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 我们先厘清什么是深度学习?布卢姆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学习有深、浅之分。深度学习更强调对知识的深层加工、深度理解及长期保持,善于自主建构且能迁移应用并在真实情景中解决复杂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于深度学习的理解:“是一种基于儿童已有生活经验的问题发现与探究,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创造,是追求有一定思维深度和思维广度的综合性学习过程。因此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应呈现出:让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建立自己的学术基础;让学生学会批判性、分析性和创造性思考;学生能够在写作和口头演示中进行有效沟通;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如何学习。
何谓学术?学术是系统专门的学问,也是学习知识的一种,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也可以说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也是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语文课堂在阅读、写作教学中力求让孩子们建构阅读与写作系统知识和能力体系,形成学生自己的学术基础。而我们在实际教学观察中,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没有语文体系意识,在教学中也就不关注语文阅读、写作体系建构,因此这需要教师要深入领会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编者意图,首先要有体系意识,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是按人文、语文要素编排的,比如:七年级阅读方法知识体系:朗读、默读、速读、精读、略读、比较阅读、浏览等。八年级文体知识体系:新闻、传记散文、回忆性散文、说明文、古诗文、小说、诗歌、演讲稿、游记等。九年级人文要素体系:自然之音、砥砺思想、青春年少、理想信念、人物百态、社会咏叹、世态人情、选择与坚守、读书鉴赏、舞台人生、责任与担当等。其次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语文树,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课标要求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建构语言运用机制,增进语文素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思维发展与提升,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语言的运用,能够获得几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师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所以在教学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语文学术基础。
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学会批判性、分析性和创造性地思考。知道如何寻找、评估和综合信息来构建论点,为复杂问题设计自己的解决方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开展批判性思维。
抓住课文中争论点设计谈论环节。在学习《孟子二章》第一章《富贵不能淫》中探讨“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学生参与讨论,最后总结出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第一、要讲仁德、守立法;第二、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开放课堂问题。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在语文教学设计中多设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生成更多观点。在学习《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笔下桃花源是怎样的一幅图景,你又向往怎样的桃花源?学生展开自己的思维,谈及自己的桃花源,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从侧面反映学生内心世界。
开展有益的语文实践活动。召开学生辩论赛,“做男孩好还是做女孩号”“玩游戏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早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开展丰富多彩辩论赛,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每一次辩论赛都能看到学生的成长。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应以有意义的方式组织信息、倾听,并给出反馈。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认真学会倾听,组织规范而有逻辑的语言进行反馈和沟通?一堂没有有效的沟通和反馈就不能称之为进行了深度语文学习。其实我们听课中经常会听到毫无意义的语言互动,怎样做到有效和深度沟通。
在读上给学生提供策略:速读、精读、跳读实现抓住关键信息找出中心点。在说上提供方法:先群说、思考后精说、最后再综合大家观点提升说。在讲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这是一篇文艺性论说文,学生不好懂,我就在读懂上下功夫,先让孩子速读大致了解内容。再精读采用抓取关键句子入手深入了解全篇内容,然后跳读找出关键词或者最关键句子,重点句子一定要精准。最后找画山水画怎样获得意境呢?学生采用这三个策略找的都非常精准。在“说”上我主要采取总体策略是鼓励每一个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讲《植树的牧羊人》: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通过阅读全文提出“他是一个______的人”。他是一个不太爱说话、自信、平和的人。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他是一个有毅力、无私的人。这是群说,比较简单的问题大家说,学生都能抓住文本中的句子加以概括。第二个问题稍难些:牧羊人放弃牧羊选择种树,内心有怎样的情愫?大家讨论发言,大家总结:“大爱”“心怀大爱、造福于人”,需要思考后总结归纳出来。第三个问题是经过思考后输出自己的想法:假如你现在遇到了牧羊人,你会对他说什么?学生回答很是精彩,“您太了不起了,您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奇迹,不求回报,我要向您学习!”“32年的守护,将废墟变成沃土,将沙漠变成绿洲,心怀大爱,坚毅无私。沉默寡言的牧羊人,你是我心灵的导师!”
语文如何深入学习?学生要先设定目标、监控进展,并对自己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反思。语文学习可以通过如下的策略来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赋权,激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宰者。语文课堂对学习新的内容,让学生变换角色,让学生当老师,看看如何学习新内容,建立互学小组,由学生在组内学习,发挥学生自主性。情境化,将学习内容与真实情境产生联系。王宁教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情境就是语文课堂产生的语境,真实的情景,为学习者提供了进行言语实践的具体背景。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由课文《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以及写作《人物传记》,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都是回忆性散文,《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是人物传记,都是对过往生活的记录,写作也是写人物传记,综合性活动是关于人要讲“信”的演讲活动。整个单元都是围绕“人”,来组织,以“人物的记忆”为情景来展示各种类型的人,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多样的语言,学习各种人物的高贵的品质。
所以本单元就设立“寻找人物的记忆”为情景,并对整个单元情景这样描述,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一些重要的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给你精神的鼓舞或给你极大的帮助,他是怎样的人,他又是怎样给你支持和影响的,大家想一想,讲给我们听一听,好吗?大家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走进教材文本中的人物,在读中体会藤野先生、朱德的母亲、托尔斯泰、居里夫人人物的不同人生,领悟这些人身上具有的高贵品质。学习作者刻画这些人物的方法,完成一篇人物传记,开展一次人要“信”的演讲会。你看在这样的一个情景中,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学习,感受的更加深刻,学习得更加深入。整个单元的情景设置与上课前情景设置导入有很大不同,上课前创设的情景只是为了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而整个单元提出的情境,是一个大情景,贯穿整个单元的情景,对于深度语文学习非常有益处。
指向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追求,是以课程标准和语文核心素养为纲,努力实现语文学习的深入,从而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开展语文课堂的深度学习,最迫切的是语文教师教学思维与方式的转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深度中自知、自悟、自省,有更加完整的人生体验。因此,引导学生这样深度学习语文,是语文教师的应觉的担当。