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作文首先在于日常的积累,譬如积累词语句式以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背诵古诗文篇目以培养语感,阅读优美篇章以提高眼界见识。其次要熟记评分标准,让写作变得更有方向,明确高分作文长什么样。下面笔者就此谈谈高分作文的“形”“意”“态”。
1.“一分为三”筑篇章
所谓的形,也就是考场作文的第一感,要符合考场作文阅卷的大众审美要求,如字迹工整、详略得当、段落分明、结构清晰、内容充实、语言通顺、流畅优美等。考场作文首先要做到以“形”取胜,议论文最能迅速抓住眼球的是结构呈现一种“对称美”,学会中间主体三段“一分为三”的方法。
所谓一分为三,即一个中心,三个角度、层次、方面纵向或横向铺开,这样主体部分不仅形式对称,而且内容充实,很容易就完成篇章的构筑。很多高分作文都呈现这个姿态。阅卷教师也很喜欢这样的作文,一目了然。
如张永顺的《柳树四季》,该散文结尾段写到,“柳树柔性的外表下蕴含着‘坚硬’”,“它不仅奉献绿,更展示出不屈的品格”,绿、柔美、不屈是柳树的三个显著的特征。这种“一分为三”现形现意写物的方法,值得借鉴学习。
也许学生认为“一分为三”很有难度,想不到三个方面。要知道,金石可镂,功在平时。平时就要养成“一分为三”思考问题的习惯,如分析原因想三个,点明意义想三个,揭示本质想三个,甚至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事理,如现象、本质、意义、方法,原因、影响等,随机择三,便可以构筑篇章,要善用横拓与纵伸的思维思考问题。
2.善从命题寻“要件”
很多作文题,构思就在命题材料和要求中。作文命题材料会给学生无限的写作提示,只是学生缺少发现的眼睛,因此学生要善于从命题材料和要求中寻找写作要素。如2018年全国卷Ⅰ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一步,要件分析。以三个关键的时间节点“2000年、2018年、2035年”为抓手。①2000~2018年,这18年“我”由出生至成人,这18年中“我”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见证中国的成长。②2018~2035年,这18年,“你”是中国发展的见证者,“我”是中国发展的建设者。③2035年,18岁的一代已经成人,“你们”也将很快步入社会建设的行列,你们只需要延续前辈的足迹,走好“中国路”。
这个作文,抓住三个特殊时间节点,一分析就会有很多立意。写作要件就在材料中,考生只需要根据自身的认识进行不同的利用、组接、补充和表达就可以写出一篇有血有肉的考场作文。考生可以以自己的视角作为写作的立足点,写一封信,装进时光瓶,等待2035年后18岁成人的一代人开启。
第二步,拟列提纲。(1)回顾历史(2000~2018),珍惜当下(2018~2035),展望未来(2035)。立意:①追梦永远在路上;②圆梦是你我的责任;③传好“中国梦”这一道接力棒。(2)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追梦和圆梦。立意:如何走好“中国路”,圆梦既是历史的使命,也是时代的责任。(3)我(2000~2018),我和你(2018~3035),我和你(2035)。立意:同走“中国路”,共圆“中国梦”。
1.养成分析的习惯
意,即立意,高分作文的立意要有一定的高度,在符合题意的基础上,要深刻,有创意。这就要求审题时有一定的见识和眼界,这种能力源于平时的多读多思。如何能在命题材料中读出比别人深刻的含意,方法是多写审题分析。如2019年全国卷3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这段内容,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毕业前最后一节课,讲台上老师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分析:针对漫画作文,考生审题需要根据“漫画”的特点进行,关注其形象性、抽象性和寓意性。(1)关注形象性。①一个情景——毕业前最后一节课。②一组人物——老师与学生。③一种关系——“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2)关注抽象性。毕业前最后一课,情景是特定的,是形象的;面对这样的情景,考生联想想象、所思所感,是抽象的。命题隐含一个写作指令:考生感同身受这样一个情境,有何感想,有何思考。(3)关注寓意性。漫画蕴含着这样的寓意:
①老师叮嘱学生最后一节课要“再看看书”寓意着:学生只有通过锲而不舍的学习,才能以完美的姿态去迎接高考,只有充分掌握知识,才能更好地改变人生,学习要锲而不舍,一刻不能放松。
②教师最后一节课还要“再看看你们”寓意着:老师始终肩负着育人的责任,肩负着职业的操守,坚守职责,关怀备至,监督学生成才,一刻也不能放松。
③老师与学生,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老师“乐教”,学生“好学”,教与学的共同价值焦点是“教有所成、学有所成”。
审题分析的写法:平时多写审题分析,在分析中寻找最佳的立意点,其实分析的过程也是构思的过程,构思思维清晰,更有利于找到构筑篇章的思维路径。归纳一下审题分析的写法:第一,分析材料、忠实原文、合力拓展。第二,寻找角度、提炼概括、自圆其说。第三,最佳角度、最佳立意、整体检验。过了这三道关,是很难写偏题的。现在很多学生写一些似是而非的文章,经不起事后的推敲。
2.养成“文以载道”的作文思维
作文的意还需要刻意去拔高,也就是升华主题,平时就要养成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个别到普遍的思维习惯,这样的文章往往给人水到渠成、豁然开朗的感觉,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立意要高远,给人大道至简、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标题要醒目,开头要漂亮,结尾一定要显示文章的深度与厚度。很多经典的文章,都不缺一个精辟的结尾。
如莫怀戚《散步》的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可见,一个好的作品的境界,要有物、也有我,要有小我、也要有大我。如果能够做到内外统一、物我相融,与自然同盛衰,与社会共休戚。这样的文章就一定能成为永恒的经典,历久弥新。
态,即姿态,即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所以,遣词造句的能力将决定文章表达品质的高低。不同的表达形式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恰当、流畅、优美和严谨是好的语言的基本特征。下面介绍一些实现语言加分的技巧方法,并结合优美文段感受语言技巧运用的方法。
词语选用: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是用成语还是引用古诗文等。
句式选用: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陈述句与感叹句、反问句等。
修辞手法: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比拟可以赋予人以物的特性、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排比可以使情感更充沛、阐述道理更深刻,等等。
语言特色:是生动形象还是质朴平易;另外,汉字声调的平仄相间,叠词、单音节词的妙用都能以声传情,使语言具有声韵美和情韵美,等等。
请欣赏梁实秋《哀枫树》的一个片段:
西窗外,则有两棵大树骈立,一棵是杉,一棵是枫,根干相距约有十尺,枝叶则纠结交叉,相依相偎如为一体。两棵树都高约五丈,虽非参天古木,亦甚庄严壮观。尤其是那株枫树,正矗立在我窗前,夕阳西下,几缕阳光从树叶隙处横射出来,把斑斓的叶影筛到窗幕上面。
这段文字巧妙使用动词,“横射”“筛”赋予了阳光动感,“筛”极形象地写出了树影的婆娑斑斓;因为长短句、整散句的结合而使表达错落、有情趣;同时,拟人修辞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两棵树的心心相印、互为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