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指的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帖地进行表达,将自己学过的词句等内容,根据语境的特定需要整合起来,加以规范运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提高语用能力。然而,在教学中我发现,若只是单纯地讲授怎样使用语言,则学生缺乏直观的感受,其接受能力不强,要让学生提高语言习得的效率,还要组织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语用实践活动。
语用活动是听说读写思的综合活动,要让学生将听读作为输入,将说写作为输出,将思考作为内核,展开自主交流的活动。为了体现语用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和多元性,我尝试给学生搭建了听说读写综合应用的平台,学生尝试利用微信、QQ等平台进行交流,读到了好文章,尝试推送给其他同学阅读,利用此机会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或者尝试就某些社会问题、精彩作品的片段展开交流和评论。这样的平台起到了多元融合的效果,能让学生在综合活动中提高语用能力。
在学习了必修一《相信未来》后,不少学生都对现代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我鼓励学生先在网络平台上自主搜索现代诗展开阅读,然后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发送到微信上,和大家一起欣赏,并附上自己的推荐语。有学生推荐了闻一多的《死水》,并提出了自己的评价,认为:“这首诗写得十分美,运用‘桃花’、‘绿酒’等词语,但是展现的是现实的丑陋和内心的绝望。这是一首具有强烈反差的诗歌。”学生还在平台上进行自主讨论,谈论对该作品的不同看法。有学生认为:“我不喜欢辞藻旖旎的诗。”但是也有学生提出:“诗歌就是要展现美,通过音节展现音乐美,通过词汇展现绘画美,通过整体结构展现建筑美。”学生还根据自己对现代诗的理解写诗,上传到平台上,用来证明自己对诗歌的看法。
在这样的平台活动中,学生没有感受到语用训练是负担,反而觉得语言交流是一种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我鼓励学生从操练走向言说,在基于学生言说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学生会将语用活动转化为表达内心情感和需求的必要途径,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进而提高语用效果。
广度语用不仅包括输入性言语学习,也包括输出性言语学习,我在教学中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阅读的阶段,学生进行输入性言语学习,通过阅读了解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在深入思考中总结出各种问题。此后我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思考,并在个性化创作中尝试回答这些问题,这样就完成了输出性言语学习的过程。
在学了必修二《荷塘月色》后,学生提出:“我读了不少朱自清的作品,我发现他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写得十分细腻,写景写情都很深入,而且给人情景交融的感觉。是不是他所有的作品都是这样的呢?”针对学生的问题,我组织学生开展读写结合的语文活动,学生先展开自主阅读,搜素更多朱自清的作品展开阅读,然后参考学习《荷塘月色》时使用的方法进行分析,并撰写评论性文章。在创作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评论朱自清作品的特点。在个性化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展示了自己不同的个性,有的学生用严谨的文字展开论证,也有的学生写得像散文般优美,每一个学生都体现了自己的个性。
基于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语用实践活动的方式能让学生的语言训练找到明确的方向,同时也能让学生的头脑充分运动起来,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也就是说,这样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让学生的思维获得提升和发展。
从语用品质的深刻度来说,若要形成深度语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个性化、创意化的表现性语用。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学习个体,他们的语用能力存在差异性,所以,我在教学中设置了有一定梯度的语用活动,这样能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也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
在学习必修一《江南的冬景》后,我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活动,尝试写一下自己心中的江南。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学习,我给学生设置了梯度不同的题目。第一步先展开文本评析的活动,学生尝试评论一下课文,说说作者用什么方法展现江南的特点。第二步则展开片段仿写的活动,学生摘取文章中的经典片段,然后模仿创作以江南的夏天、江南的春天等为主题的文字。第三步则是整篇文章的创作,我鼓励学生尝试写出自己的个性。有学生在创作中围绕江南建筑群展开创作,写了留园在一年四季呈现出的不同状态。这样的写作既从课文中吸取了有用的营养,又写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尝试扣紧语言文字,从某一处切入,然后组织学生展开递进的语用训练活动。这样能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语用训练方法,同时也突出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言语创造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语用实践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提高了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语用习惯,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