步明晰和深化,并实现涉腐信息的整体性及实质性揭露。此时网上舆情也由此汇聚为舆论声势并形成线上线下的强大舆论压力,它不仅震慑着所指向及潜在的腐败分子,还促成反腐工作的快速推进。反腐专责机关及相关职能部门根据网络线索进行初步核实查证甚至据此立案调查,最终事情得以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于天下,相关查证对象亦被绳之以法或还以清白。其作用机制主要遵循以下运作逻辑:“网络曝光→网络传播→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网络进一步传播→公共舆论形成→公共权力部门应对(从被动到主动)→查处腐败→消解舆论。”(12)张桥,贺先志.走向公共治理:网络反腐及其出路[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7,(2).在这其中,网民作为网络反腐的群众基础,既是线索的供给者,也是民意、舆论的生产者,媒介则是网络反腐的载体和推手,政府及相关反腐机构对网络反腐的态度和政策则是网络反腐成败的决定性因素。(13)陈潭,刘建义.网络反腐的限度及其优化[J].探索与争鸣,2013,(5).
从网络反腐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实践来看,由于各方关注,刚开始网络反腐的情感体验是最深刻的,其所产出的效益有可能是较大的,效果也是较为明显的,之后一段时间随着政府与民间互动的加快及普遍得到重视等可变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加,亦会产生边际效应递增的趋势,这从因网络舆论而被查处的腐败分子接连出现便足以看出。然而,当网络反腐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功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所受制因素的持续增加,“公众在网络围观中的热情易来也易逝,加之媒体资源也相对有限,在沸腾的网络围观之后,刚才发生的热点事件很快就被层出不穷更新的热点事件所吞噬和代替。”(14)任祥.网络围观的形成机理与应对策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2,(1)上.此时规范制约或调适引导的效应亦会不断减弱,而他的投入要素与产出效益之间并非一直呈现出正比例的增长关系,其边际效应逐渐呈现出依次递减的发展趋势。
在这一过程中,如要保持网络反腐深入推动态势并获得更大的效能和影响,等量或超量增加的信息爆料、更多层级的网民围观、为避免感知疲劳而采取的各种奇招怪式,以及相关公权部门的及时跟进等投入要素必不可少。而随着网络易被操纵易形成集群舆论,腐败行为的日渐隐蔽化等问题的痼疾难解及腐败问题查处难度的不断加大,这些因素会使得网络反腐成本及投入抵消或部分抵消,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达到一个饱和点或临界点(目前来看还难以确定这一饱和点和临界点到底是多少,其相应的极限值也是难以量化的),最终使得网络反腐过去管用的运行模式不足以抵消边际效应递减所产生的负效应,加之所需的可变要素投入量在稳步地上升,其成本增长的发展空间局限也益加明显。此时尽管网络反腐总的效应及影响是增加的,但其效果明显渐次下降的趋势将更加显著就在所难免。
依照系统论及SWOT分析法(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亦称态势分析法、优劣势分析法)的基本观点,网络反腐作为政治文明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必然会受到网络及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种因素不平衡发展的制约与限制。同时,任何社会现象都产生并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之中,这些结构会从环境、条件等各个因素影响社会现象释放正负功能,即“结构制约性”(15)李占乐.我国网络反腐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理论导刊,2014,(4).。这些结构功能及约束性因素的非协调性涨落及影响,使得网络反腐领域可能产生的边际效应起了负反馈的约束性效应,进而消解网络反腐的存在基础。通过SWOT分析法对网络反腐内部优势、劣势因素和外部机会与威胁等因素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对于我们有效观照其约束性因素和内生性失范行为,深入研究并制定规制与调适网络反腐边际效应这一行动计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1.具有显著的正向功能特征。从功能效用的视角来审视,网络反腐作为“互联网+”盛行时代所演进及催生的一种社会发展新形态,有着显著的正向功能:有效提升公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和素质能力,加强社会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提高发现和遏制腐败行为的效率,实现价值引导和促进廉洁自律。(16)谷颖,吕红梅.基于结构功能视角的网络反腐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这些正向功能的有效发挥,不仅大大拓宽反腐倡廉的渠道路径,还强化大众有效行使监督权力的能力,并促成网络反腐意愿的持续提升及反腐成效的不断凸显,这从人民网对于“参与调查的网民有87.9%的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有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17)谢俊,代金平.网络时域下党反腐倡廉建设的现状与路径选择[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的调查结论可以有效观之。
2.广泛的舆论监督与信息交互助推反腐工作的持续深入。随着现代通讯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并深入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大数据所具备的海量性、多样性、高速性、易变性、预测性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网络反腐逐渐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是来日可期的。通过广泛的舆论监督与网络信息交互,公众在网络这一虚拟的舆论场域中,能够充分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并大大扩展自身社会监督的空间和范围。通过深入的网络反腐,各种腐败线索益加具体,涉腐信息更加明晰,腐败行为更难逃遁,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之间的协调配合更加密切,这无疑加快反腐工作的持续推进。
3.易于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并迅速引发各方关注。作为信息化浪潮迅速推进与公众参与民主意识高度觉醒综合作用的结果,网络反腐是通过法定渠道让每位公民均能平等有效地进行网上政治参与、监督国家机关权力运行的过程。相较于传统的反腐模式与舆论形式,网络反腐风险成本更低、转发扩散更快,其在历经最初的民意沉淀及信息广泛传播的酝酿发酵之后,“瞬发而至、始悉而皆知”(18)严圣明.网络反腐:发展历程、利弊及对策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9).,并迅速形成舆论焦点而产生强大的舆论影响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调控社会情绪的“减压阀”及政府与民间关系的“润滑剂”。其鲜明的反腐效能成为政治文明建设的新鲜活力及全面深化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助推力量。
4.逐渐成为反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反腐自产生以来,对传统的组织内部信息传播路径构成挑战,打破许多传统的约束和界限。(19)罗玲,王宇静.浅谈网络反腐及其制约性因素[J].新闻世界,2011,(8).不仅有效弥补体制内传统反腐的缺陷与不足,也为推动反腐倡廉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路径,并逐渐成为我国继运动反腐、权力反腐、制度反腐之后普通民众权利反腐的重要模式。其显著的“广泛透明性、高效便捷性、直观互动性、可匿名性”(20)张涵之.网络反腐的缺陷及其完善途径[J].法制与社会,2011,(6)下.等特性及与之依存的网络平台所具备的操作简便、互动性强、监督主体广泛及监督方式灵活等特点有着较高的契合度,并在“反腐方式的创新性与传统性、网络反腐的低立案率与高成功率”(21)陈潭,刘建义.网络反腐的限度及其优化[J].探索与争鸣,2013,(5).等方面又有新的发展。
1.具有显著的负向功能特征。从内部动力机制来审视,网络舆论的监督场域自身并没有直接惩治腐败的行政、法律强制力,其监督效能及其持续有效性往往有赖于网络反腐信息能否引发“蝴蝶效应”,取决于网络舆论扩散与互动所造成压力的多寡,取决于相关部门受理、调查和处理过程的依法履职来做强有力的支撑,这也注定网络反腐实质上是一种软性的监督方式。网络反腐的负向功能主要集中于网络信息的不可靠性、易产生民事侵权甚至犯罪、影响案件侦破的进展、影响司法处理的公正性及网络反腐可能被利用成打击报复工具(22)张涵之.网络反腐的缺陷及其完善途径[J].法制与社会,2011,(6)下.等,这可以通过信息特性、法律保护等角度出发对网络反腐缺陷做出深入的分析。
2.纷繁芜杂的网络舆论易于引发侵权现象。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明确指出,“公众舆论作为趣味的仲裁者是危险的,作为真理的仲裁者则是不可接受的。”(23)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505.在网络反腐实践中,广大网民非理性情绪支配下的行为往往表现为对信息的不加甄别及网络空间的非理性表达,严重者对他人进行谩骂、诽谤、以讹传讹甚至是滥用私刑式的民意审判与网络暴力。部分媒体化、低俗化、娱乐化的网络反腐倾向容易汇聚成为集体性的非理性力量,“进而造成一些蛊惑性、煽动性较强的言语,捕风捉影夸大腐败问题严重性、放大腐败面、煽动社会对立情绪,”(24)黄永鹏,余婷,曹思义.网络反腐的利弊及其引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2,(8).加之极端的“仇官”“仇富”“仇腐”心理,极易对清廉的官员甚至是无关的第三人造成羞辱与诽谤,个别人性晦暗别有用心的举报人甚至会借反腐之名而行报复之实,这不仅大大降低网络反腐的公信力及网络监督的实效,也使得网络反腐的正能量被削弱,网络反腐的可信度亦大打折扣。
3.网络技术发展不平衡造成网络反腐遭遇技术短板。网络在“为社会公众监督公共权力的运作提供了相对自由和宽松空间”(25)邹庆国.网络反腐:兴起缘由、价值解读与风险防范[J].理论导刊,2012,(4).的同时,亦有着难以回避的局限性。一方面,相较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电子政务、电子采购、电子监察及电子公告等电子专网建设却由于诸多因素的交错影响而推进缓慢、建设滞后。一方面,网络反腐在保障知情者传递、举报信息安全性的同时,也存在着网络信息来源真假莫辨的风险。其“不仅使网民被虚假信息误导的风险上升,同时极大地增加相关部门辨认信息的成本。”(26)伍昉.网络反腐的法制化思考[N].人民法院报,2013-01-22(3).另一方面,虽然依靠信息传播速度的毫秒化、网络技术集成化、传播范围全球化等技术优势,网络舆情几乎释放了“曾经沉默的大多数”,让监督成本大幅下降,推进事件解决的可能性成倍增加,然而更多的期许与诉求在信息更新的轮回中迅速沉淀并最终被湮没。(27)罗玲,王宇静.浅谈网络反腐及其制约性因素[J].新闻世界,2011,(8).
4.腐败的隐蔽化复杂化增加网络反腐的难度。近年来,我国腐败种类趋于扩大化、多样化、复杂化,许多职务犯罪所进行的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力寻租等均是在幕后操作的,且群体性腐败特征益加显著,犯罪手段更加朝着隐蔽化、智能化、期权化、虚拟化、潜规则化的方向发展。网络反腐信息的公开化、受力面的大众化,加上一些缺少实质性证据的揣测与质疑,很容易使得一些作案时间跨度较长,涉及人员较多及案情较为复杂的举报信息过早暴露,让举报对象得以提前布局,采取销毁证据、转移财产、订立攻守同盟、寻找替罪羊等来应付组织和司法机关调查,导致许多事情查不实也无法查实。(28)胡庆亮.网络反腐的动因、争议与治理[J].理论导刊,2010,(2).此外,“网络‘标签式’的举报、网友‘考据式’的关注,让开会不抽名烟、应酬不戴名表、上班不开名车成为官场新警示”(29)范正伟.网络爆料、选择性反腐能走多远[N].河南工人日报,2012-12-13(4).的同时,许多违纪违法行为实现隐性变异及改头换面,这将大大增加相关腐败行为界定、预防及案件查办的难度,并提升了边际效应等量增加所取得反腐效用的不确定性。
1.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网络反腐提供技术保障。综合来看,网络反腐可以极大整合网络信息技术、网络参与、民意表达、执政能力等方面功能,并与传统的反腐监督形式一同形成多领域、多维度、多层次的反腐格局。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张,网络信息海量丰富、无进入壁垒、技术革新及硬件设施更新换代频率的不断加快,网络建设折旧成本及信息收集、处理和制作成本将呈现出逐步下降的态势,网络信息技术给民众了解信息和表达民意提供方便快捷的渠道及良好的外部技术环境,给大众稳定、安全、有序地运用网络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得网络反腐在技术及运行保障层面迅速推进成为可能。
2.政府网络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并实现压倒性胜利,相关部门反腐倡廉类舆情事件信息的披露及新闻发布的主动性明显增加,网络问政建设不断深入,网络治理能力不断提高,政府体系之外的社会监督力量得到进一步强化。在互联网领域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维护互联网安全、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及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于营造良好的网络政治生态,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3.公众网络政治参与更趋于理性。网络反腐作为一种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在网络上所发布的反腐信息是否体现出应有的理性思维及健康的人生态度,主要取决于广大网民自身的政治素质及信息素养。随着社会大众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特权、滥权、贪腐及不公正的容忍度更低,积极争取对公众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的权益需求亦更大。现实中,广大网民网络政治参与更加有序,网上发声更趋于理性,网络公信力显著提升。海量的网民、多元的政治参与和强烈的反腐意识,以及对待网络监督的宽容心态引发更多有价值的思考,并使得网络反腐拥有更大的民意基础。
4.网络反腐更加深入人心。从发展的趋向来看,网络反腐与“文化变迁、利益驱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密切相关,并“呈现出快速增长和蓬勃发展的态势”(30)曾艳,李德虎.网络反腐的形成机理、运行障碍及规制进路[J].求实,2014,(1).。随着政府对于网络反腐诸多乱象的规范及有效遏制,网络反腐已经出现理性和平静的趋势。据学者肖扬伟自建的民间网络反腐案例库显示:“2012~2013年网络反腐案例发生数均为45例,2014~2015年均为40例,2016年则下降为38例,总体呈平稳下降趋势。并结合近年发生的实际案例来看,得出没有发生过重大网络反腐舆情”(31)肖扬伟.中国网络反腐发展历程及趋势探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7,(11).的结论。
1.数字鸿沟带来网络反腐的不平衡性及网络技术的局限性。当前,我国在网络普及上仍存有显著的城乡、区域、阶层差异,居于政治地位、经济基础、年龄差异、文化差异、地域差异,网络反腐参与主体机会不均等等消除“数字鸿沟”方面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现象还较为突出。网络反腐所依存的有效技术“出口”及“通道”淤塞阻滞的情况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加之网络资源分配不均,部分边远贫穷地区网络意识淡薄及现代通信手段落后,这也决定了由网络催生的反腐事件查处方面还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偶然性、或然性甚至是戏剧性。
2.网络反腐相关法律不够健全。与传统意义上相对规范及健全的反腐机制相比,当前我国网络反腐尚未形成完整的制度链条,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之间有效对接的制度设计还存在疏漏,还缺乏网络舆论监督、网络信息传递、网络信息反馈和与之相联系腐败行为的追究、惩处等方面较为系统化的刚性制度保障,网络立法与监管也并不成熟,网络举报失范方面的法律责任亦不明晰。在如何界定信息质量、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等方面,还没有明确的法规予以规范。(32)李斌,张轶炳.论网络反腐的有效性和规范性[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2).违法追究与损害救济、网络监督主体与法定监督手段方面亦不健全,难以满足规制网络反腐的需要。
3.政府在网络反腐方面还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当前,由于认识及重视程度不一,相关政府部门对于信息监控技术和手段掌握还相对薄弱,对于民间提供的线索挖掘重视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敏锐性不强,还缺乏合理的信息监控、审核及筛选、过滤机制。这也导致网民在非信访举报专网上反映的案件线索、提出的反腐倡廉建设意见建议得不到及时收集、处置和反馈,(33)葛仲迪,张文涛,等.浅谈网络反腐机制的弊端及其完善[J].青年与社会,2013,(1).部分网络关切被束之高阁或“揭而不露”“反而不倒”“高调处理、低调处罚”(34)李永忠.网络反腐的未来[J].南风窗,2013,(7).等现象还很普遍。大众参与网络反腐的保护机制及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加之政府政务信息公开透明不够,无法满足大众对于全面及时了解政府信息的内在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行使及主动参与网络反腐的积极性。
4.网民自身素质的良莠不齐与网络推手的消极影响。在网络反腐实践中,身处不同地域、阶层、职业及年龄层次的网民对于事物的判断和分析难免因个人认知水平、视野、情绪、利益、情感等因素及首因效应、从众心理、政治冷漠心理等心理因素的交织影响,这就决定了网民个体素质是参差不齐的。部分网民常常身居言论自由及道德判官的高度,侵犯隐私甚至有罪推定的人身攻击行为随时发生。一些网络平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于博取网民“眼球”、追求关注度、提升知名度等方面的利益考量,常常不惜放弃原则立场迎合网民,故意夸大、歪曲事实以误导民众,从而产生虚假的民意。在反网络监督技术逐步升级换代、反网络监督行为日渐猖獗的情形下,网络也有可能处于相关权力主体的操作与控制之下,并沦为制造认知混乱和诬告陷害排除异己的工具,甚至由此催生一些非法牟利的现象,如诸多的网络公关公司、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网络黑客所从事的职业抹黑、职业漂白、职业删帖等幕后交易行为便足以明证。
用成效及目标来管理,而非用监督来管理,这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提出的主要观点。从理论上讲,网络反腐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其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通过SWOT分析法对于网络反腐内外不利因素、存在机会及其一系列有效性规范性的矩阵战略组合分析,其内外部要素之间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互相影响并互为转化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降低边际效应递减曲线的系数,并使之趋于平滑,从而在某一阶段保持较为均衡的态势并使得边际效应最大化。由此,为有效避免网络反腐边际效应递减,最大限度地寻求边际效应的正向作用和运行模式的突破转型,其规制与调试的路径可归纳如下。
从本质意义上看,“网络在吸纳民意、有效整合民众智慧和意见的同时也为执政者和施政者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和崭新的对话方式。”(35)戴肖玉.论网络反腐的现状与制度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3,(3)上.随着网络反腐主体逐渐由个体行为转向网络集群行为,并有效实现网上网下联动、官方民间紧密互动局面,此时解决思想认识的深化问题便显得尤为迫切。
首先,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通过贴近网民思想实际,采取网民喜闻乐见形式,综合运用好各种宣传手段,采取系统有效步骤,着重纠正一些部门和领导干部在网络反腐认识上的偏差,抛弃旧有单纯管控的思维模式和调试思路,坚定网络反腐必然成为制度反腐重要组成部分的信心与敏感度,让网络监督理念深入人心,并以此形成强大的网络监督文化氛围。
其次,要大力普及科技知识特别是信息技术常识,努力探索网络反腐规律,实际掌握应对网络舆情的基本技巧及沟通方法,积极构建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体系,不断强化网络媒体的监督与管理,进一步提升公权部门的政策设计及执法水平,“有效消除网络恐惧症,积极地而不是被动地、坦诚地而不是应付式地、平等地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对待网络监督。”(36)吴大兵,张勇.组织监督与网络监督合力机制的构建[J].理论学习,2013,(9).善于通过理性的思维去推动网络反腐实际问题的解决并逐渐将之汇聚成一种重要的制度力量。
再次,我们要重视对网络反腐前景的综合研判,应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反腐边际效应递减是常态,网络反腐热背后所暴露出来的是互动规则不规范、举报机制不健全、监督渠道不畅通、公私边界不明晰等方面的问题。由此思路清晰才可能方向明确,充分发挥广大网民尤其是相关主管部门在网络反腐存在与发展方面的主观意识先导性是接下来进行规制与调试的基础所在。
制度化反腐,是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根本保证。纵观网络反腐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制约性因素,网络监督鲜有明确的法规界定,缺乏法理的足够支撑是重要的原因,由此将之纳入法治化的轨道是网络反腐的应有之义。
一要主动协调督促相关反腐机构和立法机关,紧密结合网络反腐的现实强化法律制度建设。进一步丰富及完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着力构建以《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为主干,《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行业管理规定为补充,及时制定包括《网络举报法》《网络侵权责任法》《网络新闻监督法》等网络反腐准入制度在内的法律制度体系。
二要在相关制度规定中进一步明晰网络舆论监督的形式与内容、方法与途径、权益保障与侵权法律责任,明确公权部门的监管引导责任及纪检监察机关在网络反腐中收集挖掘、信息传递、查证分析、沟通反馈、优化奖惩等方面的办理程序。积极从营造良好的网络反腐环境入手,科学地界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及相关商业网站、政府主管部门、广大网民之间的权利与义务。
三要在进一步激励和保护广大网民反腐积极性的同时,通过制度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规范监督行为,约束滥用网络监督、破坏网络监督的行为。(37)尹世民.公民社会视域下网络反腐制度化路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2,(1)下.同时,网络社区、网民自律性组织及相关网络平台要主动建构起基于维护公共空间净化网络环境的自律性公约与行动规则,积极建立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体系。并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的非协调性涨落而导致的边际效应约束的角度出发,对平台内的网络反腐进行合理、科学地评估分析,紧紧围绕这些边际效应的主要约束因素来制定评估体系的关键性指标,最终实现评价体系的科学与管用。
网络反腐是通过法定渠道,让每个公民都能平等有效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行使对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权,使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的过程。(38)毛蔚兰.完善网络反腐监督机制的思考[J].理论探讨,2010,(5).其相应的规制调试运作程序及工作机制,对于最终实现网络反腐由芜杂无序到有序规范、由监管博弈到合规运行,由民间主导到官方民间有机协调配合的秩序化、体系化方向发展的科学转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其一,要努力实现网络反腐与传统反腐手段的有效衔接。积极整合社交网络、政务专网、反腐网站、纪检监察平台、巡视巡察数据库等网络反腐平台资源,加快完善贯通中央、省、市、县四级的反腐倡廉数据管理系统及大数据筛查问题线索平台。对相关信息进行充分的检索、关联、汇总、分析和归因,有效实现受理、办理、处置和大数据运用平台的互联互通与全程监控,进一步形成官民对接、开放参与的网络反腐监督合力及纪检、监察、检察、审计等部门的联动工作机制。
其二,要以网络为依托,积极推动硬件及技术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软硬件服务,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连互通的技术属性及电子计算机的自动化生成机制,有效增强网络反腐的技术支持,积极提升信息公开水平,并最大限度地避免国家反腐进程中所遇到的“信息孤岛”现象。
其三,要建立健全网络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积极构建起若干统一、权威、高效的网络举报平台及一套网络涉腐涉纪舆情信息的自动筛选、分析比对、收集报送、综合研判、预警提示、处置引导工作机制。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权威信息源建设,不断拓宽和完善网络舆情分析与网络举报的监督渠道,积极增强主流媒体对舆论环境的引导。
其四,要高度重视网民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主动地利用官方网站、社交论坛、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现代技术平台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网民的关切与疑虑。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的导向作用,积极主动强化与网民及公众的交流与互动,对于部分恶意的造谣、中伤及带有攻击性和污蔑性质的言论,应认真甄别并及时加以批驳、引导甚至是启动相应的管制措施,由此使网上舆论监督真正反映客观民情,并形成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的无缝对接。
作为防止腐败的基础性手段,公民的自律养成是以公民的基本道德素养作为保证的,而教育是培养公民道德素养的根本途径。(39)袁峰.以互联网为工具的反腐败模式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6).同时,广大网民作为网络反腐最为广泛的参与及运作主体,其素质养成是网络反腐边际效应实现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更是网络反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所在,需要持续深入地加以引导及培育。
第一,要依法构建网络信息管理制度及网络举报人激励、保护制度,进一步研究移除网络实名制的障碍,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在利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形成并坚守公序良俗的原则,共同构筑起健康文明有序、有法可依的网络群体空间。
第二,要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在网络反腐监督中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从业人员及广大网民增强其道德判断力、道德荣誉感及法律意识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教育轮训、研讨交流等方式,积极引导涉网人员客观理性地看待网络反腐并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界内正确行使自身网络监督的权力。
第三,要积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大力倡导和加强广大网民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进一步加强其技术素养和文化素养建设,不断提高广大网民的法律意识、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对网络信息的辨识分析和批判性解读的能力。同时,通过耐心细致地疏导与沟通,激发广大网民理性参与网络反腐的政治热情,并引导他们在网络反腐过程中明底线、知敬畏、存戒惧,以期做到循规守纪、实事求是、理性有序地参与网络反腐,自觉地抵制虚假腐败事件信息发布、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等行为,切实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秩序,以此推进网络反腐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并实现边际效应的最大化。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的观点,事物发展过程总体上呈现出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趋势。网络反腐不仅有着显著的媒体传播特点与议事特征,还涉及社会领域及相关行政公权力的规范运作。严密的社会规则、畅通的舆论渠道和健全的监督机制是网络反腐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运作的题中之意。这与当前智慧时代演进过程中所盛行的新闻伦理、新闻法制的制度相冲突,权力反腐、制度反腐规范程序之间的耦合关联度差强人意,网上网下网格一体化工作推进滞缓等方面的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网络反腐有力地启示着我们:网络反腐不是网络与反腐败行为的简单相加,亦不是反腐行为在网络上的简单空间平移,其舆情宜散不宜聚、宜疏不宜堵、宜解不宜结、宜顺不宜激。从网络反腐边际效应递减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疲态来看,注定其可以成为治理腐败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但从本质来看其只能治标,却难以成为反腐败的治本之策。而要有效消减边际效应递减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需要我们深究其中规律并在形成科学权力结构的制度反腐进程中努力地去加以多层次地调试及适度的规制,其边际效应递减趋势是可以延缓甚至是实现局部的递增的。
目前,我们所应用的SWOT分析法也存在针对性、适应性等方面的客观局限性,所提出规制与调试的路径思考也只是初步的,随着反腐进程的不断加快,积极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还任重道远,其间网络反腐诸多不可预见的约束因素将更趋复杂,网络话语权的争夺及角力还将继续,自主性、联动式、综合型的反腐态势将更加明朗,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反腐机制也必将更加健全。同时,通过官方的有序引导、广大网民的理性推动及理论界的不懈探索,充分利用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积淀与研究方法,既重视基础性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型实证研究,进一步深化运动反腐、制度反腐、权力反腐与网络反腐模式的比较研究及综合研究将成为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我们在网络反腐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深入分析方面,还有较大深化及拓展的空间。
综上所述,网络反腐作为我们积极构建健康有序国家反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一把“双刃剑”,其利弊共存,优势与缺陷同在,他所蕴含的开放性因素及制约性因素同时作用并体现于网络反腐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之中。相信随着网络反腐整体监督效能的不断优化,网络反腐必将“由浅层次反腐逐渐转为深层次反腐,其主体和载体将不断扩充和丰富,制度化进程将加速,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并将逐渐趋于理性和平静”(40)肖扬伟.中国网络反腐发展历程及趋势探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7,(11).,并在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工作中起到应有的重要作用,其发展前景未来可期、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